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出版社内容资源数字化管理及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出版社内容资源数字化管理及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服务的升级,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更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手机来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统出版社在拥有丰富内容资源的基础上,却始终未能通过数字化管理应用而获得突出的产业发展和利润。

出版社内容资源数字化管理及应用中的问题

目前,出版社对于内容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及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数据库化、碎片化等已成为行业共识,但这只是内容资源的初加工或粗加工,对于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明确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存储分散

在出版社中,内容一旦被生产完成,就会以产品为单元,以手稿、电子文档等形式存档,最初出版社认为将内容资源转化为电子文档形式就是数字化管理,这是片面的,其只是数字出版编辑流程中资料采集处理的方式之一,且不是唯一。同时这种存档还存在着较为分散的问题,原稿、校订稿、终稿往往分散各处,且格式也不尽相同,这为以后查找某一内容或片段带来了问题,费时费力且不一定准确,对后续进一步的数字化加工造成了困难,因此出版社内容资源的存储应当尽量标准化,在难以实现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可以首先完成区域标准化或是行业内部分标准化。

2.关联程度较低

出版社的内容资源之间是有关联的,这种关联关系在数字出版中是非常有利用价值的,是新产品开发的基础,也是增值服务实现的渠道。但目前,出版社内容关联往往只停留在产品这一层次,细化到产品内部,即内容单元之间的关联并没有建立起来,使用者想要跨产品地查询一组相关联的内容单元较难实现,费时费力。

3.重复利用率低

出版社将内容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其作用主要就停留在简单的图书发行上,除了少数的畅销书再版或重印,大多数的内容资源缺少新版本改进或深层次开发,难以实现不同内容资源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重新整合,使得出版社内容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的赢利模式的产生。

出版社内容资源数字化管理及应用模式探究

出版社内容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及应用模式,是一个比较宽泛和模糊的概念,不同出版社在自身发展及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疑问是各不相同的,这里只是指出了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我们认为只要把握好这几个点,就完全有可能实现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的成功,因为出版社有着丰富的内容资源以及多年在图书编辑加工、出版发行中的经验,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内容资源与适合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相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业价值。笔者认为,目前,出版社在内容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及应用中要着力于编辑流程和内容及数据的挖掘等方面。

1.编纂平台。编纂平台和多元化共同构成了出版社内容资源的编辑及流程。这里的编辑流程与传统出版的编辑流程有相似之处,但不是简单地将编辑加工中的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操作,而是保持原有编辑加工特点及关键环节,如选题策划、三审三校等基础上,又附加了新的功能及辅助数据库,帮助使用者更加快捷地操作,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精力,又为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产品提供了可能。

编纂平台主要由资料采集处理、编纂流程及辅助数据库三部分组成。

资料采集处理就是对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入库,做到集中存储和内部关联,将生语料加工成熟语料。此过程中要重点把握的是,不同形式、内容的语料在处理的过程中既要灵活处理,又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样才能方便后期工作的开展。这就类似于超市货品上架,不同类型的产品其摆放方式、销售方法等各不相同,但最终人们在选购的时候,还是能很方便地通过一定的标识或路线找到想要的物品。出版社内容资源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有,其格式、索引等也都不一样,这就需要有针对不同语料的整理规则,又要考虑其与其他资源的关联关系,最终做到存储有序,调用方便。

编纂流程就是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编纂过程的数字化,由于编辑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过程,有别于其他的流水化生产模式,人在其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所以此处的数字化,是指将计算机可以自行处理的工作交由电脑完成,需要人工干预或是操作的工作仍由编辑等特殊岗位的人员完成,而在这些特殊操作的过程中,计算机将尽可能实现智能学习,数字化模块的工作效率必然大幅提高。同时在编纂流程中,三审留痕、权限控制、远程编纂等功能也都将解决出版社内容数字化加工及管理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除了将出版社原有的编辑流程数字化以外,多种提供专业服务支持的辅助数据库将是数字化编辑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辅助库的支持将实现以前传统出版编辑环节中不能实现的多种编辑加工,如内容的分层、拆零、组合、附加、关联等,除了提高工作效率,最主要的是能够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而这些增值服务将是未来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潜在赢利点,只有为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且愿意为之付费的增值服务,才有可能获得较好收益。以现在较为成功的案例来看,很多成功的赢利模式就是因为利用自身产品的特性提供增值服务,比如学术论文数据库的按篇或按页下载、快速检索和内容关联等,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了真切的方便与快捷,从而愿意为其付费。

2.多元化。多元化是编纂平台的延伸,内容在经过编纂平台的加工及价值附加后,多元化将实现多媒体形式的复合出版,为产品选择其适合的出版形式,转变以前纸质图书出版“华山一条路”的现状。此外,多元化是将用户的需求细分,从而实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为有不同需求的受众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或服务。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一味地模仿传统纸质图书出版,将最终在形式及内容上丧失活力和赢利点。对于数字出版物来说,不同形式、内容的资源所适合的产品模式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内容的资源只要产品模式不同,利用其某一方面的优势,也可以开发出多种形式的可赢利的产品。例如原创网络文学,在网络VIP付费阅读的基础上,逐渐开发版权营销等。以《鬼吹灯》为例,其衍生产品就包括了网游、动漫、电影、主题公园等多种形式。

3.内容及数据挖掘。内容及数据的挖掘既可以是对出版社数字化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也可以对从这些内容中提取的一些数据进行二次或多次的开发利用,这些数据包括受众数据、销售数据等。这是数字出版区别于传统出版的重要特征,内容资源的利用将不再是一次性的,而将是多次、多形式和多组合的。这些新的产品有机会为出版社带来新的理念和业务渠道。

以 “龙源期刊网”为例,它每年通过对大众类网络期刊阅读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及规律,从第三方的角度为期刊社、读者提供意见和建议,促使网络期刊阅读产业的良性发展,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数字出版原材料来自出版社,但这项事业并不局限在出版社。未来的数字出版将不再是各自为战,如前文提到的编纂平台或是多元化平台,在开放、平等、多元化的平台中,出版社将找到适合自身内容资源的数字出版之路。这样,出版业才有望形成一条合理的、前景无限的产业链,真正搭上数字出版这条“顺风船”!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