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青春期心理分离个体化过程质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采取质性的研究方法,对四名在读大学生的青春期分离与个体化成长过程进行个案研究,从个体化视角探索一些发展规律。被试青春期的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呈现出较明显的四个发展阶段。即分化期;实践期;和解期;情感客体恒定期。
关键词:青春期;分离个体化;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46-03
引言
在青春期期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又奇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给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带来成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如网瘾、厌学、焦虑、学习障碍等。因此研究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就越发显得必要。
而以往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完成分离个体化是青春期阶段的一个关键性的发展任务[1][2][3]。Blos(1979)通过对(1975)的儿童的分离个体化理论的扩展,将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过程视为第二次分离个体化,认为心理分离的成功与否可以决定个体成年时的人格和社会关系的健康[4]。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推崇自主、期待独立的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台湾学者谭伟象(2002)在他以往的研究中已指出:台湾人与西方人分离与个体化过程不仅存在相同点,也存在差异。所以这些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需要我们实地的检验[5]。
因此,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进行这项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下青春期心理分离个体化的具体过程。本论文采取质性的研究方法,对四名在读大学生的青春期分离与个体化成长过程进行个案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青春期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也要经历与父母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2)而这一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父母与子女是如何互动有利于处于青春期子女的健康发展。本文从个体化视角探索一些中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心理发展规律,这不仅在理论上补充了国内对青春期分离与个体化成长的研究,同时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研究者意在了解被研究者在青春期时心理发展的过程及被研究者独特的主观经验。
2.研究过程。依照方便性原则,以四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访谈前征求受访者对访谈时间、次数、报酬及对整个访谈过程录音的意见,双方签订了《知情同意书》。研究者对四名研究对象进行各一次深入访谈。
研究者对访谈录音进行逐字稿转写。资料分析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且以一定的概念命名。资料具体分析过程首先对所有资料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编码,以资料编码“B1-66”为例,代表“受访者B1 在访谈中说到的第66 句话”。
3.受访者基本情况。B1为某大学大一的学生,家在北京,17岁的时候转学至加拿大读高中,在国外待一年半以后回国。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是医生,家庭条件比较殷实。
B2为某大学大四的学生,山西人,自幼学习成绩十分的优秀,是亲朋好友公认的好孩子。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
G1为某大学大三的学生,天津人,从小学习成绩优异,高二的时候被南开中学选派至英国交流学习。她的父母都是公务员。
G2为某大学大一的学生,内蒙古人,父母均为商人,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但独立性很强。
二、研究结果
从总体访谈结果看,四位大学生的青春期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呈现出较明显的4个发展阶段,见表1:
1.分化期的表现。(1)他们越让我做什么,我就越不做什么。四位被访者在描述进入青春期以后的首要表现就是“叛逆”,而叛逆的表现也映射着分化的进行。
B1-31:对,哎,就是说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母亲唠叨了。
B2-9:嗯,让我想一想啊・・・・・・比如说,在我初二的时候我爸妈越让我做什么我就越不做什么。
G1-22: 妈妈不希望我去英国留学,但我非得去。
G2-10: 曾经14岁时因为父母偷看我日记,差点把家里点着。16岁时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
(2)没有我的允许,请勿入。从这四个被访者的经历来看,这段时间父母应该尊重属于孩子的空间,即使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也应以一种民主的方式进行协商解决,不能以父母的威严让孩子屈服。
B1-37:我就在门上贴着没有我的允许,请勿入,但是过两天就掉了,掉了以后就不讲这事了。
B2-22:我不在家的时候我会把我房间的门以及抽屉都锁起来。
G1-35:初中的时候不爱让母亲进我的房间,除非该收拾的时候。
G2-14:我会把日记锁在抽屉里,不愿让父母发现。
2.实践期的表现。(1)要想自由还是得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就像孙悟空难逃如来佛祖的掌心一样,青春期子女也很难逃离父母的控制,因为父母牢牢地掌握着经济命脉。就像G1所说的“要想获得自由,必须经济上先获得独立。
B1-60: 我觉得我对父母的依赖不是很大,除了经济方面的依赖以外。
G1-72: 要想自由还是得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啊。
G2-23: 我认为之所以摆脱不了他们的约束就是我在资金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们。
(2)当出现意见不一的时候,谁对听谁的。根据访谈材料,我们可以发现以民主的方式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意见不一的时候,家庭关系更融洽。而专制的家长会激发出更深的家庭矛盾,例如G2的离家出走。
B1-66: 我们家比较民主,三个人会坐下来开一个会,我说出我自己的想法,他们说出他们自己的想法,最后谁对听谁的。
G1-34: 谁对听谁的。我们家比较民主,因为我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爸爸曾经在美国留学读书,长时间受到西方环境的熏陶,所以我们家就比较民主,崇尚自由,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G2-43: 爸妈总是责备我。我特别不喜欢被人责备,所以我离家出走。
3.和解期的表现。(1)实在解决不了,迫不得已才和爸妈说。在青春期以前,当子女遇到问题以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大多都是父母。但是在青春期期间会延续这种状况吗?在笔者的四个访谈对象中,他们的经历说明他们正在尝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试着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但是当解决不了的时候,如果在一个家庭环境比较民主、和谐的情况下,孩子会向父母求助,如B1、B2、G1,但是如果家长比较专制的话,青少年会坚持依靠自己解决问题。
B1-75: 遇到困难肯定有过,一般在被窝里哭啊,都有过,但是不会给父母打电话。
B2-61: 那要看是什么事了,如果事小的话我就自己解决了,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话那我才会向父母求助啊。
G1-61:依靠当地的学生会或者是英国的朋友。如果我遇到困难,父母会来英国看我。
G2-43: 我有个习惯就是遇到什么事自己解决。
(2)青春期阶段,朋友对我的影响很大。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会努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把注意的重心由家长转移到周围的朋友。笔者的四个被访者也表达了在青春期期间朋友对自己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B1-80: 青春期阶段,朋友对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B2-79:在我青春期性格的形成上朋友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学校,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肯定影响比较大一点。
G1-76:朋友对我前途的设定有很大影响。
G2-49: 不愿意向朋友求助,除非是必须和朋友求助才能解决的。
4.情感客体恒定期表现。(1)即使父母不在身边,我也能感受到他们支持的力量。在青春期期间,青少年慢慢学会了如何管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他们重新审视、调整了内在的父母形象。当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即使父母、朋友不在身边,他们也能感受到来自他们的支持,会更好地解决问题。研究中的三个访谈对象表示即使父母、朋友不在身边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们的支持。
B1-131:我知道父母时时刻刻支持着我。
B2-105:我能感受到来自朋友及家人的支持,即使他们不在我的身边。
G1-90:即使父母不在身边,我也能感受到他们支持的力量,我肯定能够处理好面临的问题的,我相信我能。
(2) 我在家里以及朋友圈里都很重要。分离与个体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情感客体恒定期,既青少年发展了稳固的自主性,并能够达到独立和自我认同。本次研究中的四个被访者都认为自己在朋友圈里很重要。但对于是否在家里重要时,G2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她认为父母很少觉得她是重要的。
B1-125: 个人认为,自己混得还是不错的,在家里三个人当中我肯定也是最重要的。
B2-102: 我在自己的家庭以及朋友圈里肯定很重要啊,我自我感觉良好。
G1-87: 非常的重要,在家很重要,对于朋友也很重要。
G2-57: 我觉得我在朋友圈里永远是突出的角色。在家里我就没什么感觉了,父母很少觉得我很重要,我觉得。
三、讨论
1.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分离与个体化的四个阶段青春期分离与个体化的四个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就像研究中的访谈对象B1、B2、G1有着比较清晰的四个发展阶段。从访谈的材料中,能够发现G2就有所不同,她似乎停滞在和解期那一个阶段,就像她最后所说的她只能靠自己、求人不如求己,她只是看到了分离,而没有注重联结,也就是说没能完成好和解那一部分。
2.和解中,子女希望获得支持以及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研究中的被试在和解的过程中,不仅尝试着向父母求助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表现出追求与父母之间更加亲密关系的行为。就像B1、B2都表示当与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会主动地与他们静下心来沟通,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来解决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希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亲子关系。这就与Blos(1979)所强调的“在第二次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中,青少年会脱离对父母的情感依赖”[6]有一定的出入。笔者认为这与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应该给我的。实际上很多父母不给出,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学费。而在中国,家长会严严的控制子女的经济命脉,家长不给钱,子女就没有其它经济来源,就像研究中的G1所说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得先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3.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难以后,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尝试着依靠自己的能力处理问题时,肯定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困难,例如经济上的,以及还有其他方面的难题。这时候家长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个好的父母绝对不是对孩子什么都不管,或者是什么都要抓住不放,而是应该首先教会孩子怎么做,然后以一种支持者的身份在旁边观察孩子做得怎么样。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母亲要想让孩子学会自己去医院看病,那她首先需要带领孩子把整个看病的流程熟悉一遍,然后在下一次孩子去医院看病时,她可以在旁边看孩子如何操作整个看病流程的,她这时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在旁边看,再下一次,孩子就可以独自去看病了。
就像研究对象B2的父亲所做的,在B2遭受同学群殴以后,他的父亲告诉他会帮助他妥善处理这件事的,接下来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B2一直参与其中。最后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四、结论
通过对四位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的结论:
1.被试青春期的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呈现出较明显的四个发展阶段。
2.第一阶段,分化期,即在青春期初期,被试会由听话顺从的状态转变为叛逆的状态,会表现出忤逆父母的决定、不愿意让父母进入自己的房间等行为。
3.第二阶段,实践期,被试会尝试着与父母在空间上以及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言谈举止上,有的被试也会刻意地表现出与父母的不同,甚至会发生争执;有的被试也会尝试着把关注的重心由父母转向自己的朋友。
4.第三阶段,和解期,随着遇到问题的增多,被试会尝试着向父母求助,希望获得支持以及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被试认为,与父母共同商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利于他们成长。
5.第四阶段,情感的客体恒定,经过和解期以后,B1、B2、G1三个被试表现出很好的自我认同感,并且表示能够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仍然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Levine J B,Green C J,Milton.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est of adolescence[J].PersonalAssess,1986,50:123―137.
[2]Enrich G. Barb J H.Separation-individualization in late adolescence:An investigation of gender and ethnic differenc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1:23.
[3]Hoffman J A.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of late adolescents from their parent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170-178.
[4] 涂翠平,夏翠翠,方晓义.西方心理分离的研究回顾[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40.
[5]谭伟象,吴诱莹.华人的分离与个体化历程与关系主义[R].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2002.
[6]Blos P.The adolescent passage[M].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