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卫林:“往回走才是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卫林:“往回走才是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它是极其雅致的,更是文人雅士的挚爱。它可以高山流水,觅知音;也可以三弄梅花,h尽英雄泪。

它,就是古琴。

古琴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相传“伏羲削桐为琴、神农绳丝为弦,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自古文人多寂寥,古琴就是抚慰他们内心的伴侣。如今弹古琴的人仍是小众,而擅斫之人更是凤毛麟角。

可近些年,来自古琴一大派系――广陵派的南风单氏古琴不断受到追捧,慕求者甚多。单氏古琴的代表人物名叫单卫林,其祖籍便是扬州。

而广陵,即古城扬州的先名,历史上的扬州。

未曾遇见,就已爱上

身为中国当代十大著名斫琴家之一,单卫林声名卓著,不仅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琴展,其南风琴还畅销24个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新西兰、新加坡等诸多国家。据悉,其“养心”琴还被星云大师收藏。

然而,他与古琴的结缘还需追溯到30年前。

其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

30年前,单卫林初到扬州,一日在古城小巷中漫步,忽听一户人家的收音机里播放一首广陵派名曲《平沙落雁》,瞬间被吸引。

单卫林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石板路,青砖墙,幽静的巷弄深处传来深山秋潭水落般的声音,拨弄的是琴弦,击中的却是人的心弦。

“太美了!”

单卫林由衷地感叹,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下定决心学习弹奏古琴。

可是学着学着,发现市面上的古琴特别少,单卫林平时又喜欢把玩古琴,久而久之,就开始尝试自己制作琴。

斫琴需要耐心和毅力,单卫林凭着自己对古琴的喜爱,坚持了下来。1996年,单卫林创办了扬州龙吟乐器厂并担任厂长,其创立的“南风古琴”为后中国第一家专业斫琴企业。18年过去了,古琴厂已由原来的两三位师傅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人的队伍,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琴生产基地。

为什么取名“南风”?

标准的解释是:当年舜帝南游之时,扶五弦之琴, 吟“南风”之歌,抒治国安邦之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定名为“南风”,便是对舜帝及古琴源头的崇敬,是对“南风和畅、琴韵不断”的美好祈愿。

如果说“未曾遇见,就已爱上”,接下来自然是“一经爱上,便是痴迷”。

恪守琴道,心静斫琴

缓缓打开单卫林的办公室的门,第一印象是这个屋子的主人必定对传统文化十分痴迷。

满屋皆为古韵风情,琴棋书画面面俱到,当然我们见到最多的还是琴。南风各式各样的古琴,装点了整个办公室,件件都是单卫林的得意之作。

而下棋、写字、画画也是单卫林平时陶冶情操的爱好,这些传统艺术可以触类旁通、互相渗透、互相启发、互相影响,能在单卫林最需要的时候,给予灵感。

问及如何才能斫制一把好琴。

“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能斫出好琴。” 单卫林说道。

良材。贵州、云南境内几百年的衫木,是最好的材料。笔直的纹路,适宜的年轮宽度,没有结巴,南风所制古琴均出自这样的材料。另外,木材中的油脂杂质要在最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去除,这样的材料才能通透,制作出一张好琴。

良工即擅斫。琴之难,既难在良材之得,更难在音声。古琴只有七弦,却能弹出时而低缓悠远、时而清脆激昂之乐,声音圆润浑厚松透不空散且韵味悠长。这其中的功力全在斫琴人不断地去打磨,仔细雕琢。一把好琴是需要一位懂音的人来调制的,单卫林会经常去与音乐家们切磋,发现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音色,不断改进,这也是单氏古琴能够渐渐名扬天下的原因。可以说从南风出来的每一把古琴,都凝结了单卫林以及他的团队的心血。

其实,斫琴的“斫”字或可说明了个中意味。“斫”本意是刀劈砍斧,而且用的是石刀石斧。制琴不说“制”,而一直沿用“斫”字,其本身就是古琴深奥的哲理和内涵的写照。

现在的单卫林坚持一个月制一把琴。无论是弹琴还是斫琴,都必须是在外界环境和内心都十分安静和平静的状态下开始,而现代社会中那些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却很少有过这种心境,他们太容易被外界困扰,所以虽然弹琴和斫琴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的大家却还是稀少。

“琴是有道的。” 单卫林说。

说到琴道,有位学者这样写道:在中国文化里,“艺”的最高境界才可与“道”相通,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由艺进乎道”。而古琴,正是最能体现这一境界的乐器,因此受到历代中国文人的喜爱。

斫琴,“它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可以思兼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这或许就是单卫林心中的“琴道”。

相关链接

中国四大古琴

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绿绮 “绿绮”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

古琴制作的主要工序

古琴工艺复杂,概括起来如下:

第一道工艺是选材。古人说良工不如良材。古琴要选用老料,老杉木是上选,还有老红松,老白松。桐木老材料很少,因为无人用桐木盖房,很难流传下来。古琴的选材,分为底板和面板。能否成为一张传世的好琴,选好面板最为重要。面板的选择木质较轻,纹理通顺,如桐木,杉木,红白松都是上好的做古琴的材料。古琴底板要选择较硬的材料,最好也是直纹。选择底板比面板还要困难,因为底板较硬,木材的生长周期长,很难形成直纹的材料。

选好料后的第一步是做外形:做面板的曲面与低头,底板的龙池凤沼及轸池等孔。面板的外形做好之后,开始挖槽腹,古琴是否能发出优美动的声间,关键是挖槽腹,古人说的善斫,说的是挖槽腹。挖好面板的槽腹的底板的龙池凤沼等后,就可以合琴了。合琴古人用大漆做粘合剂,然后用绳子捆绑结实,放置数月干燥,此法用时长,容易出毛病,今人多用膘胶,北方的冬季用膘胶比较困难,因为室温低。也可以用粘合更稳定的乳胶。

合琴之后,开始镶龙龈,龈托,冠角,岳山,承露,轸池,护轸,这些工序相对简单些,只要相对熟练就可以了。镶完硬木后,就可以披布,刮腻子了,这也是做古琴最为费工费时的活。古人说,古琴五百年方可出断纹,实际上说的就是腻子,经五百年左右,腻子完全干透,表面会产生的小裂纹,这就是古琴特有的断纹。

刮完细腻子,就可以上面漆了。上漆对于做古琴来说,应该是最容易的一道工艺了,只要反复擦涂,使漆膜达到一定的厚度,最后两遍漆时上徽,就可以推光。上雁足栓弦,使其成为一张完整的古琴。

斫琴二十载,誉满乾坤

用过南风古琴的人会被其端庄古朴的造型,松透圆润的音色所吸引,它更像是融乐器、漆器、材质、诗词、书法、印章、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品,让人一见钟情、爱不释手。南风古琴曾先后获邀参加台湾辅仁大学交流会、新加坡“南风”古琴展、“广陵潮”古琴音乐会、2013年中日古琴交流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由江苏省集邮总公司设计并公开发行的“南风琴韵”系列邮票,也在当代文化上留下美好印痕。

如今,单卫林的琴不仅是众多古琴演奏大师的最爱,更受到许多收藏家的追捧。在北京一家知名拍卖行最近举办的古琴拍卖会专场上,单卫林所斫伏羲式“月明沧海”琴以27万的价格被藏家成交拍得。就在去年,著名画家范曾为了画古琴,76岁高龄仍亲自南下来到扬州,专门来到南风古琴厂,仔细观摩单氏古琴,这让单卫林很是感动。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和上级领导都希望单卫林能继续扩大生产规模,而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单卫林总是很坚定地摇摇头,答道:“往回才是发展”。

“我们是为传统艺术服务的,往回走才能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只想把我的琴做精,如果一味的追求数量,明清的古杉木会很快就找不到了,无法保证质量,企业是无法生存的。”

单卫林的这番话说得很坚决,也很平静。

一般人听古琴常有“静”的感觉。这种“静”又带有“遥远”的意味。在喧闹的现代社会,这种“静”弥足珍贵。而给人们带来这种“静”的斫琴人,内心又需要何等“静”方能使然!

“往回走才是发展”。

此话犹在耳畔,眼前已然浮现出单卫林那遗世而独立的身影,在古城扬州,在古杉木香四溢的作坊。

古琴样式

伏羲式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中国古文化中的许多发明创造,多数与他有关。据说琴便是由伏羲发明的。《琴书》、《长笛赋》中都有“伏羲削桐为琴”、“昔疱羲作琴”的记载。“伏羲式”琴造型圆浑古朴,项腰各有半月形弯入,音色宽宏。蕉叶式 琴体造型形似蕉叶,相传为闽人刘伯温所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蕉叶式是古琴中最难做的琴,一般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超越了它的难点,就会是一张声音和各方面指标最完美的琴,这是非常奇妙的事。

凤势式 琴的特点是从琴头直接起弯或从岳山起弯,上边两个弯,下边两个弯,式样古朴而流畅。乾隆生前最喜爱的一把琴名叫“松石间意”就是凤势式,为此乾隆爷还在这张琴的背项间刻有一首他本人的题诗:“古锦囊龙门琴,朱弦久歇霹雳音。安得伯牙移情手,为余一写山水心。乾隆壬戍玉赏并题”。

落霞式 云霞奇异的形态能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登城》诗曰:“落霞乍续断,晚浪时回复。”古代文人观赏晚霞之丰富变化,突发灵感,并以此为参照造琴形。落霞式显著的造型特点是在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状曲线。落霞是古代名琴之一,汉郭宪《洞冥记》卷三中有句曰:“握凤管之箫,抚落霞之琴。”

仲尼式 “仲尼式”又称“夫子式”,相传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创制。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后以自己理想研制琴式,规划制度,后人称孔子创制的琴式为“仲尼式”,仲尼式在腰项处各呈方折凹入,造型简洁朴素,声音清雅纯正。

神农式 “神农”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的神话人物。传说中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又因火焰象征神秘高远的太阳,也称太阳之神。上部从琴肩部位起弯直接连到琴头;下部大致在燕足部位起一个弯,非常简捷,是流传最普遍和最被现代琴人喜欢的款式。

列子式 列子式乃仲尼式变体,琴肩在二、三徽间,呈斜形。腰在八至十徽间。承露圆角。明朝时期著名的潞王琴“中和”形制就是列子式。

正合式 相传为明宪宗第七子衡王朱佑蛩创制。朱佑蛩制的正合琴名“仲令”,后人又称为“衡王琴”。正合式琴首、颈、肩、腰等处,浑然一体,一线直下,无一丝变化,此样式若冠之以“素琴”再恰当不过。因其造型素净、大方,也颇得琴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