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起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人们肯定要讲集古典派太成开浪漫派先河的音乐巨匠贝多芬,而探讨他的创作风格时,人们总会对他的《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热情》,《悲怆》,《暴风雨》等情有独钟,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谈起他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殊不知协奏曲题材中,钢琴协奏曲所占的份额和比重是最大的,略言之,从海顿爸爸承前启后,为之规划出崭新而圆浑的天地,莫扎特贝多芬就接踵而至,奋起如掾之笔,造就了至今还令人望洋兴叹的,钢琴协奏曲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其中,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论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比之《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固然稍逊,但在钢琴协奏曲体裁的历史发展中却有着革故鼎新,独树一帜的创造性成果,好似一块界石,为人类音乐的发展与进步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回顾协奏曲的发展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那是因为教会献诗的需要,最初是将声乐曲配上管风琴或者其它乐器,以极其单纯的形态演出。事实上那正是十六世纪音乐之王帕勒斯蒂纳将复调音乐推向顶峰的年代。在各个较具规模的教堂里,四声部,六声部,八声部的经文歌普遍存在,各声部拥有独立的旋律。另一种因宗教革命在路德教会中所衍生的以高声部为主旋律,然后以对位技巧加以编曲的圣咏合唱也同时兴起,当此声乐的发展极具规模之时,各种乐器如古大提琴,中提琴,短号,管风琴,古钢琴等发展也渐趋成熟,在此背景下,音乐形式的更新和改变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十七世纪后半叶起,由一小组独奏乐器与一支乐队竞奏的“大协奏曲”应运而生。在音乐气质和精神内涵上,由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推波助澜,自巴洛克到古典时期的音乐都以明确的情感抑制,讲究平衡,借高度的形式美传达当中传达纯粹均匀的高尚气质为企图,这种趣味到海顿,莫扎特手中被推上了极致。可以说在莫扎特之前,曲式,和声的规律和那种被称之为绝对音乐的观念仍被严格的遵循着,赋格与对位也依然尊责如昔。直到1780年以后,这方面才有了较大的改变。古典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单簧管长笛,小号,圆号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奏鸣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可是无论是曲式,和声还是音乐所具有的情感与思想内涵,还是要到贝多芬手里,确切的说是从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开始,才有了真正的堪称革命性的突破。

在贝多芬这首1805―1 806年创作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钢琴的地位遽然而变,它不再像莫扎特协奏曲里被管弦乐众星拱月般托着的王子,倒像是必须竭尽全力才有办法在随时可能将之吞噬的管弦乐中勃发出璀璨光芒的巨人。它既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又具有感人的歌唱性和高度的技巧性,与以往诸多的同类作品相比,此曲在共有的严谨,幽雅,醇美之外,还具有前所未有的雍容宏大的结构。在这首钢琴协奏曲中,作者将协奏曲体裁与交响曲形式结合起来,在真正宏伟的结构中突出钢琴与乐队之间的紧张关系,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将协奏曲的乐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曲摒弃了古典协奏曲中,在开始部分都有为乐队写的一大段音乐作为独奏的进入制造悬念的手法,在堪称长,大的序奏之前,让主奏的钢琴领衔“唱”出主题,一开始就让钢琴与乐队产生戏剧性的对抗,这就是一项创举。当管弦乐音量逐渐增强到ff,依次由弦乐部,单簧管、长笛,低音管奏出第二主题后,钢琴又重复第一主题,再由弦乐部带领钢琴“唱”出第二主题,此举也颇具创意。其后的发展部和主题再现与开头一样都由钢琴带领,贝多芬在此还写了两种长,短不同的华彩乐句作为扩展。要知道,在古典协奏曲中,乐队往往会在某一处停下来,让独奏者自由即兴的演奏一个华彩乐段,而贝多芬在这个作品中却事先写好了华彩乐段,这又为钢琴协奏曲的历史写下了新的一章。也就是说,依赖演奏者在演出中即兴演奏华彩乐章的能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那时起作曲者都纷纷效仿贝多芬,预先写好华彩乐段。

具有幻想性,敬畏感和奇妙性的第二乐章是贝多芬作品中的又一个被称为“慢板赞美诗”的实例。这个乐章具有意味深长的宁静,内在的力量和深厚的情感,似乎要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走向作者所向往的思想境界。该乐章仅有72个小节,很不寻常,而作者仅用延长记号就直接的进入了快板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此刻,主题在猛烈的力量和气氛中展开,并支配了整个第三乐章,第二乐章那深情而又敬畏的情绪早已被那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磅礴恢弘的气势驱赶得无影无踪。乐曲在引人注目的钢琴技巧快速经过句,音阶和颤音,辉煌的八度和琶音构成的华彩乐段以及充满生机,充满欢腾的钢琴与乐队的交响中结束。

贝多芬属于受弦国大革命强烈影响的一代,自由和人格尊严的憧憬哺育了他,时间,地点和个性三者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对新世纪脉搏最为敏感的艺术家。在一个革命的时代,这个年轻的天才成了热情的反叛者,面对当时音乐家、批评家的严厉责骂不屑一顾,为表达所追求的理想,不懈地努力来驾驭自己的艺术,他不是一味的继承,而在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突破。从《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及之后诸多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拒绝拘束的创造性意念,积累经验的逻辑,生命内省的敏锐,音乐挥洒间的强烈企图,永不休止的自我突破和执着,乐句问铺垫和原本似乎高不可攀的,巨大、深邃、广阔,崇高的乐念:希望与失望,光明与黑暗,热情与悲怆,胜利与挫折,喧闹与宁静,战争与田园,幽雅与激昂……都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和面貌。他将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式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以那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生活,是一部部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这一切的一切,才是他的大多数作品所散发出来的热量和质量都超过以往,直抵艺术创作的颠峰,让他成为超越时代远见和举世瞩目的伟人,同时也可能是他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不为人所重视的真正原因。

细听贝多芬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无论是音乐形式还是精神气质,都表现出极为自信而果敢的创造力。他不仅超越了他的时代,还看到了未来,他以绝对优越的秉赋,莫大的道德勇气冲破现实、生存,生活的大环境的禁锢,另立门户,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独立创作的道路。他对艺术创作的那一份高贵的情操与苦行僧般的毅力,以及他对音乐创作上的高标准的自我制约,使他具有一股不寻常的气质。我们有理由认为,《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吐露着浪漫的芬芳伴随着古典乐派的身影渐渐远去,它促进了钢琴协奏曲的发展,也是贝多芬作为人类艺术巨人的鲜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