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传播不可缺乏的科学之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传播不可缺乏的科学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电视科普节目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日益广泛。但不容忽视的是很多电视科普节目在选题、叙事、节目风格和指导思想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必须引起广大电视工作者及相关管理部门的注意。

科学传播:科普节目的本质要求

一般认为,20世纪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科学普及”阶段,到“公众理解科学”阶段,再到现在的“科学传播”这一新的阶段。①电视科普节目也是如此。

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视科普节目的主要任务是“讲解科学知识”,即报道科学事实与科技进步,普及科学知识等,属于单向的“知识扩散”;20世纪80年代起,电视科普节目开始致力于“公众理解科学”,节目开始涉及科技思想、方法、影响和评价等有关内容,但还是着重于科学事实和知识的传播;当今的科普节目定位为“科学传播”,即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不仅是名称上的创新,更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在信息化的时代,大众传播手段日益发达,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日益多样化,科普的内涵也就需要重新审视和界定。如果科普节目的传播还是停留在原先的思维方式和传播方法上,势必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节目本身也难以立足。

科普节目的科学传播,不但要为公众解释一些发现和发明,而且要把科学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联系起来,阐明科学研究的实质;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的方法与思想;既要报道科学给人们带来的福利,也要勇于揭示对科学的误用、滥用和轻视;不仅要有科学普及的单向传播过程,更要有传者与受者的双向互动。只有这样,科普节目才能真正实现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报道科学,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解释科学:科普节目的基本任务

解释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科学发现与发明是科普节目的首要任务。科普节目解释科学有两个重要前提:“信”和“趣”。“信”就是指科普报道要有科学性。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因此对科学事实的报道,更要求真务实、客观准确。“趣”是指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特性和节目制作者的主观能动性,采用设悬念、讲故事等方法,把枯燥的科学现象和原理简单化、形象化,使节目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优秀的科普节目,应该做到“信”与“趣”的有机统一。

科普报道不科学,选题庸俗猎奇,叙事故弄玄虚,把“趣说”变成“戏说”,是当前科普报道中最普遍和最严重的问题。看一下某个知名科普栏目近期的标题就可知一二:《古寺怪音(上)・博物馆元代僵尸复活》《古寺怪音(下)・恐惧导致错觉》《深夜天降不明物体 疑似外星人“尿壶”》《巨脸女孩世界罕见 艰难手术前景不明》《她五年不吃饭?》……从这些标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选题似乎就是一部疾病大全。所谓的神秘现象,其实就是当事人的疾病,生理上的疑难杂症,或者心理上的幻听、幻视、偏执、狂想、自我暗示等。这种猎奇色彩明显、没有多少科学价值的节目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

科普节目注重叙事技巧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适当设置悬念,运用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法,可以使节目形象生动,增强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加强传播效果。但要注意的是,科普节目的叙事技巧应该是先大事化小,再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和普通的小事中,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出科学道理来。而不是在一些很平常的小事上添油加醋、装神弄鬼,制造一起起“神秘事件”,然后再自圆其说地进行“揭秘”。

如一期名为《半夜“鬼”拉灯》的节目,讲的是江苏农村一对老夫妇,家中的灯半夜会自己亮。节目先用昏暗的画面和恐怖的音乐渲染了一下紧张气氛,然后又进行“调查取证”,说明灯和线路都“没有问题”。接着又故弄玄虚地表现“闹鬼”的恐怖气氛,最后的结论居然是:电灯开关的螺丝松动而导致接触不良。这些凭生活经验就能断定的小事被牵强地和神秘事件搅在一起,节目的效果可想而知。要知道叙事技巧是为节目本体服务的,但当前很多科普节目舍本逐末,单纯地强调视听语言的光电刺激,科普节目已经由“趣说”变成了“戏说”,这样继续发展下去,恐怕离“胡说”也就不远了。

传播科学:科普节目的核心理念

一般认为,科学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层次。科学精神和方法是比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科学素养。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所说:“对于从事科学普及的人来说,巨大的挑战是,如何向人们说清楚科学发现、客观真实、曲折坎坷的历史和人们对科学的误解,以及科学的实践者偶尔表现出的决不改变航向的执着的顽强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可能看起来繁琐和生硬粗暴,但是与科学发现相比要重要得多。”②我国的科普实践证明,在普及科学知识和倡导科学方法方面,传播者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而在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当前科普节目的通病就是,试图用现有的科学知识体系,去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如《走近科学》有一期引起很大争议的节目《谁背我飞行》,叙述30年前,河北一村民有三次睡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在离家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南京、上海、兰州等地。在还有很多疑点的情况下,节目就草率地把这三起事件推定为当事人的“梦游”。把一些暂时用科学解释不了的神秘事件,简单地归结为人们的心理问题甚至是智力问题,这不是一个科学节目应有的态度。必须承认,大自然有很多神秘之谜尚未被人类解开。科学也从来没有试图对世界万象做出一个合理的、唯一的解释。实事求是,对未知世界进行不懈的探索,这才是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不断前行的动力。

我国曾经有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方法远比科学知识更加重要。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是科学解决问题的一个最基本原则。现在的一些科普节目不采取层层剥笋的方式,排除一些不合理和迷信的解释,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而是出于收视率的考虑,把毫无关联的东西胡搅蛮缠进来,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科学不是什么神秘的消遣性话题,而是一门理性、严肃的学问。科普报道也应是讲求科学精神的范本,严肃求实是其核心品质。美国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科普节目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它们多选择还没有科学定论的自然之谜作为表现的主题,节目并不是试图给自然之谜作一个牵强的解释,而是着力展示现代科学探索的过程,介

绍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既吸引了观众,又使观众能随同节目体验和领悟,探索科学的求真精神。

双向互动:科普节目的传播特征

科学传播就是把传播的理念引入对科学的理解之中,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观念来理解科学,对待科学。科学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要求节目制作者充分了解和尊重受众的需求,合理引导受众,在节目制作方式上引入反馈机制,增强互动,使节目由科学普及的单向传播过程走向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

不断发展的科技不但拓宽了科普节目的报道领域,也为其实现互动传播提供了可能和便利。现在,一些电视科普节目已开展了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短信息等多种形式和全方位的互动,在观众参与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如北京电视台推出的科普互动节目《智慧接触》,以“科技可以触摸,想象改变生活”为节目理念,将民间的科技发明爱好者作为节目的主角,通过发明人精彩的陈述,节目参与人激烈的交锋、充满想象力的发明创造以及评审团专家对科学原理深入浅出的讲解评价,来实现发明人与科学家的接触、科学家与电视观众的接触,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科普节目播出之后,还要根据受众的反馈信息,对节目作出反思和改进。反馈信息对于调控后继传播行为,使传播行为与预计目标更加接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科普的双向互动过程意味着一种观念上的变化,即科学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教训人的东西,它本身是出自人、为了人、服从人的。公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的受众了,公众有权利来评价科学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④这种科学传播理念就要求节目制作者用平等的观念和受众交流,让公众全面理解科学的社会意义,积极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创造、科学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在这个双向互动过程中,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科学,科学也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持续建康地发展。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里,大众需要科普知识,而媒体是传播科普知识的最好渠道,所以进步的社会需要科学报道和科学记者,这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准。但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公众的科学精神仍需培育,科学素养也要进一步提高。据2006年3月23日《新民晚报》报道,2005年上海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0.7%,这一成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也只接近美国1995年的水平(2000年美国的比例已达到17%)。毫无疑问,我国的科普尤其是电视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黄华新,李磊,俞国女.《科学传播与公众科学素养―2002年浙江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国传媒报告》.2003.1

②[美]卡尔・萨根,李大光译.《魔鬼出没的世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

③陈玲.《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电视科普》.《科普研究》.2005.1

④吴国盛.《从科学普及到科学传播》.《科技日报》.2000.9.22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实验教学中心)

本文责编:胡江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