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家岭:“奇迹”背后的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家岭:“奇迹”背后的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场矿难,由事发到如今,公开的报道说在190多个小时的抢救里,3000多人直接参加抢险,数万人提供支持,从救援组到后勤,从医疗到社会关注达到了最高峰。还好,苍天有限,在被困近9天之后,115名原本已经被宣布“消失生命特征”的矿工成功获救。

于是,相关部门开始总结经验,在井下还有38条生命殆尽的情况下,部分媒体便开始”讴歌生命的奇迹”“赞扬救援的伟大”。某位官员认为:“这是不抛弃、不放弃成就了生命奇迹,是以人为本的胜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展现。在这个奇迹里,被困矿工高度相信党和政府一相信全国人民,于是生命力变得更加顽强,终于得救”。

最后这位官员甚至表示,这种救援是“中国速度”。

出于对遇难者的尊重,出于对生命尊严的高度关切,必须说,这种“中国速度”的说法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在肯定了救援工作的精神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总结的经验和奇迹,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普遍的事实加常识一一被困的矿工在井底活着,不是看到了谁的“三封信”,不是感受了什么家庭的温暖,不是相信了什么组织,他们活着是用裤带把自己拴起来一是吃树皮,喝脏水或尿……这些最本能、最低限度的求生本能而已。他们能够活下来的经验不必写出报告去讲演,不必成为某些政府官员往脸上贴金的资本,他们活着是奇闻,不是奇迹,一如,我们能够在如此大投入下的救援是奇闻,也不是奇迹一样。

此外,从报道上来看,我们的救援方式没有任何超越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矿工们的生还,也不是什么以人为本的胜利,任何国家出现了这样的事情,都会不抛弃、不放弃,所以,侈谈“中国速度”与“救援奇迹”,打上了太重的自吹自擂痕迹。

王家岭没有奇迹,只有是彻头彻尾的反思。

首先,这个“举全国之力”的救援模式真的要一再上演吗?

这种不计成本的救援方式充满了落后的“粗鲁”,和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八竿子都打不着。就在王家岭救援的“欢乐颂”奏响之时,黑龙江七台河,陕西韩城:河南伊川、泌阳、新密市等等不下5处煤矿均在矿难之中,我们都用王家岭的模式吗?我们用得起这个模式吗?合理的救援机制是小范围的,有效的。国外的成功经验,绝不是我们这种一哄而上式的人海战术。从国家救援经验上来看一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总结和复制的技术资本。

其次,比救助更重要的是反思矿难本身。

救援虽好,不发生矿难更好,万不可舍本逐末,好了伤疤忘了疼。王家岭矿难之初就已经透露出一系列问题,无视透水征兆,强赶工期,把所谓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的背后,不就是为了钱而不要命吗?包括年前大刀阔斧地消灭“煤老板”,实现国有化的激进政策,使得国有化等于安全化的谎言不攻自破。

煤矿的安全来自于严密的安全措施、独立、严格的监管制度与发达的工会、健全的舆论等监督制度。

我们的煤矿创造了巨大财富,用于井下安全保障的居然这么简陋,而监管制度在企业黑金与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两座大山下完全窒息。对矿工权益的保护不应该总是在事故频发之后的救援和慰问,而应该是平时加强对矿工安全的投入,积极与资方交涉博弈的结果。

第三,严防信誓旦旦的政治表演在苦难上跳舞。

多年以来,我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把”事故变为庆功会,把悲剧唱成喜剧”的荒诞文化。这个模式下的政府语言、媒体态度完全扭曲,不顾常识,违反人性,不但与政治伦理与职业道德相违背,也大大助长了人性上的“双重人格”,甚至,这是缺乏责任承担的官僚体制在作祟,也是不以人为本,不科学发展下的对生命尊严的亵渎。

灾难前后,一些地方政府太习惯于事前的表态与事后的吆喝,个别官员总是说一些“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之类的形容词,从来就缺乏量化的责任与可操作的制度。

比如,救出了115个活人,就淡化了另外38个同胞和这场巨大的矿难本身,如此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但与事实不符,也与社会公德想去甚远。更为关键的,它对我们总结经验,预防事故毫无帮助,只会助长投机与卸责心理。

如果我们不在根本上反思矿难,不在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灾难的态度,类似矿难必将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