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都,追寻茶圣陆羽的文采风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都,追寻茶圣陆羽的文采风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原注:“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如此有限的篇幅来写茶都杭州,用今天的话来讲,只不过是“织”了一条“围脖”(微博)而已。

然而,陆羽还留给杭州西湖两篇记文——《天竺灵隐二寺记》和《武林山记》(以下简称“西湖二记”)。它们,千百年来熠熠生辉于杭州的本土历史文献丛中,且自古至今一直处于“进行时”。

如今,西湖已经作为“世界文化景观”成功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时此际,重读“西湖二记”,追寻茶圣陆羽留在茶都的文采风流,别有一番意义。

1200多年前,茶圣莅临杭州

在唐代宗大历六年到十四年(771—779)间的一天,一位年纪约摸四十岁的中年人,头戴圆箬笠,身穿粗麻织成的短上衣,系着形如犊鼻的围裙,脚穿藤皮编的鞋履,斜背一只布囊,尽管旅途劳顿却依旧风度儒雅地端坐在一条小航船上,行经大唐浙西道杭州的钱塘湖(西湖)北部水面。

当这位湖船客乘坐的小航船经过如今称为孤山的西湖上唯一天然也是最大岛屿的南岸时,他让舟子在岸旁停泊,自己上岸浏览岛上的永福寺(俗称孤山寺,宋以后改额广化寺),祭拜过寺里的辟支佛骨塔之后,转身回到航船上,一面聆听着回响于青山绿水间的“棹歌”声声,一面继续水上行程,抵达钱塘湖(西湖)西北岸武林水干流(今称金沙涧)注入西湖的湖湾口,在一株临水老柳树下系舟登岸。

顺着流水潺潺的山溪,穿过长松蔽日、绿染衣袂的幽幽山道,这位来客,朝着渐行渐高的溪流上游方向一路疾步而去,直到他兴冲冲地抵达地处岔路口的一座倚山临涧、跨路而立的大坊门前,才停下脚步。他一面解下背囊,长长地吁了口气,一面在心中默言道:“天竺寺,灵隐寺,我终于看到你们了。”

这位湖上来客,就是陆羽。

有学者在所撰《陆羽年谱》中认为,陆羽于大历五年(770),从湖州往越州(今浙江绍兴)谒官居浙东节度使的尚书郎鲍防,途中经过杭州时初到西湖武林(灵隐)山中并撰“西湖二记”。

茶圣陆羽初次来到杭州西湖武林山中,考察茶事、山水与古迹,距今,已经足足超过1200个年头了!

茶圣留给杭州“西湖二记”

西湖文化发展史上,陆羽是最早把茶的出产与山水胜景、人文古迹一并加以考察、记录和评述的先行者。他在《茶经》卷下“八之出”述及浙西产茶时称“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在“西湖二记”中,则记载了“灵隐禅踪”景区(也是西湖最早产茶区域)的一批名胜古迹。

遗憾的是,陆羽“西湖二记”的全文,与茶圣的其他几十种原创著述“命运”相同,早在北宋之后就已散佚不传。幸好,我们还能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陈仁玉等《淳祐临安志》(残本)和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这三种史志读到引录的17条“西湖二记”的原文约300字。这些遗文的内涵,涉及杭州一批具有独立名目的古老的山水景观和人文胜迹,它们主要集中在今“灵隐禅踪”景区,以及西湖北岸地带。

尽管“西湖二记”仅仅是以遗文逸句、只言片语的形式留传后世的“沧海遗珠”,但它们所保存的西湖文化景观最早发祥地也即“武林山”或“灵隐山”一带的山水历史和人文景观信息,内涵丰富,线索繁多,其中不乏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著名景观。这是茶圣陆羽留给西湖的一份水光山色融茶香的弥足珍贵的“遗产”。

2009年,“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言及“西湖文化史迹”时写道:“‘西湖景观’在上千年的持续演变过程中,由于政治、历史、区位的原因,更因其特有的景观吸引力和文化魅力,融汇和吸附了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各类史迹。”陆羽“西湖二记”(遗文)的丰富内涵,正是从传世文献的角度与类型,为上引论说提供了古朴、珍贵且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

陆羽撰写的涉及杭州西湖的著述,不只是《茶经》和“西湖二记”,至今有篇名可考的,还有《道标传》及《灵隐寺碑记》两篇,可惜它们的文字内容,同样也早已散失。惟有《道标传》的一小段,由于宋释赞宁所撰《宋高僧传》中加以引用而得以传世,其文云:“竟陵子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道标,为佛教律宗高僧,富阳人,俗姓秦,护戒精严。唐永泰年间开始住持南天竺寺(即今西湖下天竺法净寺),直至长庆三年(823)圆寂。道标能诗,与陆羽在湖州的好友、诗僧皎然多有唱和,与陆羽本人也交往甚密。

“西湖二记”对于西湖早期茶产区和文化景观内涵与意趣(例如“茶禅一味”)的认识和评估,对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武林山记》中,保存了西湖现存文献中记述飞来峰神奇来历最早的文字史料。陆羽《茶经》中,早已记载过西湖“茶之源”出在天竺、灵隐二寺。

《天竺灵隐二寺记》记载有“梦谢亭”。梦谢亭,因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而得名。陆羽说它“一名客儿亭,在灵隐山间。”

《天竺灵隐二寺记》还记载有袁君亭与呼猿洞。

同时,“西湖二记”保存至今的以西湖“灵隐禅踪”胜境为范畴的名胜古迹材料,是研究杭州西湖景观文化与茶文化互动发展需要予以特别重视和挖掘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

“后申遗时代”重读“西湖二记”

早在两宋时期,人们对陆羽所撰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西湖二记”,就极为看重并多方予以阐发、传播。

北宋天禧年间,佛教天台宗山家派名僧遵式住持灵山寺(即今下天竺寺)时,就奏请朝廷将灵山寺复名为天竺寺,并将《天竺灵隐二寺纪》刻石立碑。清雍正《西湖志》卷十九“名贤”列有“陆羽”专条,其中通过引录旧《钱塘县志》,说他“上元初,隐居苕上,自称‘桑苎翁’。时人方之接舆。尝寓灵隐山,作《二寺记》,曾镵于石,惜乎不传。”

陆羽“西湖二记”的文献价值,在西湖文化的积累、传承与发展史上一直受到重视和反复征引,尤其是到了1200多年后的今天,“西湖二记”幸存于世的那些看似单薄、零散的文字,完全称得上是保存西湖早期山水景观风貌、人文胜迹相关史实的吉光片羽、信息珠玑。须知,至今留存于世直接记载杭州和西湖山水名胜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除了南朝宋钱唐令刘道真《钱唐记》的残存辑佚文字、唐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等寥寥数篇单题文章以及为数有限的诗人的一些题咏之外,再也找不到像“西湖二记”那样出自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之手、信息量又如此之大的散文著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