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品德课堂的应用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维导图融入小学品德课堂的应用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已经深深地进入广大教师的心目中,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依旧存在很多教师简单处理教材的现象。甚至每一节课前,都有教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到课堂进行展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简单化、机械化、模式化,使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情感得不到熏陶,其行为习惯得不到训练,这样的品德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

作为品德课任课教师,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帮助学生成为道德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情、意、行等道德素质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教学实践证明,画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况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用图解形式记笔记的方式,简单地说,包括中心主题、主干、枝干。其对知识的表达方式及理解,与小学品德课程教学有着相通之处。

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是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会促使学生养成在生活和学习中合理使用各种信息的习惯。虽然这一过程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会缺乏严密性和条理性,也会产生一些较为幼稚的观点,但这一探究性的学习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其动手、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启发与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充分调动其身体器官,既动脑又动口再动手,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收集资料,用心去表达,用心去感受所接触的事物。在教学活动展示中,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围绕已形成的思维导图进行总结,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使他们的生活经验得到提升。

二、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

思维导图的制作需要花费学生一定的时间,教师必须按照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其中确实具有实践意义与教学价值的内容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与实际能力,不求多只求实。

1. 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现有水平,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能够完成的,这样的内容才具有教学的意义。否则,太简单,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太难也可能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失掉信心,教学活动也就失去其实效性。

(1)模仿

由于低年级学生是刚开始接触思维导图,所以可从模仿教师范例入手,学着自己画。模仿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内容,从而将其转化成自己的行为,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例如,“我就是我”一课的教学难点是“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从而赏识自己,悦纳自己”。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可在上课之前画好一张思维导图,上面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爱好、特长,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把各自的特点也呈现在纸上。这时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的天地,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学生喜欢打乒乓球,就会把思维导图设计成球拍造型;有的学生会从自身特点,如“朋友多”“爱好广”等对自己展开描画;还有的学生会从理想与志向入手,如梦想长大当外交官的,会直接用英语表述思维导图,真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学生所画的思维导图拿出来,让学生猜它们的作者,这时学生会很开心,也会积极抢答,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每个学生因为性格、爱好不一样,在绘制思维导图时,会以各种各样的图形或色彩表达出来。因此,他们的思维导图是独一无二的。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在展示和欣赏作品中会感悟到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与众不同,从而学会赏识自己。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会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2)补白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尽情释放,教师还应适当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留白”,为他们提供自由想象与自主思考的空间。填空式思维导图的介入,可以有效避免简单化的定义式解释,会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自我发现与自我提高。

例如,在讲授“失败怕什么”时,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形式,让学生知道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这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都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用勇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然后,教师要给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即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他们战胜挫折的能力。教师可以“问题解决五步法”(见图1)为基础,设计一张思维导图框架图,让学生聚焦自己的一次失败经历,展开分析。

教师的任务不能仅限于教学生去面对眼前的一两次失败,这张思维导图也不可能帮他们规避成长过程中的所有挫折,但它会像黑暗中的指明灯,也许光很微弱,但足以让学生消除一些失败时的惶恐,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这也正是小学品德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填空式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互相启发激励,活化和深化教材,体现品德教学的开放性、引领性和生成性,赋予师生更多的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3)整合

中高年级时,教师可以在将一篇课文内容形成一个小型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把单元内容串起来,借助PPT软件,让学生学习制作中型的思维导图。但是在绘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及其联系,从而让他们形成一个单元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单元思维导图的制作,可将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跃然纸上,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传递方式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

小学品德课程呈现给儿童的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点,不是支离破碎的经验,而是彼此联系的活动和体验。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关注他们的起点,从笼统走向精致,从肤浅走向深刻,这样才能起到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作用。

2.交流合作,思维共享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其对信息的理解总是各有不同。这些个性化的理解,就像一颗颗闪烁的珍珠,只要有线,再多、再分散的珍珠,也能串成完美的珠链。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串连起小组成员对所探究内容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在小组交流讨论时,教师可以遵循下列步骤共建思维导图。第一,让学生自主感悟,将自主探究时获得的资料、信息和个性化理解画在思维导图中。第二,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用思维导图呈现自己的理解,并提出疑问,交流重要信息。第三,进行小组合作,在黑板或白纸上多线条地绘制代表集体智慧的思维导图。这会让所有学生的见解有发表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团队归属感和合作感,并在共同讨论时产生更多新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我爱秋天”时,在学生对秋天已有某些感性储存与认识时,如何唤醒他们对生活的记忆,让他们更清晰、更有序地认识秋天,更深刻地体验秋天的特征,则变成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各个组员自由发挥,按照任务要求独立完成思维导图。他们会想到秋天的花(包括气味与颜色),会想到秋天的树(色彩缤纷),还会想到秋天的果实……然后,可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比较优劣,在已有分支上添加内容或从已有分支想到新的分支,并选代表将讨论结果绘制成一幅联合思维导图,明确研究对象。

在导图的引领下,学生融入大自然中,用眼的观察、耳的聆听、嘴的品尝、鼻的闻嗅、手的触摸等去了解秋天。看到“秋天”可以延伸出这么多知识,学生会觉得很新奇,这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认识秋天的美,更培养了他们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意识。思维导图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更有效的思考,使他们的收获互补、完善与扩展,也改变了传统合作学习表面热热闹闹而实质一言堂的状况。

课堂只是学生生活的一个起点,模仿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使教育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从而达到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的目的。绘制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也会为小学品德课堂抹上亮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