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中心区门诊楼立面改造设计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医疗建筑在上世纪20年代与80年代先后形成两次大规模建设的浪潮,这些建筑大多延续实用直至今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就诊方式的改变,当时的设计普遍出现了一定的之后现象。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医疗建筑出现了扩建与改建的新浪潮。当今现有大型医院大多地处城市中心区,受基地条件所限,这些建筑在“量”的改变上发展空间不大,而这些建筑,由于其历史、经济等因素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留并延续使用。因此,很多医疗建筑由“量”改的策略转变为“质”改的策略。门诊楼作为医疗建筑的最前沿,是接触病人最早、最多、流动性最强的区域,是医疗建筑质改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设计、建筑、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一、门诊楼立面设计的一般特点
门诊楼立面对应其内部功能通常可区分为大空间立面区域与单元式立面区域。大空间立面区域所对应的是门诊楼中公共服务部分,这部分空间是门诊楼中人员流动性最大的区域,随着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公共服务部分的功能复合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非医疗空间在这部分所占空间越来越大,其立面所呈现的公建化特性也就越来越明显;单元式立面区域主要指各科室门诊、办公、急诊等常规医疗功能空间,这部分往往是病人与医生单独接触的场所,需要较高的私密性,空间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构成,其立面也呈现出匀质化开窗的特点。
二、城市中心区门诊楼立面现状问题
(1)比例与装饰给人以压迫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医疗建筑立足于时代特色,具有鲜明的新建筑特征,强调体量的厚重感以及立面上的光影关系。材料大多为混凝土加以涂料饰面。例如北京同仁医院,新门诊楼建成于1992年,由于受到建设年代施工工艺、建筑材料的限制,立面造型采取水平开窗,顶部在完整的几何形体上进行局部的切削处理,装饰材料商采用简单的涂料饰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同仁医院周围出现了大量使用现代材料、构造方法的现代建筑,陈旧的同仁医院矗立其中就显得格格不入,其极具体量感的造型,也有悖于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水平。
(2)门诊部分功能上的缺失
改革开放初期的门诊建筑在功能上通常比较单一,通常只满足最基本的挂号、取药、等基本医疗功能。但现今的门诊楼功能要求更加人性化,增加了大量的服务性空间,急需借助立面的改造完善、提高门诊楼的使用效率。北京兵器部北方医院就是一座建成于1995年的建筑。门诊楼采用庭廊式组织模式,围绕中庭,通过垂直电梯联系各个科室,随着就诊人数的增加,简单的垂直电梯无法对患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急需借助立面改造,将建筑外扩,增加医疗街,从而提高门诊楼的使用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3)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滞后
医疗建筑是建筑界的耗能大户,随着社会向集约型转变,绿色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医疗建筑的绿色改造势在必行。而当今的大中型医院大多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当时的建筑设计节能标准远低于现代建筑的节能要求。中国的建筑节能从1986年起实施30%的节能标准,1995年起逐步实施50%的节能标准。目前,部分地区实施65%的节能设计标准。未来这个标准必定将更加严格。
三、城市中心区门诊楼立面改造存在问题
现代我国医疗建筑改造大多为片面式改造,经常简单的从某一角度着手考虑问题,往往导致解决某一问题反而连带出其他问题,顾此失彼。缺少的是设计之初对项目的统筹权衡各方面利弊的理性分析过程。
(1)开窗方式不当,忽视地理位置、朝向等因素
门诊楼立面开窗方式应根据其内部功能模式确定,不同的内部功能对应的立面需求也各不相同。比如各个门诊科室,通常需要比较私密的空间,其立面通常呈现出匀质化小窗洞的形式。而门诊大厅部分则需要更为开放的空间特质,其立面则大多为较为通透的玻璃幕墙。例如北京天坛医院,从1956年建造,延续使用至今,期间经过多次立面翻新改造,由最初的粘土砖外立面转变为石材外立面,增加了外墙保温层,最近一次改造完成于2006年,进一步扩大了外立面的窗墙比,大面积采用了玻璃、石材、金属铝板等现代材料,这些处理手法将建筑形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究其本源考量,天坛医院门诊楼改造主立面为西向,且紧邻入口广场,改造完成的天坛医院在诊室部分大面积开窗,造成大部分诊室窗帘紧闭的形象,不仅影响外立面形象,增加了内部空调等设备的负荷,同时,人来人往的入口广场严重影响了就诊人群的情绪。
(2)注重形式,忽略功能
医疗建筑是功能决定形式的建筑类型,在对门诊楼外立面的改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对立面视觉效果的形式问题考虑过度,忽略立面与内部功能的实质性联系,为了形式而形式,造成使用及维护的不便。例如北京中关村医院,始建于1957年,一直沿用五十余年,原始的中关村医院为黄色涂料饰面,大面积均匀开窗,建筑顶部采用中国传统符号进行压顶处理。整体建筑设计感不强,标志性不足。2009年改造完成的中关村医院,外立面更换为石材饰面,在大面积均匀开窗的同时,并在每个窗户上檐增加水平遮阳构件,在建筑中部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幕墙两侧通过外包格栅整合建筑形体。由此,建筑外立面的格栅与与窗口上檐的遮阳构件构成了建筑中最具标志性的元素。而大面积的外挂格栅构件,严重影响了内部诊室的采光,而且由于北方风沙较大,加之建筑后期维护不足,建筑整体显得粗枝大叶,给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四、门诊楼立面改造策略
门诊楼立面改造应统筹分析原有建筑利弊,从而建立系统评价标准,从而指导设计,在具体设计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等级去具体操作。
(1)在街区角度宏观控制
医疗建筑从属于公共建筑的范畴,在门诊楼的改造设计中,也应使建筑的整体感觉从属在街区的整体氛围下。在设计之初,应充分调研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特征,并从中发现适合的元素,对其改造设计进行主题基调上的把控。
(2)固有结构的梳理
门诊楼的立面改造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节省造价,对固有建筑结构体系的保留是对节省造价的最直接反馈。对原有建筑结构的保留应建立在谨慎评估的基础之上,全面梳理原有建筑的结构形态关系以及体块形态组合的倾向,然后重构建筑结构形态组合关系,打造调理分明、逻辑清晰的全新建筑结构形象。其次通过梳理、重构立体化的纵横交错的连续体系,进一步加强建筑体块生成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应建立在取材于富含当地传统人文特色的建筑气质与形式之下,从而确立立面改造的整体基调。
(3)比例、尺度的再造
门诊楼立面改造从属于医疗建筑的功能性,不必过于强调过多的建筑艺术性,应在具体改造设计中找到契合点,通过合理的搭配,以一种内敛的立面处理方式来体现医疗建筑的自我价值。对于我国早期注重建筑形象的医疗建筑,在改造时,不应追求高大雄伟的建筑气势,可通过材料、构造方式等手法,改变其比例尺度,减弱由建筑体量带给患者的压迫感。
(4)内部功能与立面关系的再造
医疗建筑通常被认为是功能大于形式的建筑类型,立面造型方式自然服从内部功能需要。对于我国早期门诊建筑,在空间组织模式、空间质量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应在合理分析固有建筑内部功能合理性的前提下,确定立面改造的范畴为“改善式改造”或是“改变式改造”。改善式改造,是建立在固有建筑功能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对外立面进行风格、造型的改善,使之能够满足现今的审美、节能、安全等要求。而改变式改造是针对门诊空间不足以满足现今就诊需要的门诊楼,需通过立面改造改善门诊空间格局。这种改变式改造大多通过在固有建筑外部,单独外接出一定的空间,以达到重新疏导内部各个功能组块之间关系的目的。外接的空间拥有自己独立的单独立面,在造型上也更加自由多变,生态处理方式也可更加完善。
(5)着眼门诊楼生长性的改造思维
门诊建筑不同于普通公共建筑,他和医疗建筑一样,具有生长的特点,随便走进一所大型医院,其门诊大厅大多人满为患。门诊楼的立面改造也应立足于发展的角度,具有前瞻性,需找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的建筑元素。在门诊楼的改造设计中,应尽量寻找能够标准化、模块化、工业预制化的建筑原件,通过模数化的设计手法与元件组合可以更好的适应未来建筑功能的改变,同时也为改造后的后期维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6)生态节能改造
医疗建筑是耗能大户,一个综合医院建筑的能耗相当于一个同等规模的四星级宾馆的两倍。对于医疗建筑而言,门诊大厅部分往往是医疗建筑中空间最大、能耗最高的区域,对于门诊楼生态设计的改造势在必行。在改造中,我们可通过调整建筑立面的窗墙比、减少建筑外立面凹凸方式等手段,而且需要在建筑入口等重点区域重点设计,并采取特殊措施。
五、结语
纵观现代我国医疗建筑改造设计,大多浮于表面、为改造而改造,有的只是对建筑的翻新,有的过于注重造型,并未触碰到医疗建筑改造的核心部分。我们应统筹分析,以可持续的理念为指导,综合考量诸如造价、造型、功能、生态等因素,从更多的角度探讨医疗建筑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