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培养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培养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针对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学基础薄弱,工学素养不高的问题,从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运用两方面进行教改探索,以求增加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工学知识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工学素质,改变社会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美工”的片面认识,为学生将来的工作奠定应有的基础。

[关键词] 工业设计 工科课程 工学素质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38

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之日算起,工业设计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国有超过300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学科。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设计自引入中国以来一直存在所谓艺术派和技术派之争。具体反映就是工业设计一部分设置于美术类院校,一部分设置于综合类院校的机械、建筑等学院。近年来,随着院系调整及师资配置等原因,一些原挂靠于综合类院校机械、建筑等学院下的工业设计专业也纷纷转入艺术学院门下。

众所周知,工业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涉及两个领域。一个是技术领域,为企业产品提供应用环境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美学领域,根据人们的文化背景、审美趋势,依托人体工学,围绕技术设计产品。

目前,虽然部分艺术类招生的工业设计专业也开一些工科课程,譬如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学等(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一般还开设高等数学、应用物理、电工技术、机械设计基础)。但此类教材多数是延用材料、机械等专业,并不是专门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而编著的,因而会出现某些必要的知识讲得很少,甚至缺失;某些与设计关系不大的问题又讲得过于深入。这使得学生产生畏惧学习这些知识的心理,进而导致学生工学素质薄弱,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难以做得深入细致,与社会需求脱节。

其次,由于早期大部分院校工业设计教师都是从美术等其他专业转型而来以及从艺术类招生(以前综合类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多从理工科招生)等原因,导致在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学生的艺术素质而忽略了学生工学素质的培养。

由于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工学知识,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达到生产要求。在企业里,工业设计从业者往往被冠以“美工”的称谓,这种尴尬的局面导致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职场上适应面窄,提升空间不大。

从目前设计公司和企业设计部门的任职情况来看,设计职位做得高,设计工作做得深入,产业链条布局完整的,大多是理工科背景从事工业设计的。因此,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从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看,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的培养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学素质薄弱,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已不仅仅是某一学校或个别毕业生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化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寻求改变。下面笔者就从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运用两方面,具体加以阐述。

一、教学内容设置

要改变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学素质薄弱问题,首先要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入手,改变不合理的课程内容,从实际需要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配。具体来说就是:

1.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教改要从企业的设计实际出发,探究在工业设计教育中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工学知识。即从调查研究入手,密切跟踪现代企业生产中工业设计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成果,力争使教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如对于设计材料及其工艺的讲解,既要兼顾传统的、常见的材料的性能及工艺,更应密切关注科技的新发展、新变化,与企业与设计公司合作,及时把新材料新工艺知识介绍给学生。

2.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素质培养要围绕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由易到难逐步地加深加宽知识面。以往的工学课程设置,我们往往过于重视了课程本身而忽视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不同工学课程之间彼此脱节,工学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之间也缺乏应有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该从整体考虑,合理规划。

3.针对上述问题,教材、教案建设上就要求以知识而不是课程来规划整体教学内容。

艺术类招生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学基础相对薄弱,现有教材和教学方案难以适用于其工学素质的培养。因此,应研究探寻新形式下适应于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学素质培养的工学课程建设方案。即根据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设置内容,以知识而不是课程来规划整体教学内容,内容上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增加形象性、直观性内容。

(1)如关于材料和工艺部分,课程内容规划上可以考虑将材料和工艺知识的讲解与具体的设计课程直接结合。介绍时可以有重点地介绍现代产品设计的常用材料。如塑料是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最普遍采用的材料,电子电器类绝大多数产品都是以塑料为外壳材料,因而是课程学习的重点。塑料的种类繁多,加工成型方法很多,新工艺层出不穷,讲解时应有重点地介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工艺,如注塑成型和吹塑成型等。表面处理工艺对产品的最后视觉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是课程内容的要点,讲解时应结合具体产品的表面处理如电镀、喷涂、丝印、移印等不同的效果比较进行。其次还要注意时刻跟踪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把新材料新工艺知识介绍给学生。如在表面处理方面,最新的彩色膜内贴标技术可使文字、图案、颜色不需要二次加工或改变塑料即可达成,与现有的涂装、网版印刷、电镀等现行技术相比具有外观效果好,防伪、性价比高,安全环保等优点,可提高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杜绝二次印刷和贴标签的环境污染。

(2)工作原理与产品结构部分

工作原理部分的知识编排应有系统性、模块化的思想。内容上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将涉及电工学、机械结构设计、静力学以及集成电路设计等相关知识的产品,形象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如对于家用电脑同学们都不会感觉陌生,即使是对工科知识知之甚少的纯艺术类学生,对电脑里的功能部件都能如数家珍。这是因为PC机的设计秉承了系统性、模块化的思想,整个PC机可以分为CPU、主板、内存、硬盘、显示器、电源、光驱以及显卡、声卡等功能卡,形象直观、好记易懂。在此基础上再将涉及到电工学、机械结构设计、静力学以及集成电路设计等相关知识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就容易的多。

而产品结构部分应主要阐明产品设计时必须考虑和了解的结构问题及力学问题,使学生认识产品的功能、结构与造型的关系,认识常用的材料、结构与工艺的关系。如将塑料外壳设计成拱形薄壳结构能有效增强刚性和减少变形;塑件的内外表面形状设计要尽量避免侧凹结构,这种结构不但会使模具的制造成本提高,而且还会在塑件上留下分型面线痕,增加了去除飞边的后加工的困难。

(3)人机交互部分

人机交互部分除重点介绍与人体测量尺寸密切相关的产品设计,如控制器的开关和指示的形状和布局,引导学生建立产品形态设计与人体测量数据和生理力学数据紧密联系的观念,使学生学会自觉应用人体工学的方法来评价产品的易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以提高设计决策的科学性外,还应引导学生建立起从基本的人体测量到人机界面设计直至设计心理的联系,为后继课程学习和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运用

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但工科基础薄弱,逻辑思维差,推理能力不强。因此,在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知识传授时,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

1.案例教学为主

针对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以具体产品设计案例为核心展开材料、结构工艺等知识点的学习,使其对材料和工艺等工学知识点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以消解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心理。进而以点带面,系统展开。

如讲解胶合板这种材料及成型工艺,以各种胶合板椅为例展开学习。预先让学生收集各种胶合板椅的设计。在课堂上,以多媒体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一般的胶合板热压成型的工艺,引导学生讨论加工不同形状的胶合板椅工艺复杂程度的不同,进一步产生用设计控制产品生产成本的思考。用特殊的设计展示复杂的胶合板立体成型新技术。Gubi椅的椅面造型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曲面,但其最大弯曲度已经接近90度,其工艺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热压胶合板成型工艺。结合产品设计讲解材料和生产工艺,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能够自觉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产品设计的构思上,大幅度地提高设计构思的实用性。

2.动画和视频录像为辅

针对学生畏惧学习工学知识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动画和视频录像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增加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如塑料模具与注塑工艺的讲解是课程设计的难点。由于注塑成型制品的脱模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动作过程,传统教学中只展示某一状态下的平面结构图,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形象地模拟这一过程,真实直观地表现工作的原理和过程,可显著提高教学的效果。再如,对工厂生产线摄录一些视频资料,上课时播放给学生看,可有效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成效明显。

3.以专题研讨加深理解认识

针对学生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的问题,倡导以项目研究小组的形式展开研究和讨论。让学生就某一特定主题,自主研究,自由发挥,并制作简短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不同组别之间的相互对比佐证,比照提高。

4.在专业设计实践中巩固提高

针对工学理论与设计实际脱节的问题,倡导工学课程和实际产品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学。如可在设计实践中探究材料内在的美感,用各种材料的实物样本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属性和表面形式的感性认识等。

以竹材为例,可用这种环保材料为题引导学生开发系列化的产品,从而加深学生对竹子色彩、肌理和表面质地等物理性能、美学性的全面认识。

相信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调配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增加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工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工学素质,改变社会对工业设计毕业生“美工”的片面认识,为其将来的工作奠定应有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煜.工业设计专业工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美术大观. 2009.6

2. 庄幼敏,孙志宏,金怡. 论工业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求同存异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11

作者简介

王方良(1975―),男,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