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著名科技博客仅余空壳 AOL违约致阿灵顿愤怒出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著名科技博客仅余空壳 AOL违约致阿灵顿愤怒出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失去阿灵顿的TechCrunch,aol要之何益?

9月15日,世界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被挤出该网站一周后,他宣布另立门户,重新开张。阿灵顿表示新开博客将纯属“私人”性质。对此,有媒体分析认为,阿灵顿是在向其前雇主AOL(美国在线)发出挑战,即“前雇主虽然得到了TechCrunch品牌,却得不到它的灵魂”。阿灵顿一直被认为是支撑起TechCrunch天空的灵魂人物。

这是阿灵顿离开TechCrunch后,第二次向外界放话。9月7日,他曾在一篇博客中称“AOL应当信守收购TechCrunch时的承诺,赋予编辑彻底的独立性和自我决断权”,或将“TechCrunch卖给之前的股东”。

TechCrunch是一个 Web 2.0式科技网站,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博客网站之一,它由迈克尔・阿灵顿创立并任主笔,于2005年6月11日发表第一篇文章。经过6年的发展,目前已在法国、日本、英国和中国等国家开设分站。在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的统计中排名第二,并被票选为最受喜爱的博客。

然而,阿灵顿却在2010年将如日中天的TechCrunch卖给了AOL。对于这一交易,阿灵顿当时表示,最终促使双方签署收购协议的原因是“AOL允许TechCrunch编辑团队继续保持原有运营模式,并被写进双方签署的收购协议当中”,即保持TechCrunch文章的独立性。

遗憾的是,11个月后,AOL违背了当初的诺言。9月8日,美国《财富》周刊透露,在AOL总编阿丽安娜・赫芬顿的授意下,迈克尔・阿灵顿已经被解聘,原因即为“AOL不再下放TechCrunch的编辑自,而阿灵顿坚持如此”。该网站知名撰稿人麦格・斯格勒(MG Siegler)认为,赶走阿灵顿将毁掉TechCrunch。

与此同时,美国知名网络杂志Slate撰稿人法哈德・曼约奥(Farhad Manjoo)指出,“即使TechCrunch衰落,这种一定程度上改变硅谷文化的模式仍将继续”。

投身互联网

作为世界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创始人,迈克尔・阿灵顿不仅是一名律师,还是一个商人。

1995年,在取得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经济学学位和斯坦福大学法学学位后,阿灵顿先后就职于美迈斯律师事务所(O’Melveny & Myers )和WSGR律师事务所,这两家都是美国顶尖的商业领域律师事务所。阿灵顿表示,在这段日子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互联网前景”。

迈克尔・阿灵顿的人生轨迹在此期间开始发生变化。2000年,他放弃律师的工作,进入初创公司。第一份工作是在RealNames任销售。不幸的是,尽管阿灵顿通过“努力工作和做假帐”使公司营收从每财季零利润提高到100万美元,RealNames还是没有躲过“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

之后,阿灵顿开始创业。他创办的公司涵盖在线支付、在线DVD租赁、分类广告等领域。到了2004年,迈克尔・阿灵顿已经成为硅谷中小有名气的投资顾问和创业家。TechCrunch的创办,把他推上了事业的巅峰。

自2005年6月11日阿灵顿在TechCrunch发表第一篇文章起的两年后,互联网影响力分析公司BuzzLogic的数据显示,该网站的影响力在所有博客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老牌博客“微观说服力”(Micro Persuasion)。风险投资公司Benchmark合伙人迈克尔・埃森伯格(Michael Eisenberg)的解释是,“因为他总是在第一时间披露读者想了解的信息”。

到了2010年,TechCrunch已经名列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搜索第二位,且居信息/科技分类搜索第一名,并在全世界拥有超过450万RSS订阅量。《华尔街日报》则称他为硅谷的“权力掮客”(Power Broker)。

但谁也没料到的是,阿灵顿却在这个时候出售TechCrunch。同年9月29日,AOL宣布已同TechCrunch签署了收购协议。

对AOL而言,收购TechCrunch能帮助它改善营收。自AOL与时代华纳(Time Warner)拆分后,该公司的收入一直在下滑。据悉,当时AOL最近财政季度净亏损达10.6亿美元,营收同比也下滑了26%,至5.841亿美元。而根据阿灵顿披露的消息,TechCrunch每年产生1000万美元收入和350万美元利润,而其公司人员仅为32名。

当然,1000万美元的收入和350万美元的利润都不在AOL的眼里,但TechCrunch拥有的“大批高质量读者”,以及所拥有的包括凯迪拉克和梅赛德斯这种世界顶级品牌的广告客户,就不能不引起前者的重视。这正如AOL首席执行官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所言:“我们感到这是一笔一举两得的交易。”

双方一拍即合。尽管交易金额并未对外公布,但有消息人士透露约为2500万美元。

分道扬镳

与阿灵顿和阿姆斯特朗在交易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不同,有人在当时就指出了这项交易暗藏的风险。一位分析人士指出:“阿灵顿就像一把双刃剑,其高调的言论在吸引关注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作为上市公司的AOL带来麻烦,他有可能成为AOL的负担。”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实际上,在TechCrunch成为博客界标杆的同时,阿灵顿也被诟病“利用种种手段控制着信息渠道”。例如著名的“菲克事件”。

在在线图片网站Flickr联合创始人卡特里娜・菲克(Caterina Fake)没有回复阿灵顿邮件,拒绝向后者澄清自己是否“要创办一家新公司”的传闻后,阿灵顿不仅称“菲克当初离开上一家公司Hunch时‘处于极其肮脏的状况’”,更警告她“这将是我们最后一次在报道她或她的创业企业前通知她”。

尽管阿灵顿在华尔街的口碑不一,阿姆斯特朗在当时仍力挺他,称AOL已经与对方签定了三年的合作协议,并“希望阿灵顿能够永远驻守TechCrunch”。

不幸的是,上述分析人士终究一语成谶。在TechCrunch被收购11个月后,阿灵顿果然因为与AOL意见分歧,被后者解雇。

事情的导火索是阿灵顿宣布涉足风险投资行业。9月1日,阿灵顿宣布启动一只总额为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CrunchFund,以投资于前景较好的创业企业。 据境外媒体报道,知名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华盈、Andreessen Horowitz、Accel Partners以及TechCrunch的母公司AOL都是该基金的有限合伙人。

但此举也引发了AOL的不安。同一天,AOL发言人称:“阿灵顿将继续担任TechCrunch的主编。在该岗位上,他可以披露利益冲突,但‘没有编辑监督权’。”分析称,AOL认为,“因为CrunchFund专注投资于TechCrunch报道的科技企业,这有可能使后者在新闻报道时的公平、公正和客观受到损害”。

在阿灵顿及其支持者麦格・斯格勒看来,AOL的担心是“可笑的”,他们反击称“AOL违背了收购时‘不会干预我们做事’的承诺”。麦格・斯格勒还警告说,“赶走阿灵顿,TechCrunch将不再是原来那个TechCrunch。因为他已经渗透进整个网站”。

这番针锋相对的言辞激化了双方的矛盾。最终,AOL于9月8日赶走阿灵顿,随后任命埃里克・索恩费尔德(Erick Schonfeld)为TechCrunch新主编。后者于2007年加盟TechCrunch,目前持有该网站5%的股权。

TechCrunch模式

阿灵顿的离开引发了外界对博客发展模式及其前途的思索。

作为硅谷最引人关注的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诞生实际上只因为阿灵顿在当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小问题:“让自己更容易找到那些新兴的2.0网站的相关信息,方便自己也方便朋友们查询。”他表示,“TechCrunch完全是我个人的一个爱好”。但在今天,TechCrunch已被奉为科技创业界的“上帝”。

2006年,美国宠物网站爱狗者(Dogster) 创始人特德・瑞格特找到阿灵顿后,该网站流量暴增至几近瘫痪。另一家视频网站VideoEgg的创始人乔・赫德加入TechCrunch关系网后,不到一个月就收到近十家VC的数百万美元的投资意向。

美国商业杂志《商业2.0》指出:“博客正在从一种个人化的、无组织的业余爱好变为一项潜力巨大的商业工具,随着用户流量及内容的日渐丰富,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正在显现。”

有资料显示,仅有4人的波音波音博客网(BoingBoing)每年的广告收入超过100万美元,一人博客箱子()则被估价上百万美元,热门糖果(PopSugar)的价值更是高达1000万美元。基于Web 2.0的博客产品,已被看作一座拥有无限未来的网络“金矿”。

在千兆奥姆博客(GigaOM)的创始人奥姆・马里克看来,这一切要归功于阿灵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阿灵顿推动了博客商业模式的普及。”

随着TechCrunch的蒸蒸日上,法哈德・曼约奥指出,该网站也逐渐进化成为创业企业的“管家”。据他透露,除“菲克事件”之外,阿灵顿多次利用TechCrunch地位要求独家获得创业企业的新闻,他还仇恨那些抢在TechCrunch之前报道独家新闻的博客。

因此,《财富》杂志撰稿人查德维克・马特林(Chadwick Matlin)表示,如果因为阿灵顿的离职而导致TechCrunch地位下滑,对科技创业企业而言其实是件好事。

目前,除了TechCrunch,《华尔街日报》旗下的AllThingsD、VentureBeat、DealBook、《纽约时报》旗下的BITS、《纽约观察家》旗下的Betabeat、GigaOM、Business Insider、《财富》杂志等均在科技博客市场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TechCrunch的缺位将有利于竞争。”查德维克・马特林表示。法哈德・曼约奥也指出,“关键在于让人们获取重要的信息,而不是渠道”。

但对TechCrunch而言,阿灵顿的离职是个不小的损失,因为“他所奉行的‘编辑决策+选择性报道’的模式对于投资者和早期参与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信号”,法哈德・曼约奥最后说,“而阿灵顿的文字很耐读”。

凭借敏锐的行业触觉和与VC的良好关系,硅谷创业公司视阿灵顿及他的TechCrunch为“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