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4分33秒” say NO!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4分33秒” say NO!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4分33秒”这一现象近年来引起了音乐界的不少争论,笔者介绍了先锋派音乐的作品及代表人物,并对此现象作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很多种行为违反了音乐的本体性质和作用。

关键词:4分33秒;先锋派;谭盾

一、关于4分33秒

作曲家约翰.凯奇请钢琴家上台在钢琴前坐下。观众们坐在灯光下安静地等着。1分钟,没有动静,2分钟没有动静,3分钟,人们开始骚动,左顾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钢琴家站起来谢幕:“谢谢各位,刚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大家一定不陌生,这就是20世纪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最具争议的先锋派大师的无声音乐作品《4分33秒》,惊世骇俗。作为行为艺术的先驱,他不断制造音乐的轰动效应,是一位孜孜不倦的音乐试验家,他摒弃了传统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以“加料钢琴”的先驱者出名。“加料钢琴”就是在传统钢琴的弦上或各弦之间,放上各种不同的物体,从而改变原来的音响和音色。他用抛硬币算卦的方法作曲,还常把正演唱的歌手平放在键盘上。他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抹平,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音乐是一种从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过程,《4分33秒》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对于约翰.凯奇的这个作品,笔者认为确实很新颖、别具一格,但对于这部作品是否可以将之归于音乐这门艺术门类中持怀疑态度。首先,什么是一首音乐作品?作曲家仅仅是在众人瞩目的舞台上静静地坐着,没有任何音符示意他的作品开始,即使是休止符。让我们先把“休止符”的定义搞清楚,何为“休止符”?是代表空白的音乐,是为了和演奏出声的音乐区别开来,那么既然没有别的需要演奏的音符,为何还需要“休止符”?作曲家冠冕堂皇地把他的作品叫做由4分33秒的休止符所组成,真是大为惊叹!既然没有任何音乐需要休止符来休止,何必麻烦“休止符”呢?也许作曲家想要达到让观众们心灵净化、感受“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体验无声的美。是的,观众们在这4分33秒确实有了别具一格的体验,但是我想大多数人体验到的是疑惑和等待的焦急,甚至会感到那么一丝的欺骗感。

其次,音乐是“以一系列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表达人类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的基本组成要素有节奏、曲调、力度、速度、和声、音色等。从这点来看,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这部作品并没有包括任何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或是任何一个音乐基本要素。试问,这样是否违背了音乐的定义和实质?

再次,从音乐的作用来看。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礼乐并重”的思想,他认为音乐对人是有一种教化功能,能把人教育成善的、美的。而《4分33秒》这部作品,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来对人们有什么教化功能,反而让大家对此深表疑问和欺骗感。

从以上几点看来,笔者认为它是个行为艺术作品,但绝不能称之为音乐作品。

二、先锋派音乐

先锋派音乐Avantgarde music,是指采用极端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手法、目的和技巧的音乐家及其作品。包括整体序列、电子、偶然音乐等等。法国作曲家布莱兹在一些著作中明确地陈述了先锋派的美学观念,认为先锋派必须“忘掉过去的一切而锤炼毫无先例可援的知觉力,抛弃过去留给人们的遗产去发现尚未有人梦见过的新天地”。也有人在先锋派内部又划分为已获公开承认的和更具实验性而尚未获得承认的两类。

这是个多元化的时代,音乐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先锋派音乐的产生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科技、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程度时,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也应运而生。

约翰凯奇作为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开辟了一个音乐新时代,带给人们一种新的音乐理念,但同时他的这种无声作品也违背了音乐的本体实质。

三、谭盾――中国的先锋音乐代表人物

谭盾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也是我国先锋音乐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深受中华楚文化的影响,又有在西方国家学习的经历,他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将中西方音乐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很多标新立异的作品。“有机音乐”更是他的音乐表现形式代表。这个观念萌生于80年代末,1989年,他的陶乐《声音造型》和他的歌剧《九歌》由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委约诞生。在这二部作品中,谭盾使用了70多件的造型不同的自然乐器,构成了他最初的“金木水火土”有机分类。随后,在谭盾的创作中运用各种有机材料对音乐进行表现,比如对九种不同的纸进行吹、摇、揉、撕、打、挥、拍、唱;在作品《鬼戏》中融合了水、金属、石头和纸的元素,并把中国皮影戏和中国巫文化的傩戏表演传统引入西方的室内乐。1998年,他创作《水乐》,成功地将这些“有机之声”带入西方交响乐队中。

谭盾作品标新立异、别具一格,他把某些西方技法与某些东方情调结合起来,其中的西方技法给中国听众以新奇之感,其中的东方情调则吸引西方听众。这也是谭盾作品在东西方都能产生某种轰动效应的原因。但在他的这种创新中,忽视了音乐的主体性原则,而鲜明地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为自由地表现今天人们无限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而探索,为了迎合、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审美需求而创作。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政治上是如此,文化上是如此,音乐上也是如此。尤其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因此各种各样的音乐,包括新潮音乐,先锋派音乐,包括谭盾这样的作品的产生也是由历史的发展和当代社会的形态所孕育而生的。当然,它能否像贝多芬、巴赫、莫扎特、肖邦等作曲家的伟大作品流传千百年,还是被时间的飞逝而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中,则由人民和历史去进行选择。

四、中国的音乐创作方向

像4分33秒以及谭盾这类的先锋音乐、有机音乐确实很多,并且随着新的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创新,这也的确是一种创新。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这种类似“4分33秒”的作品们勇敢地say NO!大家假设一下,倘若这种作品不是由约翰.凯奇之类的著名作曲家而是出自于无名之辈之手,那么还会有那么多得人来支持它们吗?这种创新违背了音乐的本体性质,音乐首先是美的艺术,不能产生任何美感的作品不能称之为音乐作品。笔者认为,这种“作品”可以称之为行为艺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我常常纳闷为何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会产生那么多像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等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并且留给我们这么多宝贵的音乐作品,经久不衰。而现代,能够得到人们赞赏、认可的好作品越来越少,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新时代我国的音乐创作应该走向什么方向?停留在研究前人的作品上?绞尽脑汁写出迎合现代人口味标新立异的作品?还是应该遵循自己传统音乐的创作技巧继续前进?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学习音乐、从事音乐的人仔细思考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在遵循传统音乐创作技巧和音乐本体实质的基础上创新,创作出好的、真正的、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来留给世人,而不是追求像《4分33秒》这种作品的创作上。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年版.

[2]王惟苏. 审美文化新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 1998.

[3][美]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 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

王丽,硕士研究生,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南三环原校区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