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观两会 博聚民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观两会 博聚民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微博客在政治参与领域异军突起。2012年全国两会,微博客成为表达民声、征集民意以及会场内外信息互动的最热媒介。本文以2012年两会期间的微博应用为研究对象,从两会微博问政主体的角度解析微博客的影响,探寻“微博问政”的价值。

[关键词]微博客 两会 问政

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2.5亿,网民使用率高达48.7%,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在发生转移。[1]作为新兴的即时信息平台,微博客凭借其准入门槛低、时效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掀起了一场“微革命”,无论草根大众还是社会精英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随着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微博客在我国政治舞台上也开始发挥作用。2010年,微博客首次引入两会,60位代表和委员在新浪和人民网实名开通微博;新华社的“新华视点两会微博”更是吸引了超过23万粉丝,共计发表893则微博,“微博问政”开始兴起。2011年两会,人民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纷纷设置专题,仅在新浪平台开通微博的代表和委员就增至388位,微博问政初显规模。

2012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报告中提出,“要开辟政协委员通过互联网发挥作用的新渠道”。在今年两会上,微博客作为当前互联网最重要的应用,已俨然成为信息集散地和公共舆论场,两会微博的应用已形成相当的规模,产生了巨大的问政影响力。

对于网络问政,学界并未做出统一界定。但一般认为,网络问政需要政府、网民、媒体三者联动完成。具体到“两会”微博,可以将两会微博问政的主体分为三大部分:(1)与会代表和委员;(2)普通网友;(3)媒体和记者。这三个主体不同的需求使其对微博客的应用也各有不同:与会代表和委员微博问政主要体现在通过微博客“晒”提案,与网友直接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向广大网民收集民意;普通网友主要是通过微博客了解有关两会的信息,通过评论、转发等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媒体和记者则介于两者之间,利用微博客对两会进行即时、现场和多角度的报道,促进信息传播,同时更起到引导舆论和监督政务的作用。

(一)普通网友:建构参政议政新平台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2]原则上对所有公民开放、理性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和话题的批判性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3]微博客低门槛、即时互动等特征,赋予了普通公民更多的话语言说的可能,一方面为公民建构了把关人缺失、身份隐匿的话语言说空间,另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和方便的沟通渠道,为公民的政治表达提供了便捷的平台。通过微博客,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普通民众得以自由表达和交流政治见解,最终关乎公众利益的议题得以聚合,并发挥出舆论效力。因此,可以认为微博客具备了现实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为普通人建构起参政议政的新平台,使更多的草根阶层愿意、敢于、乐于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从而改善了社会意见流动和对话,国家的政治生态更趋活跃和健康。[4]

两会期间,人民网、新浪、腾讯等纷纷开通两会微博专题,内容涵盖微博两会、两会微风云、代表委员微博、媒体微博等专题板块,通过提供民意调查、议案投票、议事讨论等组合渠道,为普通网民意见表达构建理想的参与平台。

在这样的微博平台上,普通网友对公共决策的表达呈现出极大的热情。两会期间,热门提案和代表委员引来数以万计的微博网友“围观”,评论、转发呈现井喷式爆发。据新浪两会微博数据,“法定婚龄降至18周岁”被提及201792次,“官员财产申报公开制”被提及139272次,“南方集中供暖”提及度达111030次等,这些话题借助微博客裂变式的传播迅速扩散,引发了广泛热烈的讨论。此外,在新浪的“两会微话题”、“两会微投票”等微博专题上,网友进言两会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达到了最高点,如“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微话题,短短时间相关微博便超过240多万条、“是否增加体育课比重”的微投票,吸引了近52万网友投票表态,微博参政议政蔚然成风。

(二)代表和委员:建构民意畅通新渠道

微博客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者和受者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多中心的网状结构;网民不再仅仅是内容的“接受者”,同时也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网民在微博客上就重要的公共议题进行表达和言说,大量的公开讨论和转发汇聚起多方公众的意见,最终形成巨大的民意。同时,微博的关注、转发、评论和私信等功能,方便了代表、委员和网民之间进行直接交流与沟通,网民可以充分参与到对某一事件或提案的讨论中,意见反馈更加迅速、有效,互动机制更趋活跃、完善,并且克服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微博客的这种信息网络传递架构,为代表公众利益的委员和代表们建构起广泛征求社情民意的新渠道。

今年两会,仅新浪便有262位人大代表、621位政协委员开通微博客,约占总人数的16.77%;比2011年开通两会微博客的代表和委员(共计388位)增加了127.58%,创下历史新高;政府微博更是超过1.7万个,关于两会的微博数量突破654万条。

开通实名微博的两会代表和委员,大部分都在认证理由、标签,甚至微博名称上注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字样,这表明他们利用微博客进行政治活动的主体意愿很强,愿意主动关注并回应网络民意。通过微博客的桥梁作用,代表、委员听到了更广泛和真实的民声,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开通实名微博的两会代表和委员的身份以学界专家学者、商界企业家为多,另外今年政府官员也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大都是掌握了一定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的精英,接触新媒介并主动利用新媒介表达个人主张、进行民意沟通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两会结束后,这类微博客的继续利用率更大,为微博客持续长久地发挥问政效力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其他行业的两会代表和委员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意收集、政治沟通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微博客问政还将有新的作为。

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纷纷将微博客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工具,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促进了网民与代表、委员的深入交流,成为相关议案的来源地。广东开设微博“新浪广东”,发起微话题“带我的提案上两会”,征集网友意见和建议,并直接递交给代表委员或相关部门,代表了大众舆论视角的新突破;近百位代表委员在新浪微博专设的互动平台上,通过个人微博就大家关注的民间投资、金融改革、财税体制等问题发表看法,真诚向网友征求意见、建议;人大代表、浙江省委组织部长蔡奇的微博客共收到网友留言1.2万多条,由此形成了50多条规范的议案和建议;人大代表黄细花在关于“法定婚龄降到18周岁”的微访谈中,短短一小时便收集到447条提问和意见,即时答复28条;40位省部级官员在腾讯微博上写下“两会微心愿”,借力微博,倾听民意。

(三)媒体和记者:建构两会报道新局面

两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盛事,也是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为了抢占舆论制高点,媒体和记者纷纷将微博整合到自己的资源中,在微博平台上建构两会报道新局面。

媒体的微博布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媒体官方认证微博;(2)记者个人认证微博;(3)两会专题微博。媒体官方微博对两会的报道以主旋律信息为主,多是会议的重大政策、重点论述和报告数据等,客观中立;两会专题微博只有关两会的情况,报道内容较官方微博更为详实、丰富;记者个人微博则更具独特视角和自由表达的特点,既有新闻报道,又有个人评论,也有情感流露,被媒体所省略或删除的很多细节在这里得以呈现。以中国青年报为例,两会期间,中青报官方微博“中青在线”共89条微博,内容大部分是代表提案,表达客观规范,并常常提供链接补充相关报道;而为两会专门开设的“中青报两会微直播”共微博287条,内容紧扣两会主题,其中还滚动式23条微博直播总理记者会,专业性和现场感非常突出;记者微博则体现出独立的风格,如中青报评论记者曹林在微博上对两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式报道和解析,同时又不乏个人情感的流露,细腻丰富,富有个性。两会媒体的微博布局实际上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微博报道模式,“三”管齐下,相互联动,得以在140字符间“全景式”呈现两会,实现了两会新闻报道的新路径、新形式。

除了全景式报道,通过对时间变量的控制和空间限制的突破,微博客还实现了两会播报的“全时性”。作为新的传播方式,微博客具有信息即时、跨媒体传播、时效性和动态性强等特点,只要借助便携式移动终端(如手机、上网本等),用户便可以随时随地新闻信息,并能及时跟进事件进展,呈现的完全是一场动态十足的现场报道,传统媒体信息所产生的滞后性被减到了最小,信息传播被带入了“秒时代”。[5]3月14日,国务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见面会。“新华视点”通过微博客对记者会进行了“现场直播”,不断在第一时间播报总理与记者之间的对话。从上午10点37分第一条“预告直播”的微博开始,至中午13点53分最后一条有关该话题的微博,“新华视点”共相关微博82条,平均每2分钟便更新一条,且每条微博的时间间隔都控制在3-4分钟以内。这种密集的频率不仅滚动式地呈现了信息,记录下整个事件进程,更重要的是依靠微博实现了“新闻全时性”,使受众强烈地感受到大会的节奏和现场气氛。

此外,今年两会,媒体、记者竞相开拓微博报道新形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效应。在新浪、腾讯、人民网等两会专题页面,精心策划和组织起来的各大媒体微博、两会记者微博通过“微博矩阵”的形式聚合阵列,集中呈现。微博矩阵直观、立体地展现了两会媒体的层级、具体单位等等,这些独立的微博虽然各自承担着报道职能,但已然发挥出规模化效应,在两会报道中布点、连线、成面, 集体发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成为两会微博问政的一道亮色。

今年两会期间,微博客在促进意见表达、反映民情民意,以及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两会刚结束不久,很多会议期间活跃的微博客并未停止更新,与前两年会后微博空置、利用率低的情况有所不同。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日益显著,有理由相信“微博问政”仍将大有可为;而如何进一步利用微博客服务于政治民主建设,推进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还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2]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周雪怡:《公共领域理论的微博应用》[J]. 《青年记者》2010年第8期

[4]李齐:《微博客传播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客网站为例》[EB/OL]. [2012-03-15]. .

[5]余子瑛:《微博的传播特征分析》[J].《新闻窗》2010年第5期

(李楠: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凌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