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剑走偏锋终始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剑走偏锋终始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当代中国钧瓷界,张大强的现代钧陶艺术――“卷泥片”特色鲜明,自成一家。与常见的手拉坯、印坯、注浆等技法成型的钧瓷不同,“卷泥片”钧陶有着“缺陷美”的另类审美品质,其作品的直观形态具有超过作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艺术媒介,使人们的视角集中在艺术品“显性”形式美的同时,也会乐意品味消融于作品“有意味的形式”之中的“隐性”内容和寓意,赋予作品别具一格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品质。

关键词:钧陶;成型技法;卷泥片;缺陷美;肌理

抟土造人艺术的创始者,在东方归诸娲皇,在西方归诸上帝,我们认为:出现在史前的传说是初民缘于生活所萌发的想象真实。即使是想象所附会的真实,作为后人,也乐意给予尊重。――文怀沙1

皇天后土,中原为盛。当历史的长河载着华夏文明流经河南这块沃土的时候,给河南留下了厚重的历史,也留下了宝贵的瓷土。历经千百年的文明在这里汇聚和交融,中原大地盛传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瓷土”的神话,历史上的“五大名窑”河南独占三口。钧瓷是我国的“五大名瓷”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釉色变化闻名于世。今天,钧瓷的故乡――神镇仍然在谱写着让人震撼不已的瓷土神话。

个性的大强

在当代中国钧瓷界,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大强是一位个性十足的人。现年42岁的大强出生于神镇,自幼接触钧陶瓷,与大多“精于艺,讷于言”的大师、艺人相比,谈起钧瓷大强言之有据,滔滔不绝;与常见的钧瓷不同,大强的现代钧陶艺术――“卷泥片”,特色鲜明,自成一家。

钧瓷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历经唐的“大气”,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优雅”,清的“精巧”,时至今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累积了精湛的技术、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种类。如何继承和发展钧瓷艺术是每一位钧瓷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强学的是造型设计,钧瓷的造型与成型方法一直是他思考和实践的方向。经过长期的揣摩和实践,终于摸索出了“卷泥片”的技法。钧瓷成型技法名目繁多,与常见的手拉坯、印坯、注浆、泥条盘筑和泥条镶接等技法不同,“卷泥片”在钧瓷史上确属异数。

这无疑是一次充满艰难险阻的探险之旅,只有少数优秀的艺术家才能有所收获,而大强无疑就属于这为数不多的成功者中的一员。

大强能够融古纳今,自成一格,源于对传统的认知和对生活、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大强看来,传统不是“凝固”“停滞”的历史,而是“活性”“连续”的经验。它一方面源自于“那种深深地植入民族历史躯体的根性,源自于那些悠长而深刻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又在某些个特定的情境中,生发出一种独特的能量”。2他中肯地说秦汉陶俑、唐宋三彩、古墓翁仲,甚至齐白石的国画、华君武的漫画、刘士铭的雕塑、周国桢的陶艺都曾给予他启发。霍去病墓前西汉石雕马踏匈奴删繁就简、循石造型的手法,四川出土东汉时期俳优佣简洁灵活、大胆夸张的表现方式,都是他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灵感的源泉。正是大强敢于打破常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辟蹊径,才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卷泥片”钧瓷陶艺。

“卷泥片”

大强认为钧瓷以形为骨,以釉为魂。粗线条,细韵律,宁整勿碎,宁粗勿细的作品才有气势,有韵味。他的作品正如他的创作理念,夸张、粗犷、传神。

在创作时,大强先将炼好的泥土用木棒擀成大块的泥片,然后用泥片卷出动物的躯干,之后将头、爪、尾衔接在躯干上,稍加点缀与修饰,这样集泥味、手感、肌理等元素于一体的作品脱手欲出。制作过程轻松随意,一气呵成。此后,略施钧釉就可以入窑烧制了。烧制成功的作品,造型生动鲜明、肌理别出新意、釉色浓淡相宜。

概括起来,“卷泥片”的成型技法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使用的材料柔软细腻,可塑性强,易于将泥片卷、捏、塑成型。

其二,泥料受外力的挤压容易变形,利用这一特性,制造一些扭曲、龟裂、粗糙等特殊的肌理。

其三,搓制泥片的过程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和偶然性。所以,每件作品具备了唯一性与不可复制的特点。

最后,在装饰上使用钧釉点缀。钧瓷釉色千变万化,绚丽多彩,运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卷泥片”钧陶有着“缺陷美”的另类审美品质。创作中有意保留的手工痕迹,同时利用厚薄、龟裂、歪扭、变形以及泥土纹理的扭曲、错位、凹凸、疏密等,或下意识制造的划道、贴压、缺失等变化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自然特质和艺术感染力。根据作品内容点缀的钧釉,把泥料与釉料、色泽与肌理和作者的灵感与情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再借助窑变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烧成的作品缺而不烂,裂而不破,藏拙于雅,且巧且美,给人以无限的感悟和遐想。

“卷泥片”的独特审美品质使其作品的直观形态具有超过作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和艺术媒介。与器型规整、形式感与装饰感强烈的“架上”钧瓷相比,“卷泥片”钧陶杂糅其中的较为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平民气息”相对抢眼。因此,它更容易捕获人们的眼球,更容易将人们的视角集中在艺术品“显性”形式美的同时,也会乐意品味消融于作品“有意味的形式”之中的“隐性”内容和寓意,赋予作品别具一格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品质。

猩猩和狗

作为获奖作品,《狗》系列的构思和创意总是备受关注。大强的解释是:早期创作《猩猩》系列作品如《呵护》《劝归》等,是因为猩猩与人类最接近,借物喻人,容易与人沟通,而后来创作《狗》系列作品,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2002年的春天,一天妻子外出,大强在家照看四个月大的女儿。趁女儿睡觉的时候大强搞创作。突然,听到女儿哭声,正在兴头的大强没有及时去看女儿。不想女儿时哭时停,大强感到奇怪就起身看个究竟。原来是家里的狗趴在床下,女儿哭时它就用脊背顶顶床板,感到安心、舒服的女儿就停止了哭闹。等女儿再哭时,狗就再顶床板。如此情景极大地触动了大强。狗通人性,狗有爱心。为了记录下这一爱的永恒场景,大强陆续做了《十分钟》《慈》《憩》《忠诚》《友爱》《奉献》等以狗为主题的系列作品。

大强以手为笔,化泥为墨,帮助我们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在粗犷、率真、朴拙的作品中蕴含着深沉、真挚的爱,这爱既是对家人、对生活的爱,也是对艺术和生命的爱。正因为如此,大强的艺术,迥异于当前商品社会中的甜媚造作之风,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大强一直坚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观,作品有弘扬伟大母爱的《呵护》,有歌颂无私奉献的《甘为人梯》,有批评不思进取的《陶醉》,有讽喻胆小怕事的《忧天》,有劝诫不可一世的《睥睨》,有调侃夫妻琐趣的《劝归》,还有赞美忠诚温顺的《慈》等。他的作品都是状人间万象,摹生活百态,以物拟人,寓理于情。这些作品既是对“真、善、美”的大力颂扬,也是对“假、恶、丑”的善意嘲讽,每件作品都使人回味无穷。

剑走偏锋终始

起初,对“卷泥片”钧陶,人人观望,无人喝彩。大强坚信此法虽属冷门,但正因其冷,才显其奇,才有个性。缺乏新意的东西没有吸引力,匠心独具的作品更易令人愉悦。大强坚定地剑走偏锋,独辟蹊径,使非主流的“卷泥片”钧陶从无到有,并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誉。

诚然,当以手拉坯、印坯、注浆等方法制作器形规整的鼎、瓶、壶、洗为主流钧瓷盛行的时候,也有其它多种风格并存。事实证明,“正是这些看似‘系统中的杂音’才是风格变化的源头,一种风格在某一时代不是主流,但在另一时代则可能发扬光大。如印象派绘画之于官方沙龙艺术,艺术设计中的现代主义之于原来的一切传统艺术设计风格……都证明了这一点。”3在钧瓷的器型规整之前,我们的先辈不正是上承娲皇“抟土造人”的手艺吗?原始社会的泥玩,打动人心的正是形体所承载的真挚情感和生动传神的品质。

“卷泥片”以一种新的艺术语言重新对话传统钧瓷,打破了钧瓷长期以来所提炼和遵循的“严格、规整、精美”等审美标准的藩篱,创用新的技法重新诠释并延展了传统钧瓷的艺术语言和审美准则。对传统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它既是一种反拨,又是一种升华,因而,具有了“现代性”。

由此,可以肯定地说,大强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狂妄者或始作俑者,也不是在做表面的回归或者重复,更不是“传统”钧瓷边缘的另类他者,而是在继承与创新两个意义空间中转换、再造与更新,冲破传统的规范――创造新的美学准则是他动力的源泉和努力的方向。

付出总有回报,剑走偏锋终始成。2006年,大强被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作品《劝归》在杭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铜奖;2009年,在中国钧瓷文化节上,作品《根》《盼》获得珍品奖,《陶醉》《献媚》获得精品奖;2010年,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暨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上,《静观》获得银奖……如今,大强已经有30余件作品获奖。

大强的艺术道路异于他人,大强的作品个性独具,相信大强的艺术人生也会是精彩纷呈的。

注释:

1.李志军.《玩闹出艺术》,载于《东方艺术》,郑州:东方

艺术杂志社,2001年第6期,第26页。

2.许江.《本土的拆解与重建――“全球―本土”机制中的主

体文化更新》,载于《文艺研究》,北京:文艺研究杂志

社,2010年第2期,第102页。

3.柳沙.《贡布里希艺术与科学研究的启示》,载于《艺术与

科学》(卷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

版,第27页。

作者简介:

张迎甫,硕士,研究方向:美术理论教学和民间美术。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项目(项目编号:SKL-2010-744)、周口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knuqn201011A)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