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小学生嫉妒心理的成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嫉妒心理是一种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又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是一种有碍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危险情感,部分学生时常会产生这种心理。本文从小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特征入手、通过分析形成原因,最后就采取相应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有效地预防和克服嫉妒心理。

【关键词】小学生 嫉妒心理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8-02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或者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的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这种反映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不良情感,不仅使嫉妒者本人非常痛苦,而且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严重时甚至能酿成事端。因此,对于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克服嫉妒,开阔视野,增强心理适应力,形成共竞共赢优良品德和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心理品质,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嫉妒心理的表现特征和危害

1.以我为中心。这类学生时常把我、我的挂在嘴上,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经历或产生与父母、师长对抗的行为,有些人还会在老师面前状告那些胜于自己的同学。

2.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具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一旦在学习或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一味地寻找客观原因替自己开脱。

3.缺乏自信,自卑感强。这类学生生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因而处处留心别人,事事都要同别人比较,结果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在别人偶尔触及自己的痛处时,就会发怒、抵触、辩解或采取过分的防卫态度。

4.贬低别人的成绩和进步。贬低的方式,常常是把别人成绩、进步的取得说成是偶然的、投机的,对别人的成绩好视而不见,不予承认,对成绩好、进步比自己大的人表现出整体的怨恨,有时甚至不惜使坏,阻碍别人的进步。

5.需要的排他性和对象的选择性。只许自己拥有,不许别人占有;只能自己取胜,不许别人成功。从嫉妒对象的选择性上看,一般选择与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作为妒忌对象,也就是可比性越大越容易被妒忌。例如男孩很少妒忌女孩,低年级学生很少妒忌高年级学生,这是因为他们的可比性小。

对小学生来说,过强的嫉妒心理,对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都会有不良影响。首先它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嫉妒心强的人,必然在言行上有所表现,或耍态度,讽刺打击,或制造尴尬,疏远冷淡,或造谣中伤,诋毁对方,所有这些都会严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其次妒忌直接影响人的情绪,会分散精力,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再次,过分的妒嫉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心理学家认为,嫉妒心理长时间的存在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同时,嫉妒心理会使人变得卑下、偏狭,放弃自我追求,而去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

二、“嫉妒”心理的形成原因

1.心理不稳定,情绪自控力较差

小学生极易接受暗示,可塑性大,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习惯,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情感与理智的不协调统一,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相矛盾。在生活和学习中,当得不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或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失衡,却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妒忌,今天妒忌你,明天妒忌他,这些都是心理的不稳定性造成的。

2.家庭教育不当

现在的大多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由于娇宠而霸道成性,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有的家庭则对子女施加的心理压力过大,有的家庭是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这些都是触发孩子妒忌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渴望受到师长重视,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手段使用不当,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习目的性教育等不够,或教师过分强调分数,在班级中按分数排队,把学生的“升降进退”与其他同学对比,使学生感到其他同学对自己是一种威胁。

4.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交往日益扩大,置身于一种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于是个别差异在相互交往和学习生活中被突出了,一部分学生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但在社会上他就失去了这种优越的地位,他只是一个大集体的普通一员,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下,某些学生产生了一种包含着厌恶与羡慕、恼怒与怨恨、猜疑与失望、自惭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感情,也就是妒忌。

三、有效预防和克服嫉妒心理的对策

客观地说,嫉妒心理的产生意味着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嫉妒心理是学生成长的副产品,每一位学生都无法回避,要使学生远离嫉妒, 首先要做好心理预防,就是在嫉妒心理产生之前,尽量减少或消除使之产生的诱因,把这种有害心理产生的可能降到最低,产生的程度降到最浅。要有效预防和克服小学生的嫉妒心理,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

健康的自我概念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要悦纳自己的方法“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实践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多讲一些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体,外貌到气质、性格、人际关系等关于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论。在活动中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教育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既要不服输,又要服输,不服输是为了使自己进步,服输是为了更好地向别人学习,目的也是为了进步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排除嫉妒心理的干扰,树立起正确的自我形象。

2.学校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充分关爱学生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1)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和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2)培养学生自信和自尊的个性心理品质

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嫉妒心,对这类孩子来说,教师的爱、赞扬和理解是医治自卑、进而克服嫉妒的佳方良药,对孩子每一长处由衷的肯定和赞美无疑可大大增加他的自信和自尊,而一个充满自信和自尊的孩子往往会充满了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让他们深知,别人的成绩是自己通过努力完全能取得的。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3)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

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是和谐融洽宽松合作的,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不可忽视班集体舆论,通过营造正确的集体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小学生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动,树立正气,抵制歪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如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干部轮换,给每位学生表现自己、展现才华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超过别人的能力。正确认识到别人超过自己是正常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经常性的集体活动中互帮互助,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成绩都是集体的荣誉,别人取得成绩应该由衷地祝贺别人等等。

(4)教师要改变评价方法

教师的评价方法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评价方法。从结果性评价转变到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着重看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和提高情况。从班级学生的横向评价为主转变到学生本人发展的纵向评价为主;禁止按分排队,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注重学生的进步提高;从对个别优生的奖励转变到寻找每位学生闪光点的评价,期末评奖时不能只评几个三好生、优秀少年,而要给予每位同学某个方面的奖励。如从特长方面、品德方面、个人发展方面、行为习惯方面等。

3.帮助家长建立正确教育观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和家庭度过,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的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所以学校要积极开展家长学校、家访等活动,帮助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

(1)家长要当好榜样,以身作则。坏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生活在充满妒忌家庭的孩子,也往往妒忌心较强。因而作为家长须留意自己的言行,家庭成员之间不能相互猜疑或当着孩子的面去议论别人、贬低别人,对邻里、同事等人取得成绩和财富时更不能横加指责,甚至恶语中伤。

(2)正确评价孩子。不能因疼爱和喜欢就对孩子的品德、能力过分赞赏,也不能因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就经常埋怨、指责孩子,而应当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当孩子犯错时,也不能大发雷霆,而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教育孩子勇于改错。

(3)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谈话,随时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孩子取得成绩时如此,遭受挫折时更应如此,帮助孩子找到挫折的原因,进行心理交流和情感交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妒忌心理,分析每位学生产生的原因,并积极引导,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在这个时期,如果能正确对待并及时抑制和消除嫉妒心理的产生和滋生带来的消极作用,努力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无疑是给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铺上了一层坚固的基石,也可以成为指引他航向的指标,领着他通向成功的彼岸,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吴思娜 主编

[2]刘天娥,龚伦军 《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 2009

[3]陶建玲 《教育革新》 C 2015

[4]陈海浪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