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眼”的隐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眼”的隐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们在使用隐喻时,往往是以他们熟知的、具体的概念为参照,用来认识、理解、命名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源范畴的集合体,很多部位的词义都扩展并通过隐喻延伸成新的不同意义,从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在人体的各个部位中,“眼”的作用不容小觑,汉语中关于“眼”的隐喻比比皆是,本文主要从“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个方面初步探究“眼”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眼;空间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隐喻意义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323-02

一、引言

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诠释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由于词汇的空缺,人们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常常要为新事物取个名字,主要手段就是使用隐喻,所以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大多是从隐喻表达派生出来的。

人身体的不同部位肩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人们用人体器官来感知客观世界,也以人体器官为喻体,来比拟其他物体。纵观众多文献资料,人们大量地分析了“手、头、脸”等词的隐喻现象,但是对于“眼”的隐喻分析却为数不多。眼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由“眼”隐喻而来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本文以“眼”为例,通过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个方面来初步探究汉语“眼”所构筑和衍生的隐喻意义。

二、“眼”的隐喻

(一)“眼”的基本意义

《说文解字》中有云:“眼,目也。”《汉字源流字典》中解释的更为详细:“眼,从目从艮,艮也兼表声,本义指瞪视、眼珠,后引申指目力、见识。”[1]中医学中的眼名目、眼珠。即眼球。为眼的主要部分,略似球形,位于眼眶前部中央。《汉语大字典》中解释了“眼”的基本意义:目,眼睛。又延伸出眼神和目力、见识两个主要的意义,当然眼还有很多项解释,在此只取其基于人体器官之意。

(二)隐喻的基本意义

《辞海》对隐喻的定义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紧切。“隐喻是基于两个物体或概念之间相似性关系的语言现象,即在相同或相似的语义特征上出现指称转移,隐喻也常被描写为一种压缩的比较,但这种比较却不是显性表达的。较新的研究方法不把隐喻看做一种纯语义现象,而是与其使用联系起来或在认知概念层面讨论它们。”[2]

隐喻在词义学中是指词的派生意义的产生途径即引申。引申大体上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就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比如:“学习”的“习”字本义是数飞,因为它与学习上要按时温习有相似之处,所以派生出了反复练习、学习的意思。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

(三)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使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以器官“心”为例,汉语常常将“心”隐喻成一个可以盛东西的容器,所以就有“心外”、“心内”“心里”“心中”之分。同样,“眼”也具有不同的空间概念。

1、“眼”的高低空间位置:

在这里所讨论的“眼”的高低空间位置是以眼皮高低、眼眶高低或者目光注意点的高低为着眼点的,“眼”与“高”等方位搭配时常含有自以为是、傲慢等贬义的感彩。眼球本身是没有高低之别的。“高”“低”在现代汉语中具有胜负的延伸意义。在与“眼”的搭配使用时,这点也有体现。用“眼皮子高”“眼眶高”“眼光高”去形容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眼高”折射出心气儿高,“眼皮高”看的比别人高远,自然有瞧不起人的意思在里面了。“眼高手低”最初指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做事情则要沉下心来,踏实做工作。这也能体现“高”这个方位所蕴含的“胜”的观念。而现在多指,要求的标准很高,但实际上自己做不到,因为视觉的注意点高,就离脚踏实地远了。

还有一类词是以“眼”本身的位置为出发点的。当故意把眼睛的生长位置说错,就是用隐喻的手法表达说话人的一种态度和情感。譬如“眼睛长在脑门儿上”、“眼睛长在额头上”、“眼睛比眉毛高”就是形容人妄自尊大或者为人势利,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当然,还有部分类似词汇是不带感彩的,通常都是以下为方位的,譬如“眼底下”、“眼下”,其意与“眼前”相近,都有“目前,现在”的意思,这类词没有上方位的。

2、“眼”的前后空间位置:

“眼”的前后空间位置多用来隐喻一些时间先后,接近所寻找或预想的人事。例如“眼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远不远千里,近只在眼前”。

3、“眼”的里外空间位置:

空间是具有直观性的,眼珠总是藏在眼眶里面的,所以,“眼”构筑的空间概念多被赋予一些抽象的“里”、“内”、“中”的空间方位。例如:“看在眼里”、“我的眼里只有你”,这两处的“眼里”都是指心中,脑海中。“眼内无珠”、“有眼无珠”,眼珠都是用来形容最珍爱的人事,眼睛里面没有了最重要的瞳孔,用来形容看不见某人或某事物的伟大或重要。

还有一类词,把尖锐锋利的东西插入眼里,来形容人极度不满的情绪,如“眼中刺”、“眼中钉”。

(四)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是将一些抽象的、不容易解释的概念,用有形的、具体化的实体来理解或体验。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第一需要是生存,所以人们的目光总是投向熟悉的客体世界,继而在语言的最初使用过程中,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抽象的认知能力也不断扩展,为了沟通的方便,人们便把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汇应用到表示抽象事物的概念上,这样就产生一批新的词汇。“眼”是人们所熟知的事物,应用它的有关特性来表示相关抽象领域,形成了一些新的意义。

1、“眼”用来指具体事物。眼珠呈球状和孔状,因此有很多汉语词汇是由眼珠比喻引申而来,指一些类似眼珠的小洞,小窟窿,如“泉眼”、“针眼”、“钱眼”、“虫眼”、“炮眼、”“肚脐眼”。这一类词汇比较容易理解。

2、“眼”本身的生理功能。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眼睛的基本功能是视觉。所以,部分关于“眼”的词汇是基于“眼”本身的生理功能的。下面举几例说明。

“红眼病”,既是一种医学术语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在医学领域红眼病就是传染性结膜炎。而在语言修辞中,“红眼病”与“眼红”都是指看见别人有名利或有好的东西时非常羡慕和忌妒因而眼睛都变红了,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以眼睛感染变红这一本身的特点来隐喻人的内心活动,非常言简意赅。

眼珠分瞳孔和眼白,瞳孔呈深色,中国古人称此为“青色”。人的眼睛直接注视事物时,瞳孔是很分明的,眼球以深色为主,所以“青眼”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是一个褒义词。“白眼”则与之相对,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青白眼”的典故出自中国魏晋诗人阮籍。传说,阮籍能作“青白眼”:两眼正视,露出虹膜,则为“青眼”,以看他尊敬的人;两眼斜视,露出眼白,则为“白眼”,以看他不喜欢的人。这一类词有“青眼有加”、“翻白眼”等等,是以眼的本身特征来隐喻抽象的情感态度。

“青白眼”还有一些由此而引申的意义。“青眼”表示对人的喜爱、重视与尊重,也可以用来借指知心朋友。唐代文学家权德舆在其《送卢评事婺州省觐》一诗中写道:“客愁青眼别,家喜玉人归。”表达了对知己离开的淡淡忧伤之情。人在年少时期明眸皓齿,神采飞扬,所以“青眼”还可以喻指青春年少。王安石在《次韵酬宋玘》诗中说:“青眼坐倾新岁酒,白头追诵少年文。”来表达时光飞逝,青春不复的伤感。青本是眼睛的一种颜色,却可以用来隐喻多种丰富的情感,足以可见“眼”的本体隐喻的空间之大。与“白眼”有关的有“白眼狼”一词,因为狼群中尤以长着“吊白眼”的狼最凶狠所以用来形容人无情无义,心地凶狠,忘恩负义,没有人性。

再如“饱眼福”。饱,是足的意思;福,是顺利,幸运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说眼睛收获了好多知识和看见了想看到的一些东西。借用头脑的主观感受,通过眼的视觉感官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满足,以本体“眼”来“饱”心里的满足感,可谓十分形象具体。

(五)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从而将谈论一种概念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个概念。这一隐喻主要体现在“眼”对心理、情绪活动的建构。

1、“眼”与动词、形容词搭配可以表示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我们看着别的事物觉得心里很舒服就叫“顺眼”,看得不舒服就说“碍眼”。因事出意外而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就有“傻眼”一词。看见自己喜欢的事物极想得到就说“眼馋”。“眼毒”一个“毒”字就形容出人明察秋毫的好眼力。“眉开眼笑”是指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眼枯”一词来源于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表示悲伤的心情。

2、“眼”与其他词搭配可以表示认知状态。

眼作为视觉器官,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认知信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在认知过程中,具体的视觉信息会很自然地隐喻到抽象的认知领域,用来表达人们抽象的认知状态。

例如:事物太引人注目,我们就说“惹眼”,好像真的是故意在招惹我们的眼睛去看一样。类似的“显眼”也有显明容易被看到的意思。“现眼”意思是出人头地,崭露了自己的才华,将自己的优势表现在他人眼前。也表示卖弄小伎俩但没达到要求的效果。“起眼”是说事物有入眼的资格,而“不起眼”与之相反,指有些事物太过于微不足道以致眼睛看不清楚或者人地位卑微处事低调不惹人注意。“抢眼”,顾名思义,抢住了别人的眼球,使别人的目光紧紧注视,就是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当眼、障眼”又有遮人视线之意。

“打眼”有睁眼之意。明代凌蒙初的拟话本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卷八里就有一句:“郑十打眼一看,果然李三与群女在里头混赌。”“打眼”又有显眼之意,容易引人注意。例如明汤显祖《牡丹亭·骇变》:“是什么发冢无情短幸材,他有多少金珠葬在打眼来。”茅盾的《锻炼》中也出现过:“他们身上那鲜艳的草绿色在各式各样的长袍短褂的人丛中似乎特别打眼。”“打眼”,是借用一种可以引起人注意力的肢体行为来隐喻抽象的视觉感官,从而化抽象为具体。

结语:隐喻是人类“无所不在的原理”。束定芳先生也在其《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写道:“如果说那些原始成分是语言这一肉体的经纬的话,那么隐喻就是其肉体、织体和活的肌肤。没有隐喻的风格你是永远也找不到的。”[3]人类用视觉器官“眼”来观察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促进了汉语词汇多义性的发展。汉语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将“眼”的隐喻细分到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个方面,在这些隐喻的使用过程中折射出汉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陈金秋(1990-),女,土家族,湖北人,湖北大学文学院09级对外汉语专业。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2]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1986.

[3]语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柳学永.英汉“眼”的意义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09,32.

[5]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06.

[6]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结构化[J].外国语学院报.2001,01.

[7]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概念隐喻的异同[J].延边大学学报.2010,02.

[8]马凌宇.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J].北方论丛.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