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原则及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原则及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幼儿园活动区中,影响活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材料投放,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应该按照什么原则进行投放,材料投放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指导,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关键词: 区域活动 材料投放 问题 原则 策略

一、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材料单一,不利于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自主活动的场所,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依据幼儿发展需要,有目的地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但从一些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情况来看,其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有的活动区域的材料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

2.投放材料时,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不少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是“一刀切”,整个操作活动材料都一样,或者材料不一样,但体现的要求同一层次。有的幼儿能很快理解新活动的玩法,积极投入到操作过程中,而有的幼儿则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

3.投放材料时不注重以幼儿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兴趣愈浓,探索、操作活动就越持久。但在区角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投放材料时往往只单纯就目标内容进行单一的操作练习活动。

4.操作活动材料过多,目的性不明确。

活动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但是,投放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幼儿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但也容易让幼儿分心,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

二、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原则

1.投放的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探索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探索空间,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蕴含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工夫。

2.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活动区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教师在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要注意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幼儿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地提高。

3.投放的材料要有游戏价值。

从促进儿童运动能力角度来说,游戏行为是成熟指导下的自发动作练习,提供多种运动形式练习。从儿童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促进感知能力提高、思维能力提高、想象能力提高和语言能力提高”。从社会性角度来说,游戏既提供儿童交往实践的机会,又促进儿童社会交往关系。就情感发展来看,”赋予儿童经常体验积极情感,帮助儿童控制情感冲动性及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产生于游戏中。游戏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体验有着独特作用,而这些恰恰是集体活动的弱项,优势互补。教师投放教育性材料,为的是实现某种教育目标。必须要考虑的是,这些教育目标哪些必须通过结构化的设计实现,哪些未必要通过这样高结构的投放方式就可以实现。总之,要让儿童控制材料,而不要使儿童被材料控制。

4.投放的材料要从幼儿兴趣出发。

如果舒适温馨、真实自然的环境是幼儿的老师,那么兴趣是幼儿创造的源泉,只有产生了兴趣,幼儿由愿意学玩变为主动学玩。由此可见,兴趣能激发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并不断在活动中讨论研究、创新。工作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寻找他们的话题,捕捉他们的兴趣。

三、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教师指导策略

活动区,任何主题的提出及材料的投放过程处处体现随机性和幼儿的主动参与性,教师的教育意图在活动中不断调整,灵活实现。活动区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活动区活动开展和活动质量。因此,材料投放、教师指导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投放材料的基点从幼儿需要出发。

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还要了解幼儿潜在能力水平;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共同需求,还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和特有学习风格。材料是否丰富、有趣、可变,对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及激发幼儿探索欲望有很大影响。仅丰富而没有变化的材料难以长久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幼儿水平、兴趣和需要。

2.解放幼儿手脚,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探究性操作活动,多让幼儿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真正放手让幼儿活动起来,使幼儿的创新意识在操作活动中萌发,这样有利于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抽象的知识,形成较稳定的、可迁移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和探索精神。

3.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给予恰当指导。

陶行知提出: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学会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谈举止及行为表现,学会等待,寻找适宜的介入时机,在幼儿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指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种种设想试验、观察,寻找答案、发现秘密。在其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教师不断向孩子提出新的挑战,继续引发孩子新的思考。教师的适宜引导、与幼儿的互动碰撞不仅能激活幼儿的经验和思维,更能促使其自身原有经验不断趋于客观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