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负担过重成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负担过重成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其它许多行业比较而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确实很辛苦。教师职业辛苦虽然由教师职业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但在现实情况下,教师们普遍感觉工作与生活很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是因为教育管理过程不够科学造成的。有学者就撰文指出,“长期以来,有一种现象已经受到广泛关注,那就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教师的课时量低于许多国家,但实际负担却重于国外的同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教师经常要忙于许多本不必要占用那么多时间的事情。……所以,教师的课时量不算高而负担却很重的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形式主义的要求太多了。”这个结论切中了时弊,应引起有关部门与管理者的重视。

我想,除了“形式主义的要求太多”,造成“我国教师工作负担过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这就是感觉“心理负担过重”的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出现了问题,因为“心理负担过重”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直接相关的。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宣传推行了多年,但在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至今还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孔子曾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说,如果老师在教学中“举一”,而学生通过学习后不能相应地做到“反三”的水平,那么原来设计的教学就不能继续进行下去,因为教师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学生的发展极限。另一层意思则是说,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举一”,通过教师的学习指导后学生应该相应地能够达到“反三”的程度,这样的教学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很显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我们的老师没有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不相信学生能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不相信学生能够发展到“反三”的水平,只相信老师的“灌输能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很多教师教学实际情况是,老师“举一”就会让学生努力“记住一”,老师“举三”学生就要努力“记住三”。这样以来,老师讲得越是全面、细致、深入,就越是不给学生留下一点独立思考的余地。由于担心学生不能“记住一”或“记住三”,就会不自觉地在课内、课外进行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性训练。由此以来,教师在备课、批改、辅导等方面的工作量随即大大增加,辛苦的心理重负也就伴随而生。与中国的中小学学习情况不同的是,美国等很多国家的学生“学得少,悟得多”,而中国的学生则“学得多,悟得少”。如,在美国,教师的教学重点是“举一”,学生则要通过自主学习后努力实现能够“反三”;而在中国的当下,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点却是负责“举三”,学生则要听从教师的要求,努力地“记住三”或者是最少也要“记住一”。事实上,外国同行们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如何“举一”,我们却要更多关注怎样“举三”,甚至更多。这种替代学生思考创新的教学过程,必然造成我国教师的实际工作负担要比外国同行重得多。

不仅如此,中国教师还有一种负担可能是许多外国教师没有体验到的,这就是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负担。我们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标准――考试分数或升学率。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推崇这个评价标准,一些教育管理者名义上以“办人民满意学校”为由,实则暗自追求所谓的教育工作“政绩”效应,更是对此放任自流,甚至推波助澜。他们在管理教师的工作中把这个标准作为简便易行的“抓手”,考试分数或升学率达到某一标准就进行奖励、评优、晋级,达不到这一标准的教师或学校则名声扫地。在这个评价标准面前,教师处于弱势,他们失去了话语权,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只能根据考试动向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考试,表面看是在考学生,其实老师的恐惧和焦虑心理一点也不亚于学生。教育教学工作本来是人性化、个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活动,也是创造性极强的心理活动。但是,在这个评价标准面前,老师和学生一起成了分数的奴隶,人性化、创造性成为升学教育的附庸,老师们只能在压抑的心态里生活和工作,这种心理上的负担是不能用课时量或工作量来计算的。

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评价标准是传统教育观念的产物,传统的应试教育催生、发展了这个评价标准的应用范围,这个评价标准又把应试教育一步步推向极致。

正因如此,我们认为,教师要摆脱沉重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就要切实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尽早使我国的教育改弦更张――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