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手机报纸的发展前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传播学视角解读手机报纸的发展前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手机报纸的兴起逐渐成为传统报业的后起之秀。手机报的诞生,也意味着报纸形态走向多样化。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视角解读手机报纸的发展趋势及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手机报纸;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进入21世纪,我国传媒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尤其是传统媒体和新技术相融合,创造出了让人眼花缭乱的传播方式,在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中,手机报纸无疑是这两年受众的新宠。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2005年,“手机报纸”随之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杭州、广州、深圳等地主要报纸纷纷跃上手机屏幕:2005年5月,《浙江手机报》问世;2005年7月,《深圳晚报》与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联合推出《深圳晚报手机版》;2005年8月,广东移动联合新华社以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三大报业集团,向用户推出《新华社快讯》、《参考消息》手机版。2005年9月,华西都市报社又推出了第一张能听的手机报――《华西手机报》。2006年8月4日,由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移动联手推出《齐鲁手机报》,是我省跨媒体合作的一次创新。大众报业集团是山东最具影响力的强势媒体,拥有十报四刊一网站,有着强大的新闻采编实力和山东最丰富的新闻资源。《齐鲁手机报》的推出,标志着大众报业集团实现了集团产业链从“第一媒体”经“第四媒体”向“第五媒体”延伸的跨越发展。据《齐鲁晚报》报道,自2007年4月底推出《齐鲁晚报》手机版以来,截至7月底,订阅用户已突破40万。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走向多样化,“一花三朵”的形式――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报纸向新兴媒体的跨越。

手机报的定义

何谓“手机报纸”?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的内容。手机报除了能传送文字信息,还能提供图片、影像等信息,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手机报纸是依托用户手机作为接受终端,传送多媒体信息的新媒体形式。手机报纸的内容是基于原有内容商的新闻平台,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平台和技术提供商的技术平台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就改变了传统新闻由报社单一传递的信息模式,从而开创了新的信息传播模式。

手机报与信息选择的或然率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他的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提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他认为,要提高选择某种传播渠道的或然率,既可以通过降低分母值(预期的困难)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提高分子值(预期的报偿)来实现。关于“报偿的保证”,“主要同内容以及它满足当时感到的需要的可能性有关”。就新闻信息来说,读者选择的或然率是与信息的及时性和易得性有直接联系。无论是信息的及时性还是易得性都与传播效果成正比。但就目前媒体来说,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电脑媒体,都不能实现两个因素的统一。广播、电视、电脑接收设备比较复杂,易得性差;而比较容易得到的报纸,时效性又较差。相比较来说,手机媒体却突破了这个限制,实现了易得性和及时性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现了新媒体的优势所在。

一方面,手机作为及时通讯的工具,通过移动通讯公司巨大的网络覆盖和信息平台,可以及时收到新闻资讯,据《齐鲁晚报》2007年8月3日报道,7月18日济南遭遇特大暴雨袭击时,齐鲁晚报手机版便迅速了消息。“市民张先生说,当时他正好在南方出差,由于订了手机报,他才能在第一时间感同身受,虽然身在异地,但心却始终与济南一起搏动。”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及美伊战争中,手机媒体都显示出传统报纸无法相比的时效性。

另一方面,手机体积小,携带方便,易于维护,不像其他媒体如电视、网络等接受设备,不利于移动和随身携带。据信息产业部数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5亿,普及率达到38.61%,因此,依靠现在的手机普及规模,完全可以实现手机报纸的大规模传播。

所以,手机媒体实现了信息及时性和易得性统一的问题,这是手机媒体的技术特点和媒体特点决定的,也成为手机报纸的决定性优势。

手机报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讯息”,这是他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性为功效。”所以,媒介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媒介内容的意义。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闵大洪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以电灯为例,至于在电灯下实施人脑手术还是夜晚打棒球都无关紧要,关键是电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活动方式,没有电灯这些活动就不存在”。因此,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大都会引起社会结构及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化。“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随着手机报纸的出现,读者的自主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传统的纸质媒体,新闻往往都是通过报社记者的采集,经过编辑的加工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手机报纸的出现,改变了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手机媒体的信息接收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性、信息选择性提高,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和信息,信息的及时互动得以自主实现。读者可以定制个性化新闻信息。比如,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定制国际新闻、体坛消息、股市行情、天气预报、文体娱乐等内容。同时,读者也可以自主选择信息。例如:齐鲁晚报手机版开通的“美食情报站”,就为手机报的读者相互分享美食心得提供了交流的信息平台。由此可见,手机信息平台的传输是双向性的,具有互动性,实现了栏目与受众的互动化,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日益模糊。

尼克・史蒂文森在他的《认识媒介文化》一书中指出:“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勃兴而产生的传播体系的集中化和民族性质,明显的体现于将民众整合进纵向的体系。发生于传播结构引力中心的变化,已相应的影响了在今日明显的表现出来的各种主观性。消费者现在有更多的选择范围,并且对他们也许想要购买的文化形式也有更多的控制权。这使得消费者能够规避文化生产的传统形式,享受着符号资料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文化信息产品的消费,逐渐由生产者逐渐向消费者过渡。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化和自主选择性为手机报纸提供了生存空间。

总结

作为新兴媒体,手机报的发展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手机存储容量的限制、网络传输速度、手机报的盈利模式等等一系列包括技术和经营方式等在内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成为阻碍手机报纸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是,相信随着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正式上线和普及,这一系列困扰手机报发展的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当新媒体浪潮席卷全球之际,很多人都会想到“传统印刷的报刊的前途究竟会如何呢?手机报会不会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报纸呢?”笔者认为,手机报的出现是不会取代传统纸质媒体的。自1833年,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太阳报》面世以来,人们曾经认为广播的出现会使报纸逐渐消亡,也曾认为电视的出现会完全取代广播,但事实证明这些看法是错误的。挑战和竞争无处不在,但是数字化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手机报也不会代替纸质报纸的,这是由它们不同形态的特点所决定的。纸质媒体可以提供深度解读,手机报纸可以充分体现新闻的时效性,他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因此“形成不同形态间的良性互动应是出版社和报刊社未来发展需要把握的要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庆光著

[2]《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闽大洪著

[3]《认识媒介文化》商务印书馆,(英)尼克・史蒂文森著

[4]《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国际新闻界》,匡文波,2006年7月

[5]《齐鲁晚报》2007年8月3日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