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为工程师短缺埋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为工程师短缺埋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科学生必须在现场培养,遗憾的是,当前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弱。

工程科学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人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富强,几乎都离不开它。可以说工程科学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发动机。当前,中国90%的本科院校开设有工科专业,工科专业本科招生占全国本科总招生数的近1/3,从这个意义上看,称我国是“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并不为过。但是,跟中国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大相比,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却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尤其在机械制造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缺乏已经阻碍了我国生产工艺水平的发展。

培养工程专业的人才之所以艰难,首先是因为工程科学的知识覆盖面广。工程科学按大专业划分涵盖了20多个学科方向,而一个专业就可能包括十几项专业课程,比如一个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同时要学习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以及绘图、测量等科目。因此,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学习压力非常大。

此外,工科毕业生从学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周期很长,并且没有捷径。毕业生首先要到一线进行4~5年的工程实践方能初具独立作业的能力,成为助理工程师后须再经过3~5年的磨炼才有资格当上真正的工程师,而欲成为一名正高级别的高级工程师则至少需要15年。在国外,培养工程师的道路更艰难,由于其职称评定更为严格,正高级高工数量非常少。目前,以德国为首的许多欧洲国家也面临着工程师严重短缺的问题,德国未来10年将缺少数万名工程师。

然而,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不及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员,工作强度和压力却远远大于后者,这也导致了年轻人不愿意选择工程专业。目前,工科毕业生中虽有90%基本选择对口专业,但在未来,由于改行带来大量人才的流失。因此,最终可能成为合格工程师的数量还不到工科专业学生的一半。

当前的大学教育过分重视理论学习,但是对于工程科学而言,光懂设计不懂生产工艺,最终只会阻碍工业发展的水平,因此,工科学生必须在现场培养,遗憾的是,当前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弱。

这与目前大学教育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追求的是多写论文,在实践方面却没有考核指标。教育部对于工科和文科专业学生的考核方法都是一个模式,使用一个标尺。在过去,国家各个部委曾管理着相关领域的高校,办学还比较有特色,比如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原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以冶金特色著称,而后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发展的综合类院校,规模虽然扩大了,但特色也就失去了。在我看来,这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败笔。

此外,作为毕业设计前的重头戏,理论上各个大学都要求工科学生留有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完全进入工程现场实习,但目前,这样的实习往往流于走马观花式的形式,学生由于生存压力被迫忙于找工作,学校则不愿承担过多责任,懒于替学生认真联系实习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