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艺术创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艺术创作由艺术和创作两个部分组成。在笔者看来,艺术与创作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艺术是对美的情感创作,而创作是为了展现出更好的艺术美。本文从艺术创作的定义和艺术创作的过程进行了概括分析,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艺术及艺术创作。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1何为艺术
首先,“美”是艺术的核心,艺术的本质是崇尚美、感受美及追求美。在笔者看来,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之美。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模仿现实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家用自己的头脑和四肢对生活、自然中认为美的部分加以处理、修饰,以达到再生之美。
其次,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分为理智和感情,前者是经头脑的理性的,它能在前期帮你排除一些干扰和阻碍,提供艺术持续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空间,后者是随意的感性的,但同时也是最触及内心的。两者恰到好处的结合互通,才能真正理解美的光辉、艺术的精神。正如庄子所说,“艺即是道,道即是艺”,灿烂的“艺”赋予“道”形象和生命。“道”回予“艺”深度和灵魂。
2创作的定义
创作,与创造不同,创造即是“无中生有”而创作是“有中生新”。余秋雨曾说过一句话:“创作,是一种对适应的打破,改变和谐而又停滞的黏合作用,把动态过程往前推进。”在笔者看来,创作不是对现实的模仿或是再现,也不是在同一系统之内做单纯数量上的加添,而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一步一步地做挑战。
3艺术创作的最初原因
前苏联的维戈茨基曾用游泳来比喻艺术创作,他认为:“泅水的路线,同作家创作一样,总是两种力――泅水者个人用力和水流冲力的合力作用”。艺术创作是受艺术家个人的因素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那么对于艺术家个人来说,应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奋力向前的基础上,利用水流的冲力,寻找到自己的个性发挥与文化、道德环境等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有效地方式激发创作热情,推动创作进程。那么,哪些原因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呢?
3.1自身审美原因
任何艺术的形成都应源于审美的创造。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审美必定是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3.1.1审美直觉的触动
审美直觉几乎贯穿着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但对于创作的最初原因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些偶然的存在如某个形象、某个场景会通过艺术家的直觉选择而长时间浮于脑中,历时不忘。艺术家会不自觉的借助他的审美直觉来开启和艺术创作欲望。
3.1.2审美期待的导引
艺术家除了受自身审美直觉的触动外,还受到审美期待的影响。审美期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源于审美直觉的欲望,他在审美欲望下所形成的一种期待和向往的心态想要去表达。强烈的审美期待甚至可能介入到艺术创作过程中。
3.2文化原因
艺术创作并非只是艺术家个体一个孤独的凝神积虑的过程,而是在艺术家在倾临创作之际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心里构思与符号表达的过程;艺术创作不仅关涉到艺术家的身心结构,还关涉到艺术家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的文化、宗教结构。艺术家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下激起自己的创作动机,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体验、把握其对象和材料,从而,艺术创作也就必然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在艺术史上,一个社会气息、文化氛围强的时代,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情感异常丰富,创作作品也会加倍,如中国的唐宋时期和国外的文艺复兴时期,生活富足、文化气息繁荣导致艺术的高度繁荣。同样,在经济衰落的情况下,文化氛围也是极其强烈的。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但文化上、思想上是极其自由的。在这个时代里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曹植的文章等同样展现艺术的风采。其次,生活不得意而求之于艺术创作的人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生活境遇的窘迫强化了他的生存体验,文化的种种迫力也使它只能寻找到借助于艺术来发愤抒情的途径。
3.3道德原因
“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艺术创造中,特别是古代时期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道德原则的确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换句话说,艺术创作都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社会道德的规范和约定。正如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一直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观念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社会地位。所以说,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既是以审美为内核,而又某种道德性的指向,艺术创造并非是以对美的追求为唯一标准,艺术创造往往还需要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引领这人们走向美好的精神世界。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力量和审美的力量获得了意义上的相互切合。虽然我们看到的作品中有歌颂道德的顺向创作,也有抨击旧道德,但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创作,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是艺术家笔下所希望呈现的“理想之美”,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道德精神的最好体现。
4艺术创作的条件
艺术创作能体现一个艺术家全部的智慧、修养和能力。在前期整理资料时很多书籍资料上有讲到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包括艺术家的世界观、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等在艺术的创作条件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这里我不再探讨。在笔者看来,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4.1艺术直觉的把握
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最根本的性质是审美性。所以艺术直觉也可称为审美直觉,它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排列于所有条件之前,因为就艺术的一个角度来看,艺术是以感性直觉为基础加以有效的理性直觉的一门学科。艺术直觉置身于每个艺术家的内部。对于每个艺术家来说,他们每个人对艺术的直觉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传言的。而艺术的直觉又能使他们抓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而进行更好的艺术创作。拿导演创作来说,当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不同的导演进行二度创作,其拍出来的影片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每个导演的艺术直觉是不相同的,但是几乎每个导演会首先以直觉来接纳作品,并且绝大多数导演会以直觉而不是用理论上的条条框框来裁定影片的总体风格。这说明艺术直觉对艺术家的创作是相对重要的。
4.2未知的深层探索
虽然说,新的艺术作品或是艺术理论、道理的出现,或多或少会对原有艺术品及艺术理论产生“挑衅或不敬”,因为一种新的作品或理论如果没有进行深度上的挖掘或是方向上的探究,那严格来说就不能算是“有中生新”的创作。但这样并不会影响艺术的发展,相反,艺术家深思后的作品更具有审美等价值。所以,艺术家们应该向未知的领域进行深层的探索,这种探索可能有结果,也可能没有结果。但不管怎样,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样作为深刻探索出来的作品,在展现时都会有一种诱人的气氛,吸引着欣赏者,给欣赏者以深刻印象。
4.3艺术符号的合理运用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广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景象。”所以说,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还是需要呈现出形式化的艺术作品,同欣赏者与之共鸣。当前二者都已具备时,接下来就是关于形式的问题了。在艺术的领域里,直觉是需要被整理、被提炼出来的,同样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给予作品的艺术符号也能是作品变得独特,从而提高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审美。比如符号的抽象性使可以让创作者和欣赏者获得一种自由感;符号的跳跃感能让人感到由此及彼的思考,联接的自由;而符号的通用性带来了审美的同步性,因而是创造者和欣赏者一起产生一种隐性的社会认同感。除此之外,气氛的烘托,画面背后的寓意和精神这些模糊不定的东西更是值得艺术家们在创作时好好思考。总而言之,一个艺术家能否擅长运用艺术符号,能一定程度能标志这它艺术本能的强弱。更进一步来说,真正的有实力的艺术家不仅仅是擅长运用艺术符号,更应该创造独有的艺术符号。
5艺术创作的过程
创作的定义我在前文上已提过,所谓创作就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在的现状进行挑战。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荣格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能量就如同一颗大树吸收养分一样,完全可以看成植根于人的心灵中的一种活生生的植物。”艺术家不仅需要从自己的内在需求中吸取自身直觉所散发出来的东西,还必须从对现实的感悟中,从它熟练的形式技巧中,乃至从其目标受众的趣味和期待中吸取艺术创作的精神能量。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孕育内和形于外。
“孕于内”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前期部分。艺术家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受到外物触发,如一个人物、一件事迹、一片风景、一段旋律;另一方面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生理本能需要即内心的审美需求而产生了各种创作情绪,这种强烈的情绪十分有张力,但又尚未定型,在这种欲望的萌芽刺激下,艺术家只能根据零星的印象、朦胧的感觉和飘忽不定的情绪上慢慢感受和体会,逐渐地向着明朗的方向活跃起来。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使艺术家从无意识领域得到突破得到灵感,最终形成一个明晰的审美意象和艺术创作动机。
“形于外”是艺术创作的另一部分也是后期部分。苏珊・朗格曾说过:“艺术品是将人的情感呈现出来让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或可听的形式”这就说明在创作过程中的关键就是将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客观化。那怎么样才能使他们转化为客观化呢?这得通过某些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符号,把存在于艺术家们心中的审美意象固定下来,使其获得一种独立的、能够为大众所感知接受的“有意味的形式”。这个部分十分关键,因为艺术品最终呈现的完美度与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对于形式和符号的驾驭是密切相关的。
6艺术创作的展望
经过一步步的论述,我们始终离不开创造这个话题。所谓艺术创作,它是根据艺术家自己的直觉和信仰,加以外界条件,因内附外地对现实中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审美感知做适应并进一步一步地做挑战。在当代的社会,作为艺术家,更应该结合创作的过程好好体验、体会并体味艺术创作的奇妙之处,因为在创作的具体过程中灵感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在通过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上,艺术创作才会现实出其具体的价值与意义;也只有在与具体艺术实践想结合时,艺术创作才会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同时,在当今艺术大舞台下,艺术的创作范围更为广泛,类型都更为丰富,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容纳“异端”,鼓励艺术家有所执持,甚至有所偏激。因为,艺术创作是美好的,艺术创作是无限的。
(通讯作者:李正,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 徐俊东.艺之为道[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 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4] 康德.判断力与批判・上卷[M].上午印书馆,1964.
[5]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79.
[6] 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的艺术[M].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
[7]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