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来者OPPO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超过了小米,oppo手机今年第一季度卖了1 850万部,占同期全球手机市场的5.5%,仅次于三星、苹果、华为。同时,2015年苹果手机同比出货增长率连续下滑,到第四季度已经接近零。
这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智能手机增量竞争时代正在终结,市场开始趋向饱和。连iPhone的销量都开始疲软之际,是什么让看似传统的OPPO超越了具有先进互联网思维的小米,成为本土手机品牌中的新势力?或许我们可以从产品、营销、渠道,还有时代背景等方面去梳理以及总结。 产品小步快跑
比尔・盖茨告诫微软公司的员工们:“公司永远离破产只有18个月。”对于几年前,处于苹果、三星、小米等品牌压制之下的OPPO来说,这个时间可能只有几个月。在这种忧患意识下,OPPO的每一次尝试和转身都显得格外谨慎。
2013年,OPPO再一次明确了自己的消费群体。他们是二三线城市的青年上班族、学生,其中女性居多,但又不限于女性;他们追求时尚但却未必有充盈的荷包,他们爱美但未必懂设计;他们身上都能找到年轻、时尚、积极向上的标签。 OPPO的跟随策略,在行业向智能机转移的趋势下,抓住了机会。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群体,OPPO开始谨慎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一方面,OPPO不再满足于原来偏女性的年轻群体,开始寻找更广泛的目标人群;另一方面,开始着力加强产品创新,寻找活下来进入存量时代后的差异化竞争道路。OPPO的产品体系进入了实验期,在性能、设计等各方面进行了尝试。
功能提升
OPPO首先在拍照功能上,尝试去抓住目标群体爱美的需求。带有可旋转摄像头的N1手机,在2013年9月上市,其1300万像素的摄像头,超过同期iPhone5的800万像素摄像头。一年后,OPPO又推出了N3,将手动旋转摄像头升级为电动旋转摄像头,并继续提高像素到1600万。在2014年3月,针对智能手机用电量消耗快的痛点,OPPO又推出了快充实验机Find7手机。
外形塑造
外观或者说颜值,是OPPO所瞄准的客户群体的第一关注点。OPPO对颜值的追求,不仅仅在于让用户在屏幕上看到的自己是美美的,更在于时尚的外观设计和紧跟潮流的界面设计。
无论是N1、N3还是Find7,它们的外观都还有一点老式功能机的影子。2014年10月,OPPO推出了主打外形的靓机R5,一改过去“厚黑”的形象,变为宽大屏、薄机身,发扬了外观时尚的主调性。
综合优势
N系主打拍照、旋转摄像头,Find系主打闪充,R系主打花瓶式外观,全系列产品使得2014年OPPO手机销量大涨。但是,OPPO仍缺少一款整体性能上能够与华为、小米抗衡的主力军。于是,OPPO想集合各系产品的优点,打造一款合体版的“擎天柱”。2015年, OPPO把闪充、800万前置摄像头,都放入了新上市的R7中,同时其沿袭了R系手机的靓丽外形,使得R7成了一款“集大成者”。2016年推出市场的R9,发扬传统优势,前后摄像头更是分别达到了1 600万、1 300万像素。它想给用户提供更强大的自拍功能。
从2013年到2015年,OPPO销量分别是:1 300万台、3 000万台、5 000万台。主打设计外观与摄影性能,OPPO似乎找到了和高端机巨头博弈的可能。 文艺品牌,精准营销
2 000~4 000元的中端手机价位,对于众多本土手机厂商来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价格高度。曾经的领头羊“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无一不在小米手机的冲击下迷失方向,试图跟随小米的低价策略。
但观察OPPO手机N系的3 000~4 000元定价,和R系以及Find系2 000~3 000元的定价,就能看出OPPO对中端市场、中端产品的坚持。究其根本,除了对自身品牌的成功定位、产品的小步快跑之外,也离不开OPPO长期针对目标人群的精准营销。
单从“OPPO”这个不带有一丝本土味道的品牌名称上,我们就不难感受到OPPO对此的用心。许多手持OPPO产品的用户,常常说不出OPPO究竟是哪个国家的品牌。从理论上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成功的品牌塑造。但放在“中国制造”基本等同于“廉价商品”的全球认知大环境下,OPPO对自身品牌产地的模糊运作,恰恰折射出其对品牌管理的扬长避短。
在OPPO手机的早期产品广告中,我们经常会感受到一股浓郁的韩风文艺气息。OPPO精准地避开被巨头们占领的高端市场和被山寨机占领的低端市场,在时尚年轻群体中,成功找到一条适合中端市场的文艺范格调。
据估算,OPPO在2015年上半年的电视广告花费就超过2亿元,在本土手机品牌中位列第一。这与号称没有一分钱广告预算的小米形成鲜明对比。熟悉综艺节目的人,都不会对OPPO感到陌生。OPPO利用卫视辐射范围广、聚拢的同类人群集中的特点,大量投放卫视广告。可以说OPPO过亿的广告费用全都花在了刀刃上,每一个节目的选择,都反映出OPPO对于目标群体的理解与把握。从冠名《超级女声》到《快乐大本营》到《天天向上》,再到近年极其火爆的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OPPO的身影四处闪现。
砸在卫视上的广告费用占了OPPO全部电视广告支出的八成以上,这也让OPPO收获了充足的品牌曝光度。电视的传播让“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成为孩童们朗朗上口的条件反射,R7也真正成为OPPO历史上最成功的手机。
2015年,OPPO宣布和巴萨签下为期3年的合作,具体内容包括联名手机全球限量发售、球星参与拍摄OPPO广告、巴萨主场诺坎普球场广告展出、球星签名商品等。官方对于这次合作的说法是因为“巴萨是足球艺术的代表”,但显然OPPO的出发点是想借势在国际体育领域曝光,强化自身品牌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不仅要有文艺范,而且要有国际范。OPPO的营销,不仅出手好爽,而且定位精准。
从产品到定价,从品牌到营销,可以说,OPPO坚守着一个认识:量不是第一位的,与品牌匹配的利润空间才是。OPPO对品牌和定价的坚持,隐隐透出大家风范。在并不重视品牌的早期增量市场,OPPO显然是一个有点另类的存在。OPPO对于品牌的坚守,也是一种等待。今天,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达出对品牌的向往与忠诚,OPPO爆发的时机就来临了。 坚守传统渠道
“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企业的直接冲击,就是改变了过去的渠道模式。互联网的销售模式通过线上直销,绕过传统的线下渠道,从而大幅减少渠道成本,进而转化为显著的价格优势。小米头几年在手机市场的势如破竹,在根本上是占了线上渠道的价格优势。
或许是从苹果广受好评的体验店中获得的信心,OPPO并没有跟风小米,而是始终坚持线下渠道的布局。OPPO一方面建立线上直销商店作为线下渠道的补充,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与分销商的信任和合作。在OPPO每年的业绩表彰中,有一个叫做“李杰奖”的特别奖项,是以第一位获得表彰的经销商名字命名的。OPPO设立这个奖,既是对经销商帮助OPPO开疆拓土的肯定,更是对经销商和OPPO风雨同舟的感谢。
OPPO与其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简单看作供应商与渠道的关系。在手机行业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变的时候,自己并不好过的OPPO曾经向同处困境的渠道施以援手。曾表示“不会让货烂在你手上”的CEO陈永明,从渠道商手里拿回了大部分滞销的功能机,主动承担了亏损,因而获得渠道的高度信任。所以,线下渠道对于OPPO来说是真正并肩作战的兄弟,是极具价值的市场推手。OPPO能够线上线下采取统一销售价格,有效控制线下渠道间的串货,及时获取销售第一线的产品反馈,都得益于自身与经销商之间的这种信任。
30个一级分销商,20万家门店。OPPO在线下渠道的布局不仅广,而且深。线上直销能够覆盖的消费群体基本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OPPO通过下沉的线下渠道,将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也牢牢握在手中。对于那些远离大城市的消费人群来说,OPPO成了他们购买手机时的高大上选择。当“中华酷联”穷于应付互联网模式的低价攻击时,OPPO与其渠道共同坚守住了健康的价格区间,为今天的崛起保存了实力。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进入存量时代,购买更便捷、售后更周到、体验更真实的线下门店,真正发挥出了消费者想要的作用。今年第一季度OPPO超越小米的出货量,便是对OPPO渠道下沉的最好奖赏。 存量时代“不唯快”
本土手机品牌,曾经是以“中华酷联”为领头羊,依托价格优势和强有力的运营商优势在功能机时代独领。然而,2007年苹果公司了第一代iPhone手机,全面揭开了全球智能机时代的序幕。一时间“中华酷联”坍塌过半,除了华为实现了成功转型外,其余三家都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纷纷掉队落伍。
智能机增量时代的竞争,不是包括OPPO在内的传统本土手机品牌所擅长的。尽管看到了智能机市场的巨大机会,但要从生产和销售功能机转变为生产和销售智能机,对于每一个手机厂商都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一轮赛跑中,国内的小米异军突起。小米聪明地模仿着苹果,用互联网式的营销手段、产品思维、销售渠道,迅速斩获了一大片苹果树下的低端市场。
估值达40亿美元的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将小米的成绩总结为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其中,“唯快不破”更是被雷军不断提及。OPPO十分关注小米公司的成长与经验,有趣的是,OPPO在“专注、极致、口碑”方面对小米的理念颇有认同,却独独对于代表着“互联网思维”的“快”并不感冒。那时,OPPO选择了跟随而不是争先。
这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策略,因为跑得最快的也可能是最快倒下的。曾经在苹果之外,HTC的脚步是最领先的。当包括三星在内的其他厂商仍在犹豫的时候,HTC率先进入了智能机的快车道,并迅速赢得了北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甚至还准备在中国市场登顶封王。然而此后的故事急转而下,定位失策的HTC被理清思路的三星以庞大的体量轻松碾压,从此每况愈下,几乎被市场遗忘。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成熟市场的功能机用户在这十年间,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迁移。
当智能机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跑马圈地的游戏也随之落下帷幕。时代的变化意味着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存量时代的市场里,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部智能手机的时候,做出购买新手机的决定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用户对于手机的选择会更为挑剔,对品牌、设计、质量、价格,都会有不同于增量时代的新需求。整个低端机市场在二次换机的过程中,都有向中端机市场转移的趋势,而OPPO正是在谨慎地跟随之后,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前路仍有难题
对品牌定位的准确把握与坚持,对产品迭代的高要求与稳步推进,对目标用户群体需求的到位理解与撩拨,对线下渠道商的信任与管控,对圈地运动的韬光养晦,对互联网思维的谨慎应对与跟随,共同构成OPPO所特有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可以说就是OPPO崛起的秘密。
但是,OPPO前方的路,也并非一片坦途。
首先,从细分的用户群体一下子成倍地放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这对品牌的挑战是巨大的。尽管OPPO一直都很期待这一刻的来临,但OPPO未必真的在品牌层面上,做好了消化新增用户人群的准备。文艺范是否需要有所收敛,设计语言是否要向中性化调整,广告代言是否要跳出“小鲜肉”的范式,都是OPPO必须做出的品牌抉择。
其次,新高度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类似闪充这样的创新是否能够延续,如何平衡更多元的用户需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设计的力量,是OPPO即将面临的产品考验。
最后,对于线下渠道的倚重也将随着出货量的攀升而变得越来越重。供应链效率与渠道效率之间的匹配与管控,也将变得越发困难。如何更好地配置线上与线下渠道,如何打入一、二线城市市场,也是OPPO绕不开的渠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