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相关因素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后复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2例E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类型、AFS分期、手术方式和术后用药情况与EM治疗后复发的关系。结果 102例EMS患者治疗后有35例复发,复发率为34.3%,与临床病理类型、AFS分期、手术方式中和术后用药均有关;其中深部结节型和混合型的复发率高于卵巢型和腹膜型,保守性手术的复发率远高于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术后使用孕三烯酮的复发率低于未用药物治疗,与AFS分期呈正相关关系,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分期;手术方式;复发;影响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属于妇科常见病,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是由内膜细胞种植在不正常位置而形成,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失调、不孕、疼痛以及膀胱刺激征等,该病症在病理组织学上属于良性,但也会出现增生、浸润、转移等恶,治疗后复发率较高[1-2]。本研究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2例E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EM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2~52岁,平均年龄为(37.8±4.5)岁,其中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72例,非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30例,根据临床病理类型、AFS分期、手术方式和术后用药情况进行分组:①病理类型:卵巢型49例,腹膜型8例,深部结节型15例,混合型30例;②AFS分期:Ⅰ期14例,Ⅱ期29例,Ⅲ期52例,Ⅳ期7例;④手术方式:保守性手术61例,半根治性手术30例,根治性手术11例;④术后用药: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如孕二三烯酮)75例,未使用27例。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36个月的随访,每6个月随访1次,期间患者有不适情况,随时就诊,内容包括病史、盆腹腔检查、血清CA125值、术后辅助治疗、生育情况、复发间隔时间等,记录可能影响治疗后复发的各类指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复发判定参照标准为:治疗后症状缓解,3个月后复发;治疗后盆腔炎阳性体征消失,随访复现并达到术前水平;复诊发现新EMS病灶,检查血清CA125值升高,符合上述标准者即可诊断为复发。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4.83.5统计学软件对收录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102例EM患者治疗后有35例复发,复发率为34.3%。不同临床病理类型中,卵巢型与腹膜型、深部结节型与混合型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其中深部结节型和混合型的复发率高于卵巢型和腹膜型,比较差异显著(PⅢ期>Ⅱ期>Ⅰ期,呈正相关关系(P

3 讨论

EM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尤其是腹腔镜手术开展以来,手术治疗EM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EM高复发率的问 题[3]。该类病灶病理表现呈多样化特征,常规检查无法识别无色素改变病灶,在腹膜后和镜下的病灶在术中也很难辨认,即便采用根治性手术也不能保证完全清除病灶,加之内源性和外源性激素的存在,治疗后内膜异位种植灶容易再生、复发[4-5]。除了最基本的病情、年龄、病理类型、AFS分期等因素外,EM治疗后复发与手术方式、术后用药等因素也存在密切关联,由于病理类型等不可改变,手术方式和术后用药则成为了临床关注的重点。

本组研究中,102例EM患者治疗后有35例复发,复发率为34.3%,在病理类型分组研究中,卵巢型与腹膜型、深部结节型与混合型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深部结节型和混合型的复发率高于卵巢型和腹膜型,比较差异显著(PⅢ期(44.2%)>Ⅱ期(20.7%)>Ⅰ期(14.3%),表明EM复发与AFS分期呈正相关关系;在手术方式分组研究中,复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保守性手术(42.6%)>半根治性手术(26.75)>根治性手术(9.1%),且术后使用孕三烯酮的复发率远低于未用药物治疗(P

综上所述,EM是一种较容易复发的慢性妇科疾病,在治疗时应根据病理类型、AFS分期,结合患者需求,选择相适应的个性化手术方式,并在术后合理使用抑制卵巢功能药物,以此来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真正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B,余军辉,王建国,等.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11(3):8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