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争平----生命放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争平----生命放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石争平,一位平凡的女检察官,1995年5月13日,在一场突发事故中离我们而去,年仅44岁。殉职前任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刑检处副处长。

伟大出自平凡,短暂孕育永恒。石争平走的是条朴实无华的人生路。1951年,石争平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1968年,初中刚毕业的石争平响应国家“上山下乡”号召,下放到江苏滨海县农村的一家林果场。从没干过农活的她,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和当地农民一起挖坑、挑土、种树、施肥……很快就样样在行。

种棉花是最磨人的。从种到摘,大半年都要打药。夏天正午,太阳毒辣辣地烤着大地,空气中没有一丝风,这时打药最顶用。一望无际的棉田,齐腰高的株,把四周围得密不透风。石争平背着20多公斤重的药桶打药,一趟下来,全身湿得像从水里捞出来的。瘦小的她再也支持不住,昏倒在棉田里。别人把她扶回宿舍时,发现她全身都肿了,这是典型的农药中毒。她硬是咬着牙熬过去了。后来,她母亲从一个熟人那儿听说这件事,心疼得直掉眼泪。石争平却笑着安慰道:“妈妈,别哭。别人能过我也能过。”

海风吹,日头晒,重担压,把石争平锻炼成了一个乡下丫头。人长得壮壮实实的,脸晒得黑里透红,当她挑着一副担子来探亲时,父母楞是半天都没认出自己的女儿。下乡时,妈妈给她的一件崭新的丝绒棉袄,肩膀上都磨破了,打上了大大的补丁,这都是挑担磨出来的。望着泪眼婆娑的父母,石争平拿出担子里的苹果、红薯,笑呵呵地说:“爸、妈,这些都是我自己种的,是劳动的果实,带给你们尝尝。”

石争平告诉父母,自己参加了当地的文艺队。劳动之余,经常到各个队唱歌跳舞,演样板戏。临别时,她还自豪地告诉家里:“我现在赚20个工分,不要你们寄饭钱了。”

这次回家探亲,石争平从没对家人说过一个苦字。

青年时代的磨炼,养成了她乐观向上、永不叫苦的性格。以后她又参军、退伍、当工人,都是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1979年,石争平被选调进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凭着对检察事业的挚爱,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她开始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1981年,正值而立之年的石争平怀孕了,山东籍的公婆甭提心里多甜。可她为了完成高中文化补习,硬着头皮要去做人流手术,丈夫惊愕。石争平说:“司法这碗饭不好吃,凭我现在的文化水平是不能适应工作的。”当工程师的丈夫拗不过她,只好让步。手术第二天,石争平就拖虚弱的身子出现在课堂。

办案件,实践经验至关重要。然而,一定的法学理论素养是检察官的必备条件。1985年,石争平又报名参加了华东政法学院函授法律大专学习。她克服孩子小、家务忙等困难,赶赴南京、徐州、连云港等地面授,从未缺过课。三年里,她攻读下十多门法律课程,记下了几十本厚厚的读书笔记。还结合办案,搜集整理了上百个不同种类的典型疑难案例。扎实的基本功,为她今后的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石争平长期战斗在办案第一线,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她严格执法,一丝不苟。1988年以来,她亲自领导办理的刑事案件达千余件,其中重大疑难案件500余件,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嘉奖。

1988年8月24日,锡惠公园内锡山北侧的山坡树丛中,发现一具被杂草、树枝覆盖的女尸。经警方侦查,很快将犯罪嫌疑人孙某捉拿归案。但孙某供述及证人证言反复变化。法院认为证据不足,不能定案,给案件审结带来了极大困难。石争平接手这起杀人案,阅完案卷,嫉恶如仇的石争平拍案而起,说:“一定要惩治凶手,决不能让罪犯逍遥法外!”

她重新寻访证人核对证据,提审被告,从审讯中察微析疑,并顶着炎炎烈日,多次到现场实地勘查。一次在勘察现场,正遇上她胆结石病发作,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布满了额头,脚底不稳,差点从山上滑下。同志们劝她回去休息,她摆摆手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通过实地求证,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了此案“证据的链条”。她反复推敲全案每个证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1992年,石争平以确凿的证据,无可辩驳的事实,将孙某绳之以法。面对法庭的宣判,孙某说:“谢谢检察官。”他认罪服法,没有上诉。

1992年初,石争平担任了刑检处副处长,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工作,她顾不上自己的身体,耳朵穴位上一年四季都贴着治胆结石的橡皮膏。为了工作,她顾不上年迈的父母,常常只是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为了工作,她更顾不上自己的家,她的儿子在一篇周记中道:“妈妈,我知道你是爱我疼我的,但您常常不回家,让我当面喊声妈妈都不能够。”

可在单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

1994年6月,江阴市侦破了一起虚开增值税发票价值3.9亿元,涉及5省7市的特大投机倒把犯罪案件。该案报送无锡市检察院后,组织上考虑到石争平胆大心细,踏实钻研,敢于负责的工作特点,决定由她带领2名业务骨干,突击办理此案。

“检察官应该是啄木鸟,护国家参天大树,除祸国殃民的蛀虫,”这是铭刻在她心中的一段话。该案属新类型犯罪,全省没有先例。石争平和同志们到税务部门学习咨询有关新税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多次到涉案单位查阅有关文件凭证,为准确定罪量刑搜集新的证据。这期间,她食宿在市检察院,连续十几天都加班至凌晨。

当时丈夫出差在外,12岁的孩子在小摊上一连吃了三天馄饨。一天傍晚,孩子饿着肚子来到办案组找妈妈,石争平把儿子拉到门外,掏出30元钱说:“乖,你到外面买点吃的吧。”儿子望着她嗫嚅道:“妈妈,我肚子不饿。你什么时候能回家呀,我一个人睡好害怕。”一股内疚和苦涩之感顿时袭上心头,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经过13昼夜的奋战,石争平提前将案件到法院。公诉席上,石争平凭着对全案情况的了解和对政策、法律的融汇贯通,在4轮法庭辩论中唇枪舌剑,取得了良好的庭审效果。

那天开庭结束后,她摇摇晃晃地走进家门,对丈夫说声:“成功了……”人一歪,倒在床上,脸都没洗沉沉地睡着了。她实在是太疲劳了。

该案主犯被判处极刑。全国多家报刊均对此作了报道,省检察院专门转发了办理此案的经验,各地刑检部门纷纷来无锡学习、取经。她所在的刑检处因此受到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单位的联名嘉奖。

她心胸坦荡,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就像一盆熊熊燃烧的炭火,感染着周围的人。她对年轻人高标准、严要求,积极“传、帮、带”,并在生活上尽力予以关心、照顾。同事们都亲切地叫她“石大姐”。

1991年水灾,同事小王家被水淹了。她一听这事,二话没说,立即带领几位同志赶去帮着搬家什。

她不仅关心同志,对犯过错误的人,也尽心挽救。由她承办的被告人孙某,出狱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到处遭人白眼,心里非常苦闷。她得知后,像亲人般和他促膝谈心,并四处奔走为他安排工作。当孙某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哭着对石争平说:“我今后一定好好做人,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嫉恶如仇的愤慨,正像劝人从善可以舍命的热情同样发达。”这是石争平日记中的一句话,也是她为人处世的一条原则。

石争平身为刑检处领导,掌握着审查批捕各类犯罪分子的权力。她把这一权力视作惩恶扬善的天职,而从未将此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本。一些被害人家属为感谢她惩治了罪犯,伸张了正义,给她送钱、送物,她都毫不客气地将他们拒之门外。有些人来为被告说情,她铁面无私,严辞拒绝。

一次,有位老同学的儿子因犯盗窃罪而被依法逮捕。老同学找上门来,声泪俱下,恳求免诉。从小看着孩子长大的石争平心里不是个滋味,但她仍坚决地说:“孩子犯了罪应该受处罚,法律毕竟不是橡皮筋,条条杠杠明确得很。”老同学怪她不讲情面,当了官不认人,她心如刀割,一言不发地忍受责备。

1994年11月,石争平接受了新任务:负责对新兴公司特大投机倒把案第一被告人邓斌的审查。这是一起案值32亿元、建国以来最大的经济犯罪案件,涉案270多人,其中党员180多人,地厅级干部55人,县(处)级干部71人,因严重经济犯罪受到刑事追究的党员干部99人,其中县(处)级干部19人。该案数额巨大,涉案人员众多,社会影响极坏,为全国关注。

石争平深知这副担子的份量。她需要理解、支持。她问父亲----一个为国为党奋斗了一生的老干部:“我现在接了一个大案,很重大。万一没干好,这个官就不要做了。你看要不要接?”她的父亲说:“所谓做官,是做人民的官,不给党丢脸,不给家里丢脸,这就是做官。”石争平斩钉截铁地说:“这个案子我接了。”

一些好心人劝她:“办此案吃力不讨好,如今的社会复杂、人心叵测,你这当检察官的应比我们更知晓个中风险,凡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石争平义正辞严地说:“我宁可处长不当,宁可家破人亡,也要坚决将这些祸国殃民的罪犯绳之以法!”

在某市看守所审讯邓斌,被告人不是闭口不谈,就是避重就轻。石争平吃不香睡不好,常常半夜起床翻阅案卷,做预审笔记,寻找突破口。当她和战友们攻破了邓斌回避事实、逃避罪责的防线后,那一夜她兴奋得失眠。

随着邓斌案结案时间迫近,她不分白天黑夜,反复查看近百本约500万字的卷宗,排线索、找疑点、核证据。当时正值寒冬季节,她的双手长满了冻疮,痛痒难忍。视力也由1.5骤降到0.7,头痛、失眠、腿浮肿,胆结石病也频频发作,好几次都差点昏倒。她一声不吭,坚持工作。同事们看着她日渐憔悴的脸,都劝她多保重身体。她却笑笑说:“等案子办结,我再好好睡上三天三夜。”

作为该案第一被告邓斌的公诉人,石争平的工作量特别大,工作要求也特别高。十天八天难得回家一次。有一天晚上12点了,她丈夫听到楼梯上响起熟悉的脚步声,知道妻子回来了。

“今天有空回来?”

“回来换换衣服,也想你和亮亮,看看你们!”

“你已经十天没回一次家了,亮亮都快不认识你了呢。”

“是的,做妈妈,做妻子,我都不及格。”

石争平眼眶红红的,她深感内疚。这是办案到了最紧要关头的时候,是党和人民最需要她的时候啊!她只好委屈丈夫和儿子了。

“没办法啊……以后我补偿,好吗?”

“你放心去吧,我理解。”

那夜,难得一聚的夫妻谈了大半夜。第二天大清早,石争平拿了一包衣服,轻轻吻了一下熟睡的儿子,又急匆匆赶回办案地点去参加案情分析会。

她实在是太忙了,恨不得把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用在工作上。在邓斌案中,有个被调查对象住在温州,因集资额小,加之临近春节,交通极不方便,专案组决定春节后再查。石争平认为要及时查证,她主动接下这个任务,抽调本处一位女同志同行。她俩乘海轮赶赴温州。严重的晕船,让她恶心呕吐,滴米未沾。翌日下午登岸后,她放下行李就去找证人,顾不上歇口气。

随后,她又与经检处一位处长带领一支15人的侦查小分队赴京调查取证。每次,她都拣硬骨头啃。在清查一金融单位帐册后追缴了5万元非法所得。有的被查对象十分狡猾。事前电话约好,届时就溜走。石争平循着蛛丝马迹追踪到人,把调查材料一笔笔搞得清清爽爽。

调查中遇到疑点,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和同志们争个“面红耳赤”,她说只有这样才能把事实搞清,准确运用法律。她的读书笔记中摘录了这样的箴言:

“精于思考,善于发现疑问。所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她善于把这些哲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办理邓斌案中,她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摆事实、讲法律,积极提出定性定罪的建议,受到省委、市委工作组的好评。

长时间见不到女儿,父母不放心,打电话问问她的工作情况每次她都用样板戏中的一句台词“斗争是复杂的”来问答父母。

石争平是个不顾家的人,为了工作,她常常回不了家。有一次,读小学的儿子有近一个月没见她了,就偷偷地跑到办公室去找妈妈。石争平在小摊上给儿子买了副煎饼,就打发儿子回去。儿子拿着煎饼、含着泪、一步两回头,石争平的心都碎了!可为了她挚爱的检察事业,她默默忍受着,无怨无悔。她生命的最后一页,是忘我精神的集中体现:

5月9日,她和战友们伏案疾书,整理了新兴公司非法集资特大投机倒把案的详实汇报材料,当夜又将涉及此案的有关法律、法规整理装订成册,一直忙到凌晨3时;

5月10日,她一早就随市检察院领导赶赴南京,下午向省检察院检察委员会汇报案件,晚上修改书直到深夜;

5月11日上午,随省、市检察院领导与省法院领导交换办案意见,下午再赶着整理书,晚上起草汇报专题报告;

5月12日,她字斟句酌修改书,伏案10多个小时。晚上8点,给母亲挂电话说:“妈妈,我想吃你裹的肉粽子,你包一点放在冰箱里,等我回来吃。”谁知,这个电活竟成了她与亲人的诀别!

5月13日,清晨6时,石争平匆匆乘车赶回无锡,8时l5分在丹阳与常州交界处,不幸突遇车祸,以身殉职。

她是多么不想走啊,母亲裹好了粽子在倚门等候她的归来;儿子就要考重点中学;给丈夫织的毛衣,织了3年,还差两只袖子……可她就这样默默地离去了。可以告慰九泉的是,1995年11月29日,“新兴神话”的创造者在无锡受到法律的严惩。主犯邓斌与另一名叫姚静漪的女人被判死刑。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将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不会忘记,这位倒在反腐败征途上的女检察官,她的理想、她的信念、她的情操,使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