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古非今洗脱畦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古非今洗脱畦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清代画家恽寿平不但以“没骨花”和山水画驰誉画坛,其绘画理论也十分深刻,在对待传统与创新问题上,他提出不但要师法古人,而且要师法造化,并进而以心灵为归宿。恽寿平学习古人,但不被古人所束缚,他提倡一种“非古非今、洗脱畦径”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主张。

针对当时文人画一味追求神似、轻视写实的倾向,恽寿平提出绘画要重视写生,“以极似求不似”,在绘画技法上他也强调笔墨的训练,他认为中国画“笔中之笔、墨外之墨”的境界需要有精熟的笔墨技巧才能达到,反对那种忽略艺术技巧而奢谈画外之意的不良画风。

关键词:恽寿平;绘画理论:继承创新

恽寿平不仅从事于绘画创作,他对画学也有深刻的见解,著有《画跋》一书,阐述了自己的绘画理论。恽寿平的画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对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清代早期画坛复古风气盛行,不少画家言必称古,终身以摹古为事,这种盲目复古的风气阻碍了新思想的产生,也影响了绘画创作的推陈出新。恽寿平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与时人不同,他虽然也主张师法古人,遍学各代名家之作,但同时认为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师法“造化”与心灵。恽寿平推崇“非古非今、洗脱畦径”的绘画风格。造化是绘画的源泉,心灵为绘画的归宿,这一点又体现了道家思想与明代“心学”对恽寿平的影响。在道家思想影响下,恽寿平还对其伯父恽本初提出的“一笔图”的说法做出了哲学上的阐发,恽寿平“一笔图”的理论比石涛提出的“一画”论要早。前者对于后者可能有理论上的启发和影响。

一、师法古人与推陈出新

恽寿平不但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画家,他的绘画理论也影响深远。恽寿平的绘画理论集中在他的著作《南田画跋》中,该书与笪重光的《画筌》,石涛的《画语录》齐名,是清初最有名的几部画学专著之一。当代山水美术史家陈传席认为“石涛的画和论绝不是《下里》《巴人》,而渐江的论、南田的画论却是《阳春》《白雪》。”

《南田画跋》是后人辑录的南田题画之文,至今所见,主要有两种:一是蒋生沭根据康熙五十六年(1717)庄令舆、徐永宣选刊的《南田诗钞》五卷而增辑成《瓯香馆集》中后附画跋三卷,共收录其题跋三百多条;二是道光十一年(1831)叶钟进所辑的《南田画跋》,其辑分为画笺、画鉴、画品、画余四类合四卷。恽寿平的画论既新颖又深刻,涉及绘画内容、技法、风格等多方面,在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清初画坛复古风气盛行,当时著名的画家,如四王(王鉴、王时敏、王、王原祁)就是摹古一派的代表人物。按清初画坛复古风气的兴起,实际上是与遗民文人群体的存在有关的。明朝的遗民画家提倡学习古人,实际上是以绘画的形式维护和发扬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遗民画家们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而只能以艺术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思念,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在文化上对于征服者的优越心理。恽寿平虽然也主张“师古人”,但他不是一味地复古,他还提倡“师造化”,即向变化万千的大自然学习。

恽寿平在《画跋》中说:“自右丞(王维)、洪谷(荆浩)以来,北苑(董源)、南宫(米芾)相承,入元而倪(瓒)、黄(公望)辈出,风流浩荡,倾动一时,而画法亦大明于天下,后世士大夫追风效慕,纵意点笔,辄相矜高,或放于甜邪,或流为狂肆,神明既尽,古趣亦亡。南田厌此波靡,亟欲洗之……”这段话既表明恽寿平对古代先贤画家的由衷钦佩,也表现出他对于后人盲目摹古,不重精神只求形似的反感。

恽寿平的师古是全面的,从唐宋各代直到明清之际的大家,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的画作很多自题为仿古之作,如仿董源、米芾、黄公望、吴镇、倪瓒等等。当然南田最欣赏元代画家,评价黄公望说:“一峰老人为胜国诸贤之冠。”南田对元画更加认同,部分原因是他与元代那些遗民画家有相似的时代背景与经历,因此在心理上就比较容易接近元人的精神境界。

恽寿平提出,学习古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而要深入研究古人的技法,他说:“作画须优入古人法度之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同时,他又反对一味地摹古,更不能为古法所拘。《恽寿平山水小景册》题跋云:“小景八帧,东园游戏翰素时所得。半出率尔,直写怀问新思,不全学古法。”。他在《画跋》中说:“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似,同与似皆病也。”又说:“古人有子久(黄公望),今人无子久;子久不在兹,谁能知子久?此不作子久,而甚似子久。腕中信有鬼,真宰不得守。寥寥千载下,钟期竞何有?”恽寿平总结自己的绘画风格是“斟酌于云林(倪瓒)、云西(曹知白)、房山(高克恭)、海岳(米芾)之问,别开径路”,“根于宋以通其郁,导于元以致其幽,猎于明以资其媚,虽神诣未至,而笔思转新”。既能继承前辈的技泫,又能“别开径路”“笔思转新”,从而“直写怀间新思”,很好地解决了继承传统和创新之间的矛盾。

二、师造化之妙

恽寿平不但重视传统,强调创新,还提出“师造化”的思想。康熙问,他以写生称一代人家,他认为,师法造化比师法古人更重要,也是绘画中更进一层的要求,他说:“写生之技即以古人为师犹未臻妙,必进而师抚造化,庶几极妍尽态而为大雅之宗”(《画跋》)。自然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前辈大师们心灵的归宿。因此师法自然应该是比师法古人更为根本的,恽寿平在《画跋》中说真正师法造化者可以睥睨古人:“出入风雨,卷舒苍翠,走造化于毫端,可以哂洪谷,笑范宽,醉骂马远诸人矣!”此外他在《题雨景山水》上写道:“长河晓行得此景,迷漫烟雾,何必米山(米芾)?”在《春烟图》中又写他的体会说:“似得造化之妙,初师大年,既落笔,觉大年胸次殊少此物,欲驾而上之,为天地留此云影。”所谓“驾而上之”就是在真正瑰玮奇妙的造化面前,不必受到古人技法的束缚,要直接在造化中感悟,这是更高一层的境界。

因此,恽寿平非常重视写生,这在当时的画家中是非常突出的。他记述自己经常细致地观察自然,经常即兴写生:“江南种菊之盛,无如练川、娄东,而吾澄江欲与相敌,每于深秋游赏,载丹粉以视造化之奇丽,意甚乐之。”(《画跋》),又说:“深秋池馆,昼夜徘徊,风月一交,心魂再荡,抚桐盘桓,悠然把菊,抽毫点色,将与寒暑卧游一室,如南华真人化蝶时也。”他的一些画作如《湖山风物图》《禹穴古柏图》《剑门图》《善卷洞图》《灵岩山图》《北园看桂图》《拙政园图》等,都是写实佳作。

这里所选的是恽寿平的《辛夷图》。身为一代开派的花卉画大师,他更注重生活的体察与观照,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合乎自然的形态与规律,给人以真实生动的美感。此图以“没骨法”作画,用笔潇洒飘逸,意境秀沽澹雅,传神地再现了辛夷花的动人风姿,是恽氏晚年的精品杰作,较完美地体现并实践了恽寿平所提倡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应“运以生机,尽造物之妙”的绘画思想。

自元代以后, 文人画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画重视意境,强调神韵,讲究象外之意,重神似不重形似,有时候也会产生过于疏略形式的缺点。尤其是有些人对于古人的精神没有深刻地了解,误以为文人画完全不需要形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只随心意来画就是上乘之作。南田在《画跋》中批评这一现象说:“云林(倪瓒)画天真澹简,一木一石,自有千岩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求云林,几失云林矣。”恽寿平认为,古人的高妙天真之作不能仅从形式上模仿而得的,对于画者来说,通过写生以掌握技巧,体悟真实山水的神韵,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这不能表明恽寿平是背离了文人画的传统,实际上,恽寿平的理论是:“以极似求不似”,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不似”,但这不似必须建立在“极似”的基础上,也就是只有对于景物的形色有相当高的把握,才能突破外形的束缚,直指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遗落形迹”的境界。恽寿平在给唐洁庵画的《洁庵图》中题写道:“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问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容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冷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秕糠、绰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按这段话用了《庄子》中的典故,既是夸奖唐洁庵的园林之设计精妙,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南田的绘画思想。南田梦想的境界是超乎自然的真实的,所谓“非人间所有”,在“四时之外”,它是一种心造的,胸中的真意,所谓“灵想所独辟”,是画家心灵的境界,“自从劫外留真想,何必囊中有此山”,是意中之物,不必在真实世界中存在。正如南田《画跋》中曾说的那样,是“天外之天,水中之水,笔中之笔,墨外之墨,非高人逸品,不能得之,不能知之。”

这种绘画理论是继承了古代文人画论,但又有新意,“以极似求不似”避免了片面摹古与轻浮的画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绘画以写生、以描摹刻画景物为根本的传统。

三、“笔中之笔,墨外之墨”

与重视写生相关,恽寿平也十分重视笔墨等技法问题。南田曾经说:“书无点画,不可以言书,画无笔墨,不可以言画。”他还说过:“有笔有墨谓之画”,但他崇尚的最高境界是“笔中之笔,墨外之墨。”这看似矛盾,但和南田重视写生,而又以“不似”为目的是一样的。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南田认识到,绘画一定要熟练掌握基本技法。所谓“山从笔转,水向墨流”(《画跋》),只有技巧纯熟,才有可能脱离技巧,去追求象外之意。他指出当时人不看重基本功的弊病,以及认为文人画可以不讲究技巧的误解,南田曾说:“无墨池研臼之功,便欲追踪上古,其不为郢匠所笑,而贻贱工血指之讥者鲜矣!”他认为高超的技巧是画品一流的保证,说:“出入风雨,卷舒苍翠,模崖范壑,唯有成风之技,乃至冥通之奇,可以悦泽神风,陶铸性器。”他还认为今人画不如古人的原因之一就是笔墨技法之法亡失。他说:“自文、沈创兴,遗落笔墨,而笔墨之法亡;云间(董其昌)崛起,研精笔墨,而笔墨之法亦亡,何则?衍其流者亡其故,渐靡滥觞,不可使知之矣}墨工椠人,研丹调青,且不知绢素为何物,涂垩狼藉,辄侈口曰仿某家,曰学某法,其所矜剩唾也,其所宝涤溺也,其所尚垢滓也。举世贸贸,莫镜其非,耳食之徒又建鼓而趋之,遂使龌龊贱工亦往往参入室之誉。盖郑声作而大雅之音亡,骏骨不来而鼠璞宝矣。”他在这里批评了两种倾向:过于忽略形式与过于看重形式,他认为这两种倾向都会导致真正的笔墨技法走向衰亡。

南田重视笔墨技巧的磨练,而他心目中的上乘之作却是“无笔墨痕”。他说:“作画至于无笔墨痕者化矣,而观者往往勿能知。王嫱丽姬,人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决骤,又孰知天下知正色也。”他还在《画跋》中说:“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倘能于笔墨不到处观古人用心,庶几拟议神明近乎技矣!”这种境界就是《庄子》书中所讲的“神明”,所谓道进乎技。南田所说的“古人用心”在于绘画要情景交融,形意相治,虚实相生。南田说:“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而愈不厌,玩此可想昔人惨淡经营之妙。”又说:“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南田还引用其伯父的话说明这个道理:“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这体现了道家哲学对南田画论的影响。如《道德经》里所说的:“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就是这个意思。南田在《画跋》中还又很多类似的表述,比如他在题画中写道:“全是化工神境,磅礴郁积,无笔墨痕,当令古人歌笑出地。”又说:“如此荒寒之境,不见有笔墨痕,令人可思。”

庄子所说的“神明”被南口借以形容绘画技法的最高境界,南田少时曾听伯父恽本初讲过“一笔画”的说法。但当时他并不明白其中之意。在给伯父的信中他请教道:“顷见们父画《寒鸦图》题曰:‘此无字碑,一笔图也。’其于少文所称一笔者,何异同诣否?”‘后来南田逐渐领悟了其中的深意,他说:“伯父教我曰:‘作画须求一笔是,侄子不知此语。暇则又曰:‘汝丘壑布置次第颇近,惟此一笔未是耳。’临模古人画册既卒业取己所模本并观,面目不相远,而都无神明,乃于伯父所谓‘一笔’者欣然有入处。”南田所说的“神明”是指古人对笔墨技巧的经营到了最高的层次,则“进乎技”,达到了“道”的境界。南田所说的这种境界在《庄子》书中有很多地方提到,如庖丁解牛,以及粘蜩者等等,神明还表现在笔墨对全局的整体把握,南田说:“夫一者,什百千万之所从出也:一笔是,千万笔不离于是,千万笔者,总一笔之用也。即黄涪翁字中有笔也,禅家句中有眼之说也。”古人讲究以一统众,以简驭繁,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南田以此来说明绘画的道理。把握了事物的核心内容,然后一以贯之,布局统一,笔法统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此方能成就“冥通之奇”。

清代画家石涛在《画语录》中对中国画“一画”本质的精辟论述,是石涛绘画美学的核心思想。但恽寿平比石涛年长八岁,成名很早,其“一笔画”的说法又是少年时听其堂伯父恽本初(1586-1665)所说,其后自己悟到的;因此恽寿平关于“一笔图”的理论不大可能是受到石涛的影响,反之石涛倒有可能受到过恽氏的影响。

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不练好基本功,不从写实入手,初学就盲目模仿古人的“意在笔先”,“意在笔外”,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须知这种境界是在绘画技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才可以真正理解的。因此南田告诫那些初学者,一定要先明白“实”,才可以追求“虚”。他还强调说:“实处见笔力,虚处待神韵,虚实相发”。这里所说的实处,是见得着的,易把握的,而虚处只能“待”神韵,这个等待的“待”字也就是说,神韵不足能强求来的,所以要先把实处做好,等到笔力磨炼的稳健老道了,神韵也就自然而至了。

对意境的追求,重视抒感,是恽寿平艺术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古至今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他有一段颇为自负的话:“革草游行,颇得自在,因念今时六法未必如人,而意则南田不让也。”将自己的画“意”抬到了很高的位置。他主张运笔作画必须要具有充沛的情感并体现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进而传达给观者,使观者“生情”。他在《画跋》中写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意者,人人能见之,人人不能见也。”“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景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为之。不然,不若听蝉与蟋蟀鸣也。”

南田一生作画,一直追求“逸格”。正如他存《画跋》中写的:“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澹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南田这样的追求,是和他的个人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和所受教育是相一致的。他的题跋有很多都是围绕“逸品”所作的阐发,在其《瓯香馆集》的《画跋》中直接论到“逸气”“逸趣”“奇逸”“纵逸”“高逸”“秀逸”“劲逸”“清逸”“超逸”“神逸”的词句随处可见。不仅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其不厌其烦的强调逸格,也是针对当时画坛存在的诸多弊端而阐发的。所有的这些观点都是典型的文人画传统观点。

我们今天研究恽寿平的笔墨创作与绘画理论,对于理解中国画的文人传统以及笔墨在传统绘画中的作用,对我们正确认识传统,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都有很高的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开创一代画坛新风范的恽寿平是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