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方赛事竞争乏力,政府官方地位凸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游戏厂商是电竞头部资源的唯一拥有者。厂商举办的赛事,已经成为奖金最多、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核心赛事。由它所衍生的俱乐部、明星、直播等电竞生态,占据了电竞蛋糕的绝大部分。在厂商赛事耀眼的光芒下,第三方赛事面临破局难题。随着政策红利,监管部门加入战局,它或许是未来第三方赛事最合适的结交对象。
第三方赛事困局
在WCG时代,第三方赛事曾红极一时。但随着厂商掌控力的增加,第三方赛事在营销上开始深陷困局。
首先明确一点:不同厂商对待第三方赛事策略不同,其项目的第三方赛事经营难度也略有不同。
头部价值把持在厂商手中,如何对待?这里明显呈现出两种逻辑。
一种是从成本和回报考虑。
支持第三方赛事,对厂商来说成本是很低的,尤其当这个第三方赛事在奖金、影响力方面远不足以形成威胁时。厂商只是付出了商标权,服务器负载增加了一丁点,收获的却是三方赛事给游戏项目带来的关注度。用别人的钱给自己拉活,不管生意怎样,至少不亏本。暴雪对第三方赛事相当支持,其逻辑正在于此。
另外一种则从供求价值关系来考虑。
比如LOL,游戏影响力摆在那里,无论谁来办第三方赛事,都可以生成优质赛事内容,进而获得大量关注度。这个关注度能转化成多少钱,是RIOT授权第三方办赛时要价的基准。你拿我的东西赚了100,给我80不过分吧?英特尔办IEM大师赛,纳入LOL项目的报价高达300万美元,正是这种逻辑下的商业决策。
不管是哪种政策,都改变不了“厂商赛事是厂商的亲儿子”的现状。
论奖金,它能直接从游戏变现,借玩家之力推高奖金,而第三方赛事几乎只能靠赞助商输血维持(有的游戏厂商甚至在授权第三方时限制其奖金额度);论参赛阵容,它能无条件征召全球最顶尖战队,而第三方赛事参赛阵容很难得到保证。
奖金比不上厂商赛事,也没有晋级TI、S或暴雪嘉年华的名额,第三方赛事就很难吸引明星参赛。何况像LPL这样的成熟联赛,赛期持续9个月,加上休赛期,顶级战队留给第三方赛事的档期非常有限。缺少明星,就难以吸引人气。没有人气,赞助商的利益无法保证,也吸引不动赞助商,一着不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即便靠营销能忽悠到一些赞助商,最终仍然会现出原形。
2016年第三方赛事风起云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几乎没有盈利赛事,而且大多草草收场。例如某在贵州举行的全国性赛事,因拖欠供应商款项导致后者在网上“讨薪”。某在鸟巢打决赛的第三方赛事,准备利用鸟巢为爆点,高价出售现场门票。结果因为缺少顶尖战队参赛,决赛那天买票观众寥寥无几,黄牛票低到2折出售。
官方vs官方
当有些事情无法在商言商时,人们只好“曲线救国”。如果抱不上厂商这条大腿,为什么不去找另外一条大腿?尤其在2016年国家红利政策密集出台后,这条适合赞助商的第三方赛事大腿似乎出现了。它也是官方,但不是游戏“官方”,而是政府“官方”。
还是以LOL为例。
IEM这种全球赛事,授权由RIOT决定,开价三百万美元。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国内腾讯在考量授权时,不光是钱,还会考虑水平、口碑、影响力、背景资源等。因此一些大型赛事拿到授权的价格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比如NEST。除了授权,更难得的是几乎所有LPL顶尖队伍都参加了赛事。2016年NEST决赛,我曾亲临现场,发现90%的观众都是为了RNG、iG和LGD等LPL队伍而来。LPL队伍是赛事关注度的主要来源,也可以说是NEST向赞助商议价的一个非常大的筹码。
NEST主办方就是电子竞技的政府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腾讯在国内的很多电竞动作,绕不开体育信息中心。他们原本就是引导、合作、监管的关系,那么腾讯在判断是否支持NEST时,自然会采用“成本和回报”逻辑。
腾讯将LOL开放给NEST,只是它成功的第一个要素。
第二个要素是由于有政府背书,NEST在起跑线上就获得了赞助商的支持。国企建发集团和食品巨头盼盼赞助NEST,政府背书是重要因素之一。
有赞助就有充足的资金,让NEST能够把场面做的更好,奖金提到更高,打造出更优秀的赛事内容。优秀的内容吸引更多关注度,又提升了其赞助价值并吸引到更多赞助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NEST的承办方华奥在传统体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当其介入电竞时,过往的经验能帮他们操办出比别人更专业的赛事。从2013年到现在,NEST已经4年,没有出现过一次不和谐事件,可见其办赛能力。
而在政府层面上,国家体育总局能调动相当多的资源,对NEST进行宣传、营销,进一步增加了其影响力。2016年《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等重量级媒体都对NEST进行过报道,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它与赞助商的议价筹码。
纵观目前的第三方赛事,影响力较大的如NEST、WCA等均有深厚的政府背景。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将有越来越多政府加入举办电竞赛事的行列。这些赛事不可能全部成功,对赞助商而言,在投入资金之前恐怕首先要做好调研:谁有最专业的赛事操办团队?谁有足够的特色去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度?
边角地带,第三方赛事仍有空间
除了国家背书,第三方赛事还有其他突围方向吗?
我认为还有两条,一条是比赛项目的边角地带,一条是观众群体的边角地带。
厂商赛事只能局限在自家项目,而第三方赛事完全可以做成综合性赛事。像体育模拟、格斗游戏等边角项目,虽然影响力不及LOL、DOTA2,却也有稳定的玩家群体。从这个角度切入,也可以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对于电竞观众,大标签是“18-35岁的年轻人”,该群体还可以加标签细分。2016年方兴未艾的高校赛事,就是针对高校学子的细分定位。其他的细分还包括:业余选手,特定职业的业余选手,某地域内部的玩家等。
边角地带可以避开与NEST、WCA等的竞争,但其影响力有天花板。在决定是否赞助时,赞助商们需要分析该赛事玩家群体与自身品牌的一致性,并衡量投入的性价比。
赞助逻辑:更贴近传统体育
总体来看,第三方赛事的赞助是一条与厂商赛事完全不同的逻辑链。它与传统体育更加类似,是纯粹的赛事内容产出与赞助。
在厂商们专门为第三方赛事打造皮肤或其他虚拟变现物品前,第三方赛事与游戏产品的消费链条完全隔绝。因此赞助商投入的钱,将直接反映在赛事的规格、举办效果、传播度等参数上。
而它们所获得的回报,基本只有品牌知名度这一项。
目前,许多第三方赛事的赞助商,尤其是硬件赞助商,喜欢在现场设置体验区。但效果并不明显,据我多次在比赛现场的观察,短短三五天的比赛期间,真正有兴趣去体验产品的观众最多只有一两百人,――这还要建立在现场涌入大量观众的前提下。
随着直播平台的发展,第三方赛事的关注度主战场早已转移。现场观赛的人可能只有网络观赛的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赞助商如何获得关注度?除了网络贴片广告之外,并没有太多其他的机制。
第三方赛事竞争的战火才刚刚燃起,但可以想见,未来的趋势必定是“赢家通吃”。竞争失败的只能在边角地带寻求安身之处。这将是对赞助商眼光的又一次考验,英特尔当年错过了LOL核心资源,你是否会错过以后的电竞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