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二次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二次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二次作文”不是数量的增加,是学生能在作文中找到失语的自我,得到写作的收获,完成作文信心的确立,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反复的认识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二次作文 信心 确立 可操作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如何去改,却没有形成很好的理论,学生写完后的“改”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多年来,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改”是“改”了,不是学生自己的改,而是教师越俎代庖的“改”,学生的写作还停留在浅层次,学生的作品还没有得到学生自己的认可,说打动读者那是妄论。学生不能以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的作品,又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动力呢?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在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从小学到中学沿用一个程序:命题――写作前辅导――批改――讲评,在讲评之后结束本次作文。讲评之后,学生明确如何改,却没有按讲评意图去做,很多学生往往只看批语,有些甚至不看。久而久之,学生的写和教师的改都成了一种程序,而失去了让学生写作的真正意图,作文教学迷失了航向,这是大多数中学生作文水平得不到提升的原因之一。

为克服此程序下作文教学的弊端,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在传统作文教学之后加一个“二次作文”环节。使作文教学程序变成:命题――写作前辅导――写作――面批面改――二次作文――再批改――讲评。

一、“二次作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初中生写作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理论基础。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一些优秀的名家范文,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作者语言的精妙、感情的真挚、思想的伟大、人格的魅力,也体会到作者行文的行文思路、写作技巧,对于“物、意、文”的转化规律已有所掌握,可以说对于写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在“写作前辅导”过程中,“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给学生指出明确的写作要求,如:在记叙文的练习过程中,对于写人的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等几种方法,你重点运用的是哪一种在文章后的自我评语中,应明确写出来:你认为写的得意的句子画出来,等等。在小组的讨论中,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小组批改,放在课下,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为后面教师的点评打下基础。作文训练,既看整体,更要看局部。如上面提到的写人的四种方法,在一篇文章当中,不能要求学生运用的全部到位,只看一点,不及其他,这一点写好,就是写作的胜利,对于其他行文技巧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的作文训练中,整体把握、循序渐进,肯定一点,就是对学生的鼓励,能够激起学生写作的信心。这就是说,“写作前辅导”和后面的“面批面改”要做到统筹规划,前后照应。

抓住一点,及时鼓励,使学生不断看到自己优点的过程,就是良好习惯不断被强化的过程,也是学生作文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忽略缺点,把学生这次习作的缺点作为下次训练的目标来处理,比大肆分析这次的缺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面批面改”,不是传统意义上当着学生的面批改,师生交流。而是教师一次批阅一个小组的作文,然后把这一小组召集起来,由于先前有了小组批改这一关,学生对各自的作文已有了解,教师再分别指出优缺点及努力的方向,每一个学生既能对自己的作文有一个认识,也能对本小组内的成员的作文有一个新的评判,取长补短。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完成“二次作文”,优点才能变成习惯,缺点才能真正的改变。

“面批面改”,让学生从新审视自己的文章,这既是一次心灵的定位,也是一次灵魂的自我剖析。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痛苦的,是地狱般的煎熬,但是,只有让学生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才能开创出一片作文的新天地。

“二次作文”作文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二、“二次批改”不是批改数量的增加

“一改”:寻找失语的自我。

学生的“失语”,或者说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从本质意义上讲,写作其实是一种自发的交际行为,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天性需要。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人)的这种天性往往很早就被剥夺。在应试体制下,作文的“功利性”被反复强化。可以说,许多学生都是在天性之外痛苦地耕作着这块贫瘠的作文田地。看一看那贫瘠土地上的苍白文字,对学生而言,那是一次心灵的痛苦煎熬,写作文的经历简直就是一次梦魇,这就是学生为什么不看自己的文章、不看教师的评语、不听教师的讲评的主要原因。

学生自己的文章,他本人都不愿意看,内心存在一种恐惧,他自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好,那么,我们不免要问:①他为什么写这次作文?②为什么不努力去改变文章的现状?

第一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答案。①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学生是在逼迫状态下被动的学习,作文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在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下,学生的作文只是一种应付,甚至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也就没有了把事情做到完美的信心,这种没有兴趣的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没有直接兴趣,也就不会关注作文的过程,忽略了作文的过程,作文也就失去了精雕细琢的美,也就失去了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写作体验,从而导致写作能力得不到提升,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中。②学习的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负责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人们把学习的一切责任都归结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更没有充分认识作文的内在规律:物――意――文的转化过程,从而,学生自己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自己的作文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认识不到作文乃是外在的物质世界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互碰撞的产物,不是任何人能够附加于自身的标签,当然包括教师。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学生只有把学习的责任真正的从教师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能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才能迈出探索的脚步,“二次作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的失语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不知道说什么。②不知道怎么说。

我们作文教学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把丰富的生活当作提高写作能力的直接源泉。多数教师认为,只要学生生活丰富了,写作能力就会自然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的组织几次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生活,笔者认为,这是对写作教学新的误解。如果几次活动,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到某个程度,写出好的作品,那么处在一线的工作者就都成了作家。这是不现实的。“其实,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仅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学生不知道怎么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问题。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比感受真实生活的情感与思想更加有意义,因为写作中表达原生态生活的思想与情感需要通过文字来实现,而现实生活所感受的情感与思想则更多的是一种感性认识。它在多数情况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就是没有转化为文字的自觉。写作过程中最根本的东西还在于让文字能够触动自己以及隐藏在文字中的情感与思想,能与自己所拥有的情感世界与思想空间进行多角度的对话,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开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形成自己思维的敏感与优化以及思想的细化与深化,这样立体的内部言语的生成结构,这是写作内功精髓之所在。

三、“二改”:从收获到信心的确立

第二次批改,学生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质的飞跃,看到两篇截然不同的文章,看到两篇文章的对比,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这样,既看到了不足之处,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二次批改的本质是,使学生明确了“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

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现这些特有的表达。而发现它表达的特有之处也就发现了它独特的情感与思想。以自己的方式发现,这也正是找到了自己学写作的途径。

只有当学生发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时,他才能体会到自己付出的快乐和价值。只有当他的行为得到认可时,他才有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二次作文”的价值恰恰在于能够让学生找到这种信心和勇气。

“二次作文”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运用能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但是,“二次作文”也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不足和操作上的难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