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工具人到复杂人人性假设理论演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工具人到复杂人人性假设理论演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管理学的人性假设,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时期内管理活动赖以成立的特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对管理活动中人的需要和人的本性所做出的一种预设。对人性的客观、全面、正确的认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揭开和厘清人性假设与管理的关系,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创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时间为纲,回顾了西方管理学界关于人性假设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管理理论人性假设西方管理学界

自1957年麦格雷戈首次在管理学研究中提出“人性假设”问题以来,众多的中、西方管理学家对此作了大量的论述。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本文就西方关于人性假设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

“工具人”与经验管理

近代,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分工理论和利己主义的人性观,对后来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查尔斯•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者的作用,否定被管理者的作用。不管是从经济、政治环境还是组织的实际需要看,管理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完全可以不顾被管理者的要求,而只是将其视为达到目标的工具。这就是前泰勒时代所遵循的人性假设:“工具人”。

基于“工具人”假设之上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并推动社会缓慢向前发展。但“工具人”假设的实质在于取消了管理对象的“人”的资格,认为他们并不具备人的本性,只是管理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这种假设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合理性。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以及这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负反馈,要求人们提出新的人性假设以形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管理模式。

“经济人”与古典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初前后,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人”假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管理思想舞台的。泰勒、法约尔、韦伯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都自发地遵守这一假设。在他们看来,人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的活动是有经济动机的;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也并非完全对立,在经济动机这一点上是共同的。“经济人”假设将人的特点概括为:第一,每个人的行动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按照自我保存的方式行事;第二,每个人只服从理性,只想以最小牺牲来满足自己的最大需要;第三,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个人完全是孤立自由的,独立于任何其他人。

人性假设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管理模式的巨大变化,成功实现了管理创新。之后几十年里,这种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对于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会人”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30年代后,主要是从人的需要、欲望、情绪、动机等心理因素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并借助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管理的目的。这一时期,西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特别在经济大萧条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安全感,产生了孤独感和对群体的向往。工人为了自己的经济满足,不得不以全部身心去接受技术和理性的考验。所以,工人的积极性得到短暂的激发以后,又开始以各种方式破坏生产。这些变化导致了对人的看法的改变,引起管理理论的变革。管理实践的负反馈要求人们对原有的人性假设和管理模式进行反思。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学派的出现是这一变革的重要标志。

依据“霍桑试验”,梅奥(EltonMayo)以自己的人性观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了反驳:第一,人都有天生协作的本性,因而对人来说重要的是同他人的协作,而不是进行无组织的相互竞争;第二,所有人都是为保卫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而不是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行动的;第三,人的思维受感情的指导较受逻辑的指导更多。梅奥的“霍桑试验”及其众多追随者的研究最终形成了“社会人”假设,从而引起了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模式由科学管理形态向行为科学形态转变。“社会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更多的是受非理性的欲望、情绪等因素的支配;人是社会人,社会需要、团体归属感往往是人们更重要的行为动机;建立在非理性因素之上的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组织的效率。

据此,以往的管理模式必须改变:新的管理方式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激励的重点应该放在社会、心理方面而不是物质报酬方面。领导能力中要包括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团体动力学、参与决策、新的领导方式以及团体激励等一系列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由此产生。

行为科学理论非常注重对人的感情等社会需求的满足。行为科学理论对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规律等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人本主义管理思潮的源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自我实现的人”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

二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现代管理理论,由于这个阶段的管理理论没有一个主流的、较为统一的理论学派,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故孔茨称之为“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人们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两方面发现,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人”假设不再能够满足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率的要求,对它的有用性和正确性产生怀疑。其次,20世纪50年代末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世界进入宇宙空间时代。此时,面对复杂的信息系统及其决策规则,面对被管理者群体中从事研究和开发的白领队伍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决策模式、管理方法及组织结构都不再适宜,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人性预设来匹配。最后,西方工业化国家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呈现一个新特点,即总产出的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率和劳动力增长率之和,这是传统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学家经过深入探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人的潜力开发作为经济增长源泉之一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开始了对“社会人”假设的诘难:它在追求团体归属感的同时否定了个性和独立性;它过分否定了人的现实的经济需求;它突出重视的是人的社会性中病态的一面。其研究视角也各有偏重,旨趣不尽相同。1954年马斯洛(AbrahamHMaslow)出版《动机与个性》一书,首次把“人的潜力”和“自我实现的人”等范畴引入管理心理学。按照他的说法,“自我实现的人”能够充分开拓并且运用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此后,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Argyris)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麦格雷戈提出了“Y”理论,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提出了“双因素模式”。

“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引起了组织理论、激励理论和领导方式理论的变化,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的明显标志是承认个人尊严,提倡员工在工作中的自决,通过对权力平均化的追求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和谐。基于“自我实现的人”,麦格雷戈设计如下管理模式:分权化和授权——使人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扩大工作范围——提供组织成员多方面施展才华的各种机会;参与及咨询管理——使人们在涉及自身事物的范围内有一定决策权;实绩自我评价——鼓励个人在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方面承担更大责任。

“复杂人”与权变理论

有关“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是对应于科学管理时期。早期行为科学和后期行为科学时期有关人性的假设虽各有其合理的一面,却并非适用于一切人。因为人是很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不同,而且一个人本身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特性也在不断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对于许多现象,过去关于人性的假设已难以解释,管理理论和实践迫切需求对人的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和研究。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流派众多,对人性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但是,在一些基本区别上,差别却不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复杂人”的假设。这一假设是史克恩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有关人性的假设,它包括下面几个最基本点:人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高度可变的;人们通过他们的组织经验是能够熟悉新的动机的;人们在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中的动机可能是不同的;人们能够对各种不同的管理策略做出反应。

根据“复杂人”的假设,产生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理论。由于该理论既不同于X理论,又不同于Y理论,有人把它称为超Y理论。权变理论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已广泛地应用到西方社会管理实践中。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有的采取较固定的组织形式效果好,有的则采取灵活、变化的形式效果好。另外,企业情况不同,领导方式亦应不同。若企业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应采取严格的领导方式,使企业走上有秩序的轨道;若企业任务明确,分工清楚,工作亦有秩序,应更多采取授权的领导方式,以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