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间至爱者的孤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间至爱者的孤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百年来,人们给了鲁迅太多的注释与解读,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鲁迅,鲁迅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源自他对民族、对同胞的深切的爱,本文从内外两方面分析鲁迅的孤独。

关键词:鲁迅;至爱者;孤独

中图分类号:I210.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钱理群先生在《与鲁迅相遇》中提到过,历年给学生们讲鲁迅,期末都只布置一篇作业,题目是“我之鲁迅观”。我在此处,也借用这个题目,来说说我心中的鲁迅。

始终不相信有这样一个人,因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便作出一本家喻户晓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处处显出余裕,从容的风姿;因为内心“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而作出丰富深刻包含了全部生命哲学的散文诗《野草》,充满了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从接触鲁迅到认识鲁迅,再到研究鲁迅,我经历了一波三折的感慨。小学时候,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了解到鲁迅是一个童趣盎然、无忧无邪的少年,中学读鲁迅,那时候的感觉依然清晰,《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些作品,让我知道鲁迅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的革命者,但我觉得他的文风怪异,很难理解。而如今研究鲁迅,我才的发现了这位人间至爱者的孤独和伟大。鲁迅是我们民族孤独的思想者,他的孤独是先觉者与民众的隔膜,是最先锋的战士对战友的超前。这种孤独源自他对民族、对同胞的深切的爱。这种爱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他仍然愿意在孤独中坚持他的爱。他的一生都在与孤独扭打,也与孤独为伴。鲁迅的孤独是一个人间至爱者的孤独。

鲁迅的孤独,是由内而外的。“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鲁迅说他自己不过一个影,而且是一个孤独的影。他目光犀利,思想深刻,透视了现实和历史,憎恶黑暗与丑恶,可惜同道者寡,知音者少,内心十分寂寞。鲁迅也曾向我们袒露心扉,在给自己学生的信中他提到:“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正是一位真的猛士。他近乎残忍的直面自己的孤独,直面孤独所带给自己的苦痛。他把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概括为两个不断交替循环的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他是何等的深刻啊!只有了解了鲁迅在与人论战中常常处于劣势,常常受到伤害,如在《故乡》中他甚至对“豆腐西施”杨二嫂都无可奈何,我们才能了解鲁迅为什么在骂人的时候总是那么狠辣决绝,不留情面,他在垂死的时候依然宣布:“我不宽恕。”可见他是多么希望改变这个世界,可见他在悲哀寂寞之余又有多么愤怒。他一生厌恶庸俗,容不得欺世盗名,更容不得为他人所用。他看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想到的是别人所想不到的。这就注定懂他的人甚少,他便把这孤独写入他的作品中:《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孤独的,他时时刻刻担心被人吃掉,他所有认知都是惟一的、孤立的,没有人认同他,甚至也没有人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都是知识者处于“零余者”状态的悲苦、悲愤的流散,处世的失落,内心的孤寂是小说的核心。可以这么说,不了解鲁迅的孤独心态,也就很难理解鲁迅的作品。而读鲁迅的作品,是需要有充分的阅历的。对中国的世态的世故,也要有强力而健全的精神才好,否则或不知所云,或为其所伤。小时候读《藤野先生》中“示众”那一段时,往往会不忍再看下去,因为似乎还不曾知道人世间竟有如此残忍是事情发生。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告别他天真烂漫的童年后,迎来的是家世的巨大转变,《狂人日记》中社会的黑暗,《故乡》中人心的冷漠,《风波》中人与传统的对立,作为家里的长子,为人兄,为人夫,为人父,鲁迅如行暗夜,如处荒原,形单影只。当鲁迅的思想文化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时,他的战斗生涯便逐渐开始了。这种转变则意味着在跨入“先进的中国人”的行列中,置身于中西文化大冲突的前沿,他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开始迅速地成熟起来,当然,这也是一个不详的转变,鲁迅在本世纪初,采用了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段话:“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吾见放于父母之邦矣!”鲁迅终生将面对“吾行太远”的历史脱节,他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了需要上百年才能走完的精神历程,并且站在一代巨人的肩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因此,这种思想文化观念的现代性质的转变与意识构成的“超前性”,就使得鲁迅与整个中国社会实际滞顿状态之间,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对立状况,从而表现出早年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激昂豪迈的崇高理想,与淹没在黑暗、腐朽、愚昧、落后之中之近代中国社会现实相“脱节”的孤独意识。鲁迅本人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林贤治曾说:“鲁迅远远地走在前面,我们跟他不上。”是的,当我们无法与他并行的时候,看到的只是他的背影,他形单影只,却总不肯停下来。鲁迅从中国实际出发,又立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全局,提出了他的“立人”为中心的思想纲领,本以为可以拯救中华民族的全体国民,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却遇见了缄默的坚壁,几年前的封建统治养育出了一批“沉默的国民”,鲁迅的思想不可避免的与同时代大多数人发生了脱节,鲁迅确确实实尝到了“吾行太远”的苦果。

外在的孤独和内在的孤独加在一起,鲁迅能不感到他所承受的重量吗?

然而有几人能真正读懂鲁迅呢?钱理群先生说过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候就走进鲁迅了……有时候,你以为你了解他,有时候,你又发现你完全没有理解他。我们往往专注于鲁迅的战斗精神,注目于愤怒的鲁迅,却忽略了鲁迅悲悯和孤独的一面。家境的破败,世间的冷眼,富人的歧视……已把他少年时候仅有的天真烂漫驱走了。这也就注定鲁迅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仅表现在懂他的人少之又少,而且还表现在他死后,无论什么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大谈他的某一方面。鲁迅是孤独的,无论我们今天抬高他,还是贬低他,这位人间至爱者,这位先驱者,在自己的思想高度与国民思想平均数之间有着巨大脱节的情况下,孤独的奔走。就连鲁迅自己也说:“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学者李泽厚说:“中国只有两部书可以百读不厌,一是《红楼梦》,一是《鲁迅全集》。”因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崇高的地位,鲁迅成了鲁迅研究,进而成为学术界的一门显学。当你轻轻合上这本《鲁迅全集》,你会觉得,著名的中国鲁迅研究是有理由著名的。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9.

[2] 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5.

[3]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5.

[4] 《鲁迅年谱》编写组.鲁迅年谱[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108.

[5]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8.

[6] 林贤治.人间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45.

[7] 艾德林、宋绍香.鲁迅――《阿Q正传》俄译本序言[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2).

[8]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