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辽宁省凤城市青城子镇何家岭银矿矿床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何家岭银矿床赋存于辽东裂谷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与盖县组变粒岩互层过渡带中,岩石主要为变粒岩、大理岩和硅质岩。矿床分布严格受推覆构造及其剪切作用形成的北西向剪切构造与层间剥离构造控制。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以深成火山喷流体为主,岩浆热液流体叠加混合形成成矿热液。因此何家岭银矿成矿过程中地层岩性是成矿的基础,韧性剪切构造作用是条件,岩浆热液(硅化)是成矿关键。据此可以认为何家岭银矿具有火山喷流-韧性剪切-岩浆热液叠加的成矿模式。
[关键词]何家岭银矿 矿床成因 控矿因素 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93-01
1、区域地质背景
1.1地层
何家岭银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断块北缘,辽吉裂谷中段,大石桥―草河口断坳与营口宽甸断隆的衔接地带。青城子铅矿的北部、白云金矿的西部。区域出露地层为辽河群浪子山组、里尔峪组、高家峪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属于一套火山喷发的优地槽相陆间裂谷沉积建造。
1.2 构造
区域内主要分布以东西向为主体的线性褶皱构造,隶属于草河口复向斜的低序次构造,比较复杂。据遥感解译,深部构造影像为线、环交迭,反映了基底构造的复杂性,浅部构造以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次之,基本轮廓为向北突出的弧形。
1.3 矿产
区域矿产具有明显的层控性,自下而上有硼铁―铅锌―金银之变。南部为辽河群大石桥组下部层位,以铅锌矿为主,如青城子铅锌矿床。东部和中部主要出露地层为辽河群上部层位和盖县组地层,主要分布有金银矿床,如高家堡子银矿床,小佟家堡子金矿床及白云金矿床等。从矿床的分布特征看,区域上成矿元素具有一定的分带性。
2、矿区地质背景
2.1 地层
大石桥组:主要岩性为透闪变粒岩、透闪片岩、硅质条带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在工作区内该层位出露厚度为170-300米。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中部,1、1-1号银矿脉存在该层位中。
盖县组:上段以矽线石云母片岩为主,夹有黑云母片岩,浅粒岩及薄层大理岩,层厚大于600米。金矿体多赋存于此层中。下段由黑云母变粒岩、浅粒岩、透闪变粒岩夹薄层大理岩及矽线石云母片岩组成,层厚120米。
2.2 岩浆岩
矿区内发育有基性和酸性脉岩,分述如下:
(1)辉长岩:形成较早,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50°,为成矿前产物。
(2)煌斑岩:充填于北东向断裂中,倾向310°,倾角60°,充填于北东向的断裂中,多为成矿后形成。
(3)石英斑岩: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35°-45°,分布在工作区的中部,与含金硅钾蚀变岩的关系较为密切。
2.3 构造
区内地层经历了较长的地质时期,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构造变形较为复杂,早期构造以近东西向褶皱构造为主,后期为北西向与北东向的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由北向南分为阳沟里向斜:轴向为280°,倾向北,倾角80°;阳沟背斜:轴向近东西,轴面直立。并发育有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两组断裂交切,构成了全区的格子状构造体系。
通过土壤化学测量工作,发现金、银、铅、锌、砷元素异常基本上沿两组断裂构造分布,矿化浓集中心沿北西向断裂分布。说明两组断裂为导矿构造,另外近东西向和北东向的次级层间断裂为含矿构造,基本上控制了区内金银矿体的展布。
2.4 变质作用
该区为辽河群变质岩系,属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岩石为黑云母片岩、矽线石云母片岩、透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大理岩等,多为中高级变质岩石,蚀变种类有绢云母化、硅化、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与银矿体有关的蚀变和矿化为:硅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铜矿化等。
3、矿床控矿因素及其成矿规律
3.1 控矿构造
早中元古宙辽东裂谷段发展中期,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伴有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海底火山活动减弱,在海湾盆地中与成岩物质及古陆风化物质一起形成了初始矿源层和部分贫矿层,为后期成矿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辽河群沉积以后,裂谷处于消亡阶段,由沉降坳陷转为挤压收缩,矿源层,贫矿层和沉积物一起发生变形褶皱、断裂。区域变质作用促使成矿物质进行重新分配,组合,并使部分矿质活化、迁移,在原层位或附近有利构造部位富集形成贫矿体,局部形成矿体。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提供了金属矿物质活化、迁移所需的热量。由于物理化学环境的影响,矿液本身的性质不断变化,在适当的容矿空间,一部分形成受构造控制的不整合矿体;一部分含矿热液叠加在原层状贫矿之上,使矿体进一步富化;一部分对矿源层进行叠加改造,促使成矿金属元素活化、迁移、聚集成矿。
3.2 层位控制
何家岭银矿床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多赋存在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与盖县组变粒岩互层过渡带中。含矿岩石为硅质岩、黑云母变粒岩、硅化大理岩。矿源层亦是赋矿层,而且赋矿层位较稳定,在该层形成背斜轴与穹窿圈闭空间处矿体富集。
该矿带的桃源、白云等金矿床也受控于上述层位。含矿岩石几乎都为大理岩或变粒岩。这两种岩性易碎,易形成断裂,因此成为矿液沉淀场所。当应力作用在该类型岩石中很容易破碎和形成断裂,从而为成矿溶液打开了渗透性通道,为赋矿提供了有利场所,这就构成了赋矿层位。由此可以推断构成赋矿层位主导因素是构造,岩石的物理化学条件是形成赋矿层的基本因素。
3.3 岩浆活动与成矿
区内岩浆控矿因素主要表现在印支―燕山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带来了大量热能源,促使矿源层的金银矿物质活化、迁移,形成成矿热液,并使其沿着含矿层中的有利构造空间沉淀就位,进而形成矿床。
3.4 成矿物质来源
何家岭银矿床的成矿作用与剪切作用有关。剪切带是一种长期活动的动力变质带,它容易形成一种渗透性通道。剪切带往往是一种呈倒漏斗状的条带,上窄下宽。因此它很有利于地壳或深部大范围内分散金银元素向上迁移,形成矿液大气降水混合带。大气降水受热升温形成热卤水,在剪切裂隙中产生环流淋滤萃取矿源层中成矿元素,直到与深部来源的矿液相混合,组成了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成矿溶液。
结 论
通过本次论文的研究与调查,对何家岭银矿床的了解与其成矿规律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何家岭矿床分布严格受推覆构造及剪切作用形成的北东向剪切构造与层间剥离构造控制。
(2)何家岭银矿床在成矿过程中地层岩性是成矿的基础,韧性剪切构造是条件,岩浆热液(硅化)是成矿关键。
(3)由此可以认为何家岭银矿矿床具有火山喷流-韧性剪切-岩浆热液叠加的成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