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司苏实:纵情山林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司苏实:纵情山林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图/本刊记者陈泽锋

司苏实

1951年生,北京人。摄影评论家、理论家、摄影组织家,原《人民摄影报》总编。

1968年至1970年在山西临汾北王大队插队。

1970年调任山西临汾地区文工团任小号、京二胡演奏员,后在山西省京剧团、山西省广播电视爱乐乐团办公室、人民摄影报社等单位任职。

1986年在忻州陀罗山包山植树,2000年,在陀罗山脚下的黄龙王沟村买下小院一座,正式成为荣誉村民。

司苏实:纵情林间

在忻州陀罗山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条白色的大狗灵活地在山林间穿梭,后面稳健而行的是一位中年登山者,时停时走,胜似闲庭信步。这一场景有时出现在微凉的清晨,有时在飞霁的雨后,甚至在朗月的夜晚,或者落雪的寒冬……

登山者名叫司苏实,来自太原,从2000年起,在陀罗山脚下的黄龙王沟村买下一座小院,正式开始了这里的乡村生活。

在黄龙王沟村的村民眼中,他是村里的贵人,村里的电是他出面解决的,陀罗山旅游开发规划是他张罗出台的,省级领导曾以朋友的身份去他的小院小住,乡政府的很多活动都会拉他参加,村民甚至动员他竞选村长……

在司苏实老朋友眼中,惟有他才能将这种闲云野鹤般的乡村生活,过得如此文武兼修、有滋有味:白天爬山,就考察出一个风光独特的陀罗山旅游资源;晚上写美学理论、山川观感和自家爱犬,就写出个“精英博客”中前十名的热门博客……

而司苏实自己说,我的山村情结是与生俱来的,脚踩在石头上的感觉让我最踏实。

插队,乡村生活的开始

1968年,还是中学生的司苏实,和其他一些北京部队子弟率先得知中央关于知青插队的政策,就集体给写了一封请愿信,在几番波折之后终于如愿来到山西插队。当时,为了照顾他们这队由总理办安排下来的子弟,政府专门给他们安排了一个较富裕的村子,对他们也格外照顾。所以现在回忆起来,当年的插队生活更多的是有趣的插曲,吃苦也是少年意气的较量。那时干活非常认真,几年前,司苏实返插队的村子,看到当年砌的窑洞现在还保留着,墙面平展,砖缝整齐,自己都不由地感叹“施工质量真好”!他们都是宣传队的成员,吹拉弹唱的水平更是名声在外,常常被其他村子和部队请去演出。刚刚插队满两年,他们就被临汾地区文工团等文艺团体要走了。

司苏实觉得,知青生活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让他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经历了最底层生活的考验,在以后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他都能以坦然的胸怀面对,笑傲风雨江湖。如今,他也是用这个方法培养女儿的,在山沟里上小学,在太原上初中,中学送到北京念,大学选择南京读,现在又去艺术气息最浓厚的法国学习艺术专业,从四五岁起家人就带着她各地跑,看山川美景,访古村遗迹……在女儿的人生规划中,司苏实特别注重多元与跨度。在自己的人生中是巧合是命运,是被动的适应,在女儿的人生中就是积极的提倡和引导,是主动的选择。“我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经历,最顶端,最底层,我都生活过,而知青生活就是我人生经历的起点。”

落户,荣誉村民的乡间生活

隐居山林,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愿望,好象这样就真的能放下包袱,超脱于红尘之外,但真正能住得长久、住得畅快的有几个人?很多朋友来司苏实这里小住,刚进门的时候总是感叹“多好的地方啊,真想多住几天”,但住过三四天,又都想回城里了。而司苏实夫妇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老友题诗云:“野蘑蔬菜皆绿色,寄情山水一身轻。”太原那套装修考究的高层公寓,反倒成了他俩的“度假别墅”。

只有放下,才能从容;只有融入,才能慈悲。

“我不喜欢竞争,我只愿意在需要我的环境中生活,为需要我的人做事。”他在黄龙王沟已经不是单纯的修身养性,而是真正地融为一体。

观景看山,食果尝鲜,只是表层的乡村生活;没有根基的放松,没有理由的闲适,这样的日子只是文化人心中的幻境。而真正乡村生活,就是与村民在一起的生活,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为他们所不能为,帮他们所需要帮。在司苏实的博客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文章,记述了很多黄龙王沟村和合索乡的事件,不法之徒在山上私挖乱采,他愤怒;乡长带队炸路阻止开采,他前往助阵;乡里开党代会,他也被别上红飘带请去议政;农忙旱期喜降大雨,他雀跃……村民、村支书时常在他家出出进进,絮絮叨叨地和他说着些家常话,或者商量村里怎么拉电,村里怎么上水,合索乡栗乡长在他的博客里留下自己QQ号,希望和他时常交流,共同研究发展大计。他用多年的人生阅历和人脉关系,为这个小山村解决了不少的大事。

在村民看来,除了一口改不了的京腔,司苏实已经是地道的黄龙王沟人了。

登山,胸怀天下的人生豪情

司苏实最为关注的是黄龙王沟村旁的陀罗山。在村民眼里陀罗山就是一座难植树少田地的石头山,在游客眼里,陀罗山是一座不太出名的景点,但在司苏实眼中,陀罗山是一座神秘莫测、多彩多姿的大山,吸引着他一遍遍攀登。

司苏实给朋友发出最多的邀请就是:你来吧,我陪你爬山。

这座山,他不知爬了多少次,而且每次都不走重复的路,另辟蹊径,踏遍了山里的沟沟梁梁。

他这样写文记述:

自幼喜欢登山。

常随宣传队、拉煤队、剧团出游;后来当记者,遍游天下;再后来自己有了山;自己有了时间,可以随意跑,登山的机会始终不少。

我爬山有个毛病,只要看见,便要上去,而且要在最高点站一下,哪怕是块石头,或一堆垃圾。幸亏不住川藏,弄不好,我今天便是个登梅礼雪山、珠峰的宿将了……年轻时只是想爬,又喜欢看山石草木自然天成,无人打扰的状态,有机会从不放过。现在爬山,则首要为着健身,吃得太多,走得太少,必反其道而行之,方可延年益寿。村里有山,自然有机会便爬。怕懒得动,有个种树、遛狗的由头,不爬也得爬了……

黄龙王沟村,沟后面的陀罗山,以及山下孕育过丰厚中华文明的忻定盆地中,那些越看越有味儿,越看越离不开的历史变迁和轶闻趣事。着眼于中华文明正在继续并且飞速发展的前提,多写些这类紧贴在身边儿的东西,或许可以把人们早已远飞到地球另一边儿的心拉回来,做些更有具体意义的事……

对山林的热爱,让他发现了陀罗山的独特魅力,他一次又一次地在山上考察,走过的路连终年在山上放羊的羊倌都没走过。陀罗山的魅力在他的脚下一点一点被挖掘出来,名为〈陀罗山小考〉的系列文章在他的博客上一篇又一篇地登出,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兴趣。在他的推荐下,连宋北杉副省长都亲自带队来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安排出台了相关的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陀罗山如同一块璞石,在司苏实的打磨下,露出了气度不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