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异现象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对通过对南京老城区中的鼓楼区进行研究分析,对存在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以及相应的商业空分布进行,解读该地块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探求阶层分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相互影响,并为旧城改造、城镇更新运动中城市空间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空间分异;居住空间分异;老城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空间分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1、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指城市社会要素在空间上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现象[[[] [冯健.正视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异趋势,北京规划建设,2005,(2):176-179.]]。实际上, 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一个基础工作, 就像国家和大洲地域分化一样, 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具有基本效用的描述性假设, 并依据特征鲜明和表现相对均质的要求对城市内部区域进行定义[[[] Knox P,Pinch S.Urban Social Geography:A n Introduction.4th edn.Englew ood Cliffs,N J:Prentice H all,2000.]]。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者特别强调对差异和不平等以及基于它们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 认为它们能够展示充满了隔离、交叠和极化作用纷繁复杂的万花筒般的城市景观, 因而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议题。

1.2、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的基本空间类型,是一种由邻里单位有机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连续系统,兼具物质空间和社会系统的特征[[[]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1.]]。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空间含义的变化也成为必然趋势,而其分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它的分异是居民阶层化的重要表现,亦是各阶层居民社会地位的体现,其形成过程极为复杂。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历来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是城市空间由一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个体不断演变的社会空间过程。城市居住分异同时具有空间与社会双重属性,空间上表现为住宅类型、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差异,社会上则表现为占据不同居住空间内的社会群体在经济地位、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分化。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虞蔚. 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 城市规划, 1986, (6).

]],并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

笔者通过对南京市鼓楼区东北部的调查研究,试图从老城区的分析中得出由表及里的老城区空间分异现象,从而对老城更新的策略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2、研究基地概况

南京市是一座有近2 000 余年历史的六朝古都,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片区范围(图一)以居住性质为主,在街坊内部零星散布着一些商业。建国后至时期,片区内沿玄武湖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而内侧仍以居住为主。1978年后建设步伐加快,成果显著:住宅与非住宅建设全面展开;道路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且构成了基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新格局;地块的面积与发展规模也在稳步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与齐全。至本世纪初,随着新地铁线的建设与玄武湖隧道的建设,片区人口不断集聚,居住、商业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且片区南部形成湖南路商业中心,东北部形成中央门商业中心,地块的区位作用日益强化(表一)。

明清时期 民国时期 时期 80年代 90年代 本世纪初

居住性质为主,零星散布着一些商业 居住性质为主,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 建设全面展开,产业结构日趋完善 高校建设,带动片区发展 居住扩大,路网密度加大,产业形成特色 形成湖南路、中央门商业中心

表一: 鼓楼区空间形态演化,来源:作者自制,图片来源,南京老地图

3、研究方法提出

笔者通过在时间、空间、社会三个维度来对研究地块做系统化的梳理,从而得出南京老城区发展的普适性规律,发现老城区在发展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功能缺失、空间破碎、社会分异,基于现状与出现的问题,从而对老城更新的策略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从而应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老城区发展中出现的严重的社会空间分异问题,与城市功能性失调的问题(图二)。

4、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4.1用地及空间结构分析

原状用地结构以居住与商业为主,而且分布了大量的学校用地,用地结构混合度高,但是因为是南京老城区重要的区域,用地结构失衡,分布不均与碎片化现象也很严重。(图三、图四)

4.1.1建筑年代分析

本地块内建筑年代混杂度较高,从1970s至今的建筑混合分布;总体趋势为西南和北部地块的建筑较新,中部地块的建筑年代较早,这些年代较早的建筑以居住为主,新建建筑多为商业服务及行政办公建筑与新建小区(图六)。

纵观研究场地内建筑高度分布,大部分高度在20米以内,这与地块毗邻古城墙和玄武湖,位于南京老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以新模范马路为界,东南西北四个象限基本分布一处高层,形成了整个地块空间形态的统领,同时最高的一幢建筑位于玄武湖旁,形成了很好的地块标志性,加强了地块的整体物质空间结构形态。

4.1.2商业网点分析

根据商业类型、规模、等级、服务范围等因素,将本研究地块的商业划分为高、中、低端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商业分布较为集中:高端商业总量较多,集中分布;中端商业沿街呈带状分布;低端商业数量较多,沿住区集中分布;时尚摄影集中分布于中央北路,文化气息浓厚。特色餐饮则集中于狮子桥和湖北路。商业的连续度、聚集形式、商业等级以及与周边居住环境的联系,将在后续的量化分析中进一步明确(图五)。

4.1.3空间分异现象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发现城市社会空间格局出现一定的分异:居住空间呈现阶级分化现象、商业空间出现一定的边缘化等等:

不同住区间的居住差异不仅表现在职业类型、人口密度上,也存在由经济地位或收入差异所导致的居住空间阶级分化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力量不断增强,贫富差距越发悬殊,两极分化越见明显,居住空间的分异现象愈加明显。

商业空间的边缘化则表现为沿城市主干道及次干道商业空间集聚的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改变,导致出行方式和距离的变化,使得商业等级结构改变。轨道交通使得多目的休闲和娱乐购物行为沿交通路线展开, 呈现边缘化的发展。

5空间形态解析

研究地块内商业空间沿城市主干道及次干道集聚,呈现一定边缘化特征的原因体现在历史区位、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方面。

1地段特殊区位:历史上,湖南路的位置处在军营区中,民国时期是临时政府所在地,首都计划中也将此地块划为市行政区,历史演变过程中,其区位性质总与军事政治有密切关联。故研究片区新模范马路以南、湖南路以北的片区基本无大型商业点。如今,湖南路商业街是老城北部地区中心,与新街口商贸中心之间由中山路及中山北路相连接,和夫子庙一起作为南京次级商业中心分担及补充新街口商贸中心对整个老城的商业服务和辐射功能。

2人口迁移导致宏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 以时间距离为参照的“区位”观念形成, 促使活动人群沿轨道一号线站点周边呈辐射状集聚。另一方面, 轨道交通也进一步促进城市内部高强度与高密度的商业中心沿轨道交通集聚,而居住人口向城市边缘或近郊区疏散。

3出行距离的变化导致商业等级结构改变:商业空间等级结构正在由原来的社区级到区级再到市级的商业单中心引力模式转向社区级与市级商业中心、社区级与区级商业中心直接联系发展的多引力结构模式, 人群消费更具有综合高档消费商业空间如中山路、湖南路,以及日常消费商业空间如狮子桥、湖北路等的两端指向性。

4消费行为的改变促使新商业空间的形成:轨道交通节约乘客70% 的时间, 但增加了逛、看和休闲的时间, 使得消费者出行时间加长。多目的休闲和娱乐购物行为使商业空间除了承担购物、生活与游憩等多种功能外, 还成为城市居民精神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此外, 轨道交通还给商业空间带来大规模不同地域、年龄的人群混合。

结论

空间分异作为现代城市更新发展中的一种现象,是政治经济转型下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其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本次研究中,社会空间分化的现象还呈现一定的边缘性,尤其体现在商业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沿城市干道及住区边缘集聚分布的特征。边缘化的空间分异现象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也给社会公平与发展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改变,导致出行方式和距离的变化,使得商业等级结构与空间形态发生改变。轨道交通的发展更使得多目的休闲和娱乐购物行为沿交通路线展开, 加剧了空间分异的边缘化。但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始终是空间发展的内在诱因,因而一方面要利用市场的作用引导社会空间合理发展,;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避免使城市空间分异加剧。

参考文献:

[] [冯健.正视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异趋势,北京规划建设,2005,(2):176-179.

[] Knox P,Pinch S.Urban Social Geography:A n Introduction.4th edn.Englew ood Cliffs,N J:Prentice H all,2000.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1.

[]虞蔚. 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 城市规划, 198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