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益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益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二维审视

思想政治教育走过了从开始的单纯思想教育、理想教育,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益即物质利益原则,再到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并重,最后到人类不断发展出一种精神利益诉求的转向。对于人类行为的结论一般做出两种解释:一是获得自己的物质报酬;二是享受精神的愉悦。基于此的利益诉求行为,我们把它分为三种:

(1)基于物质利益诉求的行为;

(2)基于精神利益诉求的行为;

(3)基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交织的行为。人的举止行为总是不能完全脱离利益,这不仅基于人是现实关系的存在者,更基于人是以利益为自己的存在对象。所谓有利益诉求的行为,是基于行为主体在行为过程中有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价值诉求。社会关系总是对社会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强大的利益面前,人们常常对利益“俯首称臣”。因而,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虽然在对利益的理解上,人们常常隐含着人性上的消极意义,这一方面与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重义贱利”有关;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就需要我们客观公正地对待利益,既不否定利益的应有作用,但也不能走向唯利益决定论。因为在现实中,人们有时是在利益的作用下走向有道德的行为,而有时却是因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败坏了道德行为。

1.1基于(实现)物质利益诉求行为

对于现实的人而言,现实的人是存在于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是对自身需要与目的的一种存在者。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化来说,首先,道德原则规范的存在就是调节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的方式,人能够得以生存首先就是必要的物质利益的满足。在基本生存物质利益的获取与满足时,人们自发地产生一种相互之间源自公共理性的认识,久而久之这种公共理性认识被渐渐视为一种原则规范。这样,人们在获取相应的物质利益时,就自然去遵守相应的道德原则规范,目的是维护人与人物质利益的合理调节,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相处。反过来,人的行为和道德,首先是在于合理追求物质利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一种对物质利益追求的道德。再者,对于一个合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往往也可以以物质利益的形式去回馈行为者。这样,通过物质利益的给予对人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肯定,使行为者得到物质利益的实际,这又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以促使更多的人朝这个方向努力,与之相靠近。如社会对“好人好事”的直接物质奖励,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孝心奖励基金”等。当然,由于做了好事而收取了一定的物质利益,从一定程度上说也会降低社会对其道德行为的肯定。给予物质利益的这些做法是否合适,至今依然存在较大争议,认为其能够净化社会道德风气的效果也需要更多的实践来证明。总之,一方面,实现物质利益需要行为者的合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合道德行为使行为者实现其相应的物质利益。

1.2基于(实现)精神利益诉求的行为

人首先是有需要的,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相应的精神需要。从道德自身发展过程来看,起初,物质利益是道德作用的对象,道德是为人们合理分配物质利益而产生的。但随着人们精神利益的要求日益凸显,道德自然承担起合理维护人们精神利益的任务,显然精神利益相对于物质利益来说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隐性利益。道德功能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单纯调节人们之间物质利益,而且同时兼具另一功能,即用一种意识(道德)去调节另一种意识(人的精神利益)。尽管这更为复杂,但精神利益终归是一种利益,有利益争端自然就需要相应的调节。道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人的精神。精神利益的获取本身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是合道德的,传统认知上总是强调道德的精神方面,只要是关乎精神的就是崇高的,一涉及到物质那么道德自然下降为一种功利,与道德相背离。道德调节人们之间的精神利益往往是和物质利益纠葛在一起的,基于这些,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

(1)人的精神利益可以用道德方式来调节,如同人的物质利益一样;

(2)人的精神利益的获得也是一种实现道德方式。

1.3基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交织的行为

道德是人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为物质利益和为精神利益是人类在掌握世界方式时关注的不同基点,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在合理获得相应“利益”时社会对其做出的相应回馈,有人重视物质利益的获得,而有人则注重精神方面的受用。在利己不损人的前提下,为物质利益的和为精神利益的都是合道德的,并不是说为物质利益的就不道德,而为精神利益的就一定是道德的,这两种利益只是道德的层次性上的不同。以个体存在的人自身来看,人本身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离开物质的精神,人就成为一种纯粹的意识,成为一种超于人类的天使化身;离开精神的物质,人就只是一副躯体,降为低于人类的动物层次。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由重物质利益需要,到物质利益需要和精神利益需要并重,再到重精神利益需要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基于物质利益的行为和基于精神利益的行为也只是人类这种行为发展的精神逻辑阶段而已。人的生活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多层次的。它既包括了精神的层面,也包括了物质的层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去人们比较强调道德的精神方面,并进而将之抽象为脱离了现实生活基础的道德概念和道德教条。相应地,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也更加强调高尚的道德精神以及浓郁的道德氛围,而忽略了对道德行为予以物质支持方面的探索。在合道德的前提下为物质利益和为精神利益,可以相互结合,并行不悖,抑或是交互重叠。

2唤醒大学生群体精神利益觉醒

当今大学生已经摆脱了以往传统的以父母、长辈及老师为行动指南的唯一方式,形成新的价值观,在利益观上产生了“觉醒”,但某些人却走入另一极端———唯物质利益论。他们信奉马克思曾经批判的资本家本性———“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法律!”持唯物质利益论的同学,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都表现得“非常的现实”,比如,会把朋友、同学关系,直接视为暂时利益上的交织或是利益上的共同体。不认可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导致有的同学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现实,真的是“必须冷酷而又残酷地去思考这个冷酷又残酷的世界”。再看看我们教育者本身,也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某些教育者谈到最多的就是钱能解决问题,育人视为一种“做生意”、“交易”。某高校教育者、导师就曾经公开化宣称,如果你是我的学生,在你毕业后没有成为富翁,那么你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也不要来见我。这虽然能激励一部分学生发奋向上,但未免有点过头。其实当下时代已经让人感觉到了一种精神利益追求回归的紧迫感。这种回归,一方面是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是需要每个人在实际中去努力转换思维模式,尤其是作为教育者,承担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而不仅仅局限于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切实唤醒大学生存在群体精神利益的觉醒。我们曾做过资助工作的专门调研,对两个班级从大一到大四的资助工作作跟踪调查。甲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特别注重物质利益的引导;而乙班班主任则更侧重于精神利益上的引导。结果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局面:甲班级每年面对奖助学金评审都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同学之间每次都是争执不休,互不相让,从大一到大四始终如此;而乙班级则不同,按照评定规则该谁得就谁得,从未发生争吵,相互谦让的情况比比皆是。固然,这其中也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不同的利益引导方式无疑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益往往贯穿始终。行为主体总是带有利益诉求的,即主体在行为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好处,也就是利益。主体的行为是基于某种有着利益祈向而成的行为方式,而人的活动涉及两大基本领域———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从而构成了为物质利益和为精神利益行为的二重维度。而为物质利益和为精神利益又是主体存在与实现存在的两个维度,因而为物质利益和为精神利益又是相互渗透、转化的。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现过程。

作者:徐金平 李新富 尹晨祖 单位:河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