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寿世金书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寿世金书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引

余十八岁入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服役。式国老夫子以精擅岐黄名噪北疆。彼此身份悬绝若云泥,余仰之弥高而已。越一年,戴家心意拳授业恩师黄猛辞世。引荐乏人,生平以来得式国老夫子授业为憾!后蒙其女公子高家艾女士相赠高老所著《岳武穆九要论》,余始得窥夫子武学三味,惊其深藏若虚,余于夫子更加倾心服膺,且与年俱甚。

吾友佟君英鹤,父子两代均为藏书大家,与高夫子家世有往来之谊,夫子旧作,鹤兄珍存无数。此《针灸穴位名解》即其家藏秘书也。鹤兄与吾交莫逆,知不佞好夫子书,1996年引余在高老寓所拜谒夫子后又慷慨相赠此书及其他大作,余得夫子手泽,载欣栽奔。数年如一。姑就得书缘起为之弁数语于简端云尔。

己丑年上元节水火居士拜手

胃足阳明之脉

气户

穴在肺之上部,平于云门。云门与气户意义相同。故亦治咳逆、上气、胸背痛、不得息、胸肋支满、喘息、食不知味等症。又以本穴内通乳腺,故能治乳痈初起。以其治症多属气分,补泻兼宜,犹开之则行,阖之则藏,故名“气户”。

库房

本穴治症,多关肺脏,犹肺之储藏室也。其所治症,为胸肋满、咳逆上气、气不归根,及吐脓血浊沫诸病,均属气分上越之症。乃气逆,非气虚也。所治均属实症,有如宿积者,故曰“库房”。

屋翳

本穴上有库房之房,下有膺窗之窗,犹屋檐之遮翳,故名“屋翳”。其所以名“翳”者,亦含有华盖之意也。本穴内应于肺,故治症同于库房。

膺窗

穴在乳盘上缘,性善疏利,能泄胸中郁气。凡胸中积闷之症,本穴统能治之。喻犹在檐下,开窗通气,故名“膺窗”。以上诸穴,日屋、日房、日库,喻其容纳储藏也。日窗、日户,喻其通利开阖也。

乳中

穴在正中也。治癫痫,俱用灸;治目瘤,则放血。朱丹溪日:,阳明经气所经,厥阴肝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瘤也。由此推之,治目病可并取光明;调月经可并取日月。

乳根

穴在下缘,故名“乳根”。治症颇多,均用灸法。如胸痛、满闷、膈气、噎食、乳痛、乳痈,诸有关局部者。

不容

本穴治呕吐不食及两肋胀满,有不可容物之势,故若“不容”。按“不”字,有时音义同“痞”,具有痞满之意。治血气实症较多,故用泻法亦多。

承满

本穴治上气喘满之实症,承前穴不容之意也。两穴均属意于满,故名“承满”。《千金方》:治心下坚满,以治症功效而命名也。

梁门

横木为梁,又迎前山岭为山梁,均含有横直之意。《难经・五十七难》日:“心之积日伏梁,起于脐下,大如臂,上至心下。”本穴治之有效。

又考其他方书,凡心阳失律,谷气寒凝,横胀塞满,类似潜伏之横梁者,可以取此,益阳气以灼阴邪,消寒滞而开痞郁。故称之“梁门”。即破横亘之梁,而开通敞之门,亦以疗效而得名也。

关门

本穴与建里平,又与足少阴之石关挨邻。上有梁门,下有太乙门及滑肉门,均与胃肠接近。玩味胃肠近旁各穴,多称门,称关。因其功用为交通开阖,有关出纳也。《内经》:“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刺本穴可以调胃,故以治痞满诸症。又屋象天阙之间为关梁。关梁者,在人身即关门、梁门之意也。因名关门。

按阙之名,在人身虽无穴位可指,以意揆之,即任脉之神阙、巨阙处也。关门两穴,左右各一,夹任脉,又巨阙在上,神阙在下,二阙之间即天阙之意也。

太乙门

本穴简称“太乙”。古“太”与“大”通,“乙”与“一”同,又“乙”曲也。《河图》以中宫为太乙。养生家脐下为太一君。二意相同,隐喻太乙为腹中央也。中医以脾为中土,其取意亦与太乙,太一相同。本穴平于下脘,穴底挨近脾脏并胰而言,内应小肠,小肠多曲,以及横结肠两曲端,亦太乙曲屈之象也。又“乙”字于字义为肠,穴名日“乙”,即喻肠道多曲也。汇此绪义,故名之为“太乙门”。

《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本着大与太通,乙意为肠之意研之,“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又观玩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府症,弃衣登高谵语等症,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多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古人命名深意,与疗效有关。本穴又可与足太阳之大肠俞、小肠俞及督脉之阳关相互参用。

滑肉门

《周礼滑・疡医》:“滑以养窍。”注:“滑物通利往来似窍。”本穴内应腹膜油脂,外应松皮软肉,与任脉水分相平,在束带滑软之处,因名“滑肉门”。治癫狂、呕吐、重舌、舌强等症,可并取太乙门。

余意凡病之应疗以滑者,可取此穴。如肠套叠、肠梗阻亦可取用。塞者通之,颇合“滑”字之义。

天枢

天,为气化运行自然之序,如天生、天杀、天年、天然诸义;“枢”,为致动之机。

本穴内应横结肠屈曲回折之端,其功能长于助使膈下脏器运行加速,即辅助肠中水谷气化吸收水分,排出干矢,增益蠕动之力,因名“天枢”。又以大小肠连结管道甚长,故别名“长溪”、“长谷”,又名“谷门”。

我国古代星家以北斗第一星为天枢,主持天际各星运行之律。养生家取法此意,作脐轮周转、以人意法天道,喻本穴犹天之中枢,而名之日“天枢”。

《鬼谷子》:“人君有天枢,生长成藏。”陶弘景注云:“生长成藏,天道之行也。”即以人事合天道也。天道即大体自然变化之进展现象。虽日人文进化,其主导皆本于自然,医家、道家自不例外。

本穴在治疗上,促使胸腹之气上下构通,以促新陈代谢,即顺应物性之自然也。揆“天枢”二字,即天道自然行运之代名词也。

按摩,以拇食两指揉按左右两天枢,只在穴位上旋转,可通矢气,利大便,此其验也。按通矢气行大便,亦即人体自然行运规律。

外陵

本穴与足太阴之腹结挨近。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本穴在天枢下一寸。大横、天枢俱与脐平。本穴与腹结横距约寸半至二寸许,诸书记载不一,相差无几。又“结”字有凝滞积聚之意,即内有所结,外现陵起也。又如人在努力时,则脐腹之气,显然内结,而外表则出现硬棱,棱下是穴,因名“外陵”。

本穴治绕脐腹痛。凡腹气之绕脐者,多属寒热气结。凡内有所结,则外现隆起。腹结与外陵两穴,有内外相关之象。

大巨

本穴内应小肠及膀胱部位。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古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二字,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有关小肠、膀胱事,故名为“大巨”,即太阳、巨阳之意。

水道

《素问》:“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内经》又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汪昂注:“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中焦不治,水停中脘,下焦不治,水溢膀胱。”按汪氏此说,则水突、水分、水道三水穴,可以互参。余又补充言之,周身之膜,三焦之属也。故治水液之病、须兼顾三焦,不可专责脾肾。即《内经》:“少阳属肾”,“水道出焉”之意也。又《灵枢》所云:“中渎之府”者,乃统言水之大意也。由此观之,中医之于《内经》,切须全部领会,若仅断章摘句,无济于用。

归来

养生吐纳者,当吸气时腹气上升,与中气交会于气海处。呼气时,腹气下降,名日气息归根。本穴为腹气下降时之根,故名“归来”。言返本也,即归根也,言其向下行动也。

本穴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等症。皆属气分之病。刺本穴可使复原,亦即“归来”之意也。

气冲

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内部上冲,与归来成橐作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为“气冲”。《铜人》禁灸,恐伤气道也。本穴与归来二穴之作用,作气功时当有体会。

《内经・海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其俞在气街,下至三里。”本穴能治呃逆。呃逆不止,即气上冲也,治之最效。

初时,余以为“气街”为“气冲”之误。后玩索《海论篇》:“其俞在气街”之句,“其俞”二字指穴位言,“在气街”三字,指所在部位言。又《灵枢・经脉篇》:胃,足阳明经有“人气街中”,“下至气街而合”。足少阳经有“循肋里入气街”,玩此诸句,因想气街之处,面积必大,乃能容开两经出入往来之道。至如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上行人腹之门,虽未明言走气街,然其所过之处,距气街当在不远,不然,舍此路而不由,别无门径可通。故余猜气街是“片”'气冲则是此片中之一点耳。马元台谓:一穴两名,语近模棱。

髀关

穴在髀股前方,膝上一尺二寸处。其经气由小腹斜走髀股外侧,乃由小腹之阴,达于股前之阳也。凡属经络之气,当阴侧与阳侧互通之处,不论横通斜通,多称关,称门。即阴阳交关之意,故称本穴为“髀关”。

本穴治腰痛膝寒、足麻不仁、小腹引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牵引下行之力也。与用牛膝、大黄等药治阳亢充血头痛,同一意也。用针、用药,可以互参。

伏兔

《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因以此为名,其义未尽。余则以为动物中卧伏牢固者,莫过于兔。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若仅依三指按捺,何以辨其为兔为猫?其云伏者,意在穴位处肌肉坚牢。方喻兔伏之性,非喻兔伏之形也。

《考工记》:车轴两端着轮之处,亦称伏兔。其处嵌镶铁键,取其耐磨。此铁键俗称车钏,亦以其处牢固不动,而得伏兔之名也。本穴之称“伏兔”,乃指股肌绷起处全部肌肉着骨牢固而言,此穴则以点代面耳。

阴市

本穴与足太阴经之血海相对,治症亦与血海同功。善治小腹胀痛、月事不调等症。盖谓本穴虽属阳经,而所治则多为阴症。犹与足太阴之血海交易互市,故名“阴市”。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风湿、阴湿等诸阴寒疾患、犹治诸阴病之市集也。亦命名“阴市”之义也。因揣本穴性能,为阳为热,富于火力,故能消散阴翳,故其别名又称“阴鼎”。鼎,炉灶也。《针灸大成》禁灸,《甲乙经》不可多灸。用热远热也。若遇阴极之症,必不得已而用之,可遵《甲乙经》不可多灸之戒。

粱丘

本穴在膝上筋肉隙中,阴市下一寸许,两筋间。屈膝取之。骨亘如梁,筋犹小丘,穴在膑上,因名“梁丘”。以其近于膝关节,故治膝关节痛,使之屈伸。

犊鼻

穴性膝下直筋外侧,其处形如牛鼻,因名“犊鼻”,取象形也。《素问・刺禁论》:“刺膝出液为跛。”《千金方》:“犊鼻肿,可灸,不可刺。”《甲乙经》:“犊鼻肿,可刺其上(即鹤顶穴),坚则勿攻,攻之者死。”

足三里

本穴名解有二。《灵枢・九针十二原》:“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犹言陵下三寸处也。《太素》注:杨上善谓:“一寸一里也。”此以地位而论,言其体也。

《素问》:“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是以谓之“三里”。古“理”与“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

《灵枢・海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此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俞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赢瘦、亡阳、虚乏胸淤血、乳痈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观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行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与手三里互参。

上巨虚

上本穴原名“巨虚上廉”。按“巨虚”二字之义,即大空隙也;廉、侧也,隅也。本穴位于小腿外侧,大空隙之上端,故简称“上巨虚”。

本穴为大肠之合,故能治大肠诸疾,取此穴须足跟稍扬,足翘则本穴弛张,乃可进针,凡取俞穴,户须先使孔窍开,乃刺之。

条口

本穴与两巨虚同在一条缝隙中,上巨虚在缝隙上端,下巨虚在缝隙下端,本穴当其正中,取此穴时足尖稍扬,以其关于趾长伸肌也。扬足尖,则三穴处,形成一大条口,因以“条口”名其穴。

下巨虚

本穴原名“巨虚下廉”,位于条口之下。为小肠之合,能治小肠诸疾。治阑尾炎,可取两巨虚,或取条口。按此三穴,同在一条缝隙之中,其所治症,大同小异,上巨虚合于大肠,下巨虚合于小肠,条口居二巨虚之间,其与二肠有关,势可知也。以形势而论,三穴在腿,故其治湿痹胫酸,亦有功效也。

丰隆

丰隆,雷神名也。屈原诗:“召丰隆使先导兮。…‘吾令丰隆乘云兮。”《淮南子》:“季春三月丰隆乃出。”注:“雷神也。”本穴在人体下肢,犹雷起地下。于《易》在卦,则为“复”、“豫”之象。“动来复也。”本穴司气分之升降、于体则象,于用则复。犹地气升为云,天气降为雨。《广雅》释天:“云师谓之丰隆。”

观本穴所治,为胸膈痰滞,沉昏头痛。一切头脑不清,有如云雾蒙蔽之状,均属天阳失律,阴气弥漫之症,藉此下阳上达,而消在高在上之阴翳也,故本穴寓有云雷之意,名以“丰隆”。再以字义测之,既丰且隆,乃丰年大有之象,本穴治症颇多,且多治丰盈充满之症,颇具丰隆含意。又本穴在下肢外侧,肌肉隆起之处,亦有丰隆之意,叩其寓意则薄矣,不若取意云雷为佳。

解溪

本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距骨相接之凹隙处,因名以“溪”。又以其处易于脱臼,故名之以“解”,而日“解溪”。

本穴治(骨行)骨转筋之外,又治癫痫、烦心、眉棱骨痛、目赤,以其能引上焦郁热下行,而解之也。

冲阳

本穴在足跗、阳经外侧、与太冲穴为邻,故名“冲阳”。冲,具当前正迎之意。凡人举足迈进,或扬脚撩踢之时,足附首当其冲,即冲阳之意也。治口歪、齿龋、腹坚、寒热,以及跗肿足缓等症。以经络所在导引下行也。

陷谷

穴在足跗、内庭穴之后,歧骨凹陷处。故名“陷谷”。此上四穴,俱治头面胃肠等处之疾,盖以本经外循之线,发端头面,内循属胃络脾,兼通二肠也。

内庭

门内日庭,主屋正室亦日庭。本穴之下为“厉兑”。“兑”于《易经》为口,为门。本穴犹在门庭之内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处,而在头脑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厉兑

《说文》谓:“(来阝)上日厉。”(来阝),音悉。《前汉书》王褒传“驾啮(来阝)”,注:“良马低头日至(来阝),故日啮(来阝)。”按在蹄上前凸屈伸处。以马蹄喻人足趾甲也。本穴在足趾甲外侧,爪甲角处,犹马蹄上凸之处,正其(来阝)上也,故名之以“厉”。《易》:“兑为口。”以口加(来阝),正合啮(来阝)之意,故名为“厉兑”。且示意本经之气,由头面行抵足指之端也。

《易》:“兑,为门。”“厉兑”,即巨门也。大门以内,即是内庭。古人于此穴名,颇具深意。

又阳明属金,金于《易》属兑。兑,为泽,为少女。泽与少女俱属阴象。又“厉”字之义,危也、虐也、病也,又涉水没带日厉。《论语》:“深则厉。”犯政为恶日厉。均属极阴之象。再以经气言之,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于厉兑,即阴阳互根也。

窃考足三阳之气,俱发于头面,下达于足,传于足之三阴,其阳经末端之穴,均以阴象命名,示意阳接于阴也。如足太阳经终于至阴;足少阳经终于窍阴,足阳明经终于厉兑,三意略同。其他各径之接合亦各有其安排用意,个中微妙,原有高深意旨。

脾足太阴之脉

《灵枢・经脉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髁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隐白

本经承厉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金色白,坚刚为阳,本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故名“隐白”。太阴根于隐白。

凡病势之撩乱促暴者,俱宜调动本身清肃之气(即金气)以镇定之。如喘满腹胀,不得安卧,呕吐暴泻及衄血、尸厥、月事不止等症,本穴均能治之。

大都

大,广泛也,都,丰盈也,又汇聚也。二字连用,喻犹诸病汇聚一大市集也。凡患热病不汗、身重不卧、伤寒四逆及腹满、烦呕、热闷、目眩、呕逆、胸腹胀痛、蛔痛、小儿客忤、表里寒热等症,本穴并能治之。故以“大都”二字名其穴。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潜隐,犹阳气下钟,得时而出,孳发其蕴容之性能也。其力无限,故名“大都”。

太白

天象,金星别名“太白星”。古人观天之象,以太白为兵象。具戡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合之人身,则为急病之属于五行之金者,如急腹痛、(骨行)酸,便难、滞下、后重等症,宜于武断取治者;凡暴病初起,元气尚足,可以猛治。若久病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用本穴有效。他如病后之艰于复元者,有如乱后余劫;治取本穴,须兼取安抚之穴乃效。凡专用刚暴穴位,犹临之以兵、清除变乱也,此穴以功用得名,故称之“太白”。本穴承前穴大都之都,故治症,亦颇复杂,但以阴滞之急症为主治。

公孙

公,众也,支属之总汇也;孙,嗣续也,又顺理也,犹支系之丝络也。本穴为足天阴之络穴,与足阳明经本构通。治症颇多,采用副穴亦多。惟须先取本穴为主,后取他穴为辅。即他穴犹支属,本穴则正宗也,《灵枢经・脉度篇》云:“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故名“公孙”。即本穴为公正之主,其它辅助之穴犹孙也。要知孙之字义,乃丝络之细丝,如子子孙孙,分支别处,而繁衍不穷也。

商丘

商,五音之金音也。金,于时为秋,于色为白。于六气为阳明。故本穴具严肃凛冽之气,禀肃杀刚毅之性,以治阴柔濡滞之病。又本穴位于足内踝前方陷中。因喻踝突为丘陵,犹商金之气发于丘陵也。丘陵为沙石之处,具西方坚刚之气,故名本穴为“商丘”。所治脾虚,肠鸣、心悲、太息、寒疟、黄疸等阴柔濡滞之病。

三阴交

穴在足三阴经交近处,因以为名。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经之会穴。其所治症,多关经血胎产,及子宫精室各症。凡属肝脾肾三经症之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如药之当归也。《针灸大成》言之最详,可与互参。

漏谷

穴在三阴交上三寸处,胫腓二骨夹隙中。《医宗金鉴》谓:“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又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遥相关通,故名之为“漏谷”。

本穴又名“太阴络”。盖以本穴外表部位与足阳明络穴“丰隆”部位相对,或与足阳明经有所构通,故名“太阴络”也。虽无明文考据,测其疗效,能治肠鸣、逆气、痃癖、冷气在腹、膝痹等症。其为通阳助热可知也。《铜人》禁灸,盖防其由漏血孔传热及髓也。不然何以傍近阳经他穴不禁灸,而独此穴禁灸也?古人于此等细秘处,早已见到。

地机

机者,灵运之动能也。本穴治历节风、麻本、风湿、鹤膝风。凡属不良于行之症,均可取之,俾以复其灵运机动之能也。穴在下肢,故名“地机”。

本穴兼治水肿、腹坚、肋胀、不欲食,故又名“脾舍”,脾属土,亦含有“地”字之义。

阴陵泉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本穴在膝之内侧,胫骨上端,踝突下,凹陷中。喻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因简称“阴陵泉”。所治为腹坚、喘逆,疝气、症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象症也。

血海

海,水之归也。本穴在膝上内侧,按之凹深。治崩漏经带,以及男女其他血分诸病。犹言治血症之渊海,故名“血海”,又名“百虫窠”。按诸书有谓有谓本穴治湿痒疮毒者。或以湿痒之疮,内含细菌,本穴内治此症,故名为“百虫窠”。

按经漏下血诸症,由于血不归经者居多,犹河漕淤,而水溢流也。应治以通因通用,行开淤之法。如概以补塞为治,与筑堤遏流何异。治疗宜引血归经,犹导洪流入江海。故名之以海,此依治法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