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贾平凹及其文学的文化意义新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两年,中国文坛上有一个人的名字经常被人提起,那就是贾平凹。和贾平凹相关的任何一个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事件,几乎都要在论文联盟文学和文化界兴起波澜。这棵当年被称为关中鬼才和怪才、其作品曾一度洛阳纸贵的中国文坛常青树,最近好象有点处境尴尬,甚或有些关公走麦城的味道。有事例为证:2007年鲁迅文学奖评选,洪治刚因为《困境中的挣扎——贾平凹论》一举夺得文学评论奖,该文主要从反面批评贾平凹;知名刊物《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评选,王兆胜的《贾平凹散文的魅力与局限》力拔头筹,榜上有名。明眼人可以看出,该文也是对多年备受好评、并获得过鲁迅长篇散文文学奖的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反思,否定意味远远超过了肯定。社科院研究员李建军博士近十年来更是逢贾必打,《废都》是一部反文化反现代文明之作的结论言犹在耳,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怀念狼》也把一切坏小说的毛病都占全了;《秦腔》更是一部粗俗的失败之作,就连贾平凹新作《高兴》,李建军博士也是语出惊人:《高兴》写了什么?就写了一个拾破烂的和一个的很破烂的故事。不仅如此,《当代文坛》2007年第5期还专门发表了一篇《莫把粉丝当鱼翅——我看贾平凹现象》的署名文章,指出“举世瞩目的大师级作家贾平凹”完全是靠粉丝们以及周围的环境装扮起来的,是吹出来的。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当代有一定价值和影响的作家之一,贾平凹至今仍然是陕西和西部作家中的领军人物。其文学作品产量高、影响大、获奖多。截至目前已经出版了18部个人文集,160余种图书,近千万字的作品。继《高兴》之后,其关于题材的新小说也正在进行之中。评论家李星认为贾平凹是巍然矗立的艺术山岳;王一川将贾平凹列入20世纪“九个半大师级作家”之内,与鲁迅并列;陈晓明说贾平凹是中国文学和乡土文学“最后的大师”;2005年新浪网“世纪文学60家”评选,贾平凹位于第六,之前依次为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读者评分92,专家评分94,评审专家依次为杨义、王富仁、赵园、洪子诚、孙郁、陈子善等。《隙望》杂志署名文章《伟大的中国作家藏在哪里?》以“伟大”冠名的作家中贾平凹列第一。网络上对贾平凹是这样定位的:“扑不灭的火,舀不干的水,打不死的贾平凹。”至于获奖,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女评委文学奖、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散文奖、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中国年度杰出作家奖”、世界华文“红楼梦”文学奖,还有哪些数不胜数的各级各类政府文学奖,几乎将所有的文学奖项一网打尽,唯独就差一个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最喜欢的话:成名和成功不是一回事,要“静水深流,潜心写作,努力再努力”。“学琴三年,精神寂寞”。可是我们时时处处看到了作家的痛苦和不安分。作为寻根文学的开山主将、三农文学创作的努力实践者和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家不断地“制造声音”,一直在中国文坛的最前沿献奠般地接受各种思潮和批评学派的冲击和拷问。在著名的《废都》后记中,贾平凹在惭愧了自己创作的“不成熟”,只是“浪”得了个虚名之后,曾以血泪般的文字坦言了自己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几十年奋斗的营造的一切稀里哗啦都打碎了,只剩下了肉体上精神上都有毒病的我和我的三个字的姓名,而名字又常常被别人叫着写着用着骂着。”它记录的虽是《废都》前后的心灵和情绪,但在贾平凹的人生的文学里程中,这种肉体和精神的痛苦与不安全感却贯彻了始终。文学成为作家证明自己,实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的主要手段,也成为作家释放内心痛苦,对抗喧闹的外部世界而保持内心平静的重要工具。于是,这种痛苦和不安全感成为作家的写作驱动力,作家将自己的写作转向了现代化巨轮碾压下的乡村或城市芸芸众生的生存及其心理情绪,转向了描绘传统文化的尴尬和人的心灵的困境。作为久经市场考验的畅销书作家,他让其他作家望尘莫及,让无数书商发财发狂;作为业余书法家,他的文人书画价钱水涨船高,2007年前半年还是“四尺整张书法润格一万五”,且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当选省作家协会主席后,更是一路猛涨,尤其是2008年以来四尺整张书法润格直逼两万,让多少书画家恨得牙痒!随意涂鸦的一首诗歌也是才气张扬,哲理深藏。多才多艺的贾平凹,从陕南弹丸之地来到古城长安,以自己雄厚的创作实绩稳坐了陕西文坛第一把交椅。麾下14名作协副主席,如红柯、冷梦、叶广芹、高建群等个个棱角峥嵘,实力超群,佳作迭出,磨刀霍霍,大有再次“东征”,问鼎中原之势。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落成,更加成为鞭策贾平凹这个陕西才子的有生力量。上任伊始,就开办了陕西文学院,并在政府支持下,展开了陕西文学后备力量调查,所有迹象都在说明:长安易居,其志不在小!作家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小鹿纯子当年所言:目标,奥林匹克!作家下围棋,最喜欢先走边角,走偏锋,然后向中心突破。谁敢说西部作家没有世界眼光?!
毋庸讳言,贾平凹及其贾平凹文学现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坛和文化界不可忽视的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贾平凹文学不仅是商洛文化的名片、陕西文化的支撑柱石,更是中国文化大厦的一根不可或缺的大梁。我们注意到,近些年对贾平凹及其文学的研究,还远远停留在原始阶段。许多人仍然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其人其作。一定意义上缺乏公正和理性。2007年底,学界甚至出现了“陕军东征以来无东西”,“陕西文坛猛人多,猛文少”!“陕西文坛曾经有过辉煌,但是现在面临许多缺失”,主要原因还在于《白鹿原》以来文坛陕军茅盾文学奖的缺席的论断。有人甚或提出了商榷性观点:贾平凹充其量只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三流作家,贾平凹及其创作问题很多,其离“大家”距离甚远。也有论者指出:陕西稼娃的出身和心态决定了贾平凹的创作不会有更大的气魄和气象,而“陕西楞娃”的作派使他根本听不进任何反面意见,只是在自己圈定的所谓“文学”苑囿里耕耘,死抱一根筋,孤独地走向未来。如果把所有的研究拆穿了看,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研究焦点已经集中在“贾平凹成也文学,败也文学”和贾平凹“成也文学,败也文化”的争论上,在“大师”和“大家”定位上逡巡,在贾平凹究竟是在“形而下操作”还是在“形而上传达”上争鸣,在贾平凹到底在缔造“文学神话”还是在
转贴于论文联盟
制造“文化泡沫”上胶着纠缠。当代文坛存在一个重要事实:外省的诸如北京上海等地对贾平凹及其文学的关注和研究远远超过了陕西本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外热内冷、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笔者认为贾平凹是一个主流论文联盟意识比较明显的重要作家,他的三农题材创作较早地触及到国计民生问题。其《浮躁》、《秦腔》、《高兴》等作品都是中国底层写作的重要收获。和其他作家不同,贾之底层写作不止写苦难,而且写超越苦难的精神进程,有一定的普世意义和警世价值。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废都》和《病象报告》等制作,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反政治文化的质素,这是文学文化化的负面结果所致,贾平凹的这些病疽也是当前文学的发展瓶颈问题。
贾平凹及其文学的文化意义何在?笔者认为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激发起了陕西、西部以及国人重新审视本土文化的巨大热情。作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家,几十年来,贾平凹一直在中国的地心里钻探,用自己的如椽巨笔和中国的良心传达中国的味、中国的情绪。笔锋多样,视野宏阔,直指人心,直面生活。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几乎是发微掘隐,无所不写。通过他的作品,人们不仅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更增强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信心。尤其是近年来其人其作的民俗学价值和地域文学史价值日益凸现。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从商州山地起步的作家,很早就注意到散落在陕西各地的民俗资料,不断地从陕南民歌、民间传说中汲取故事等民俗资源,并进行充分的兼容并蓄。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开始在全球范围再次倡导,并形成时代潮流,近两年才重新提上中国政府文化建设的日程。先知先觉的作家的民间意识和文学拓荒精神值得钦敬!现在许多学术刊物纷纷设立西部文学(文化)研究专栏,许多专栏甚至直接以贾平凹研究命名。陕西文学研究所、中国西部作家研究中心、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等专门性学术机构的出现,为贾平凹及其文学的深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提供了平台。配合西部大开发,西部人文和地理文化研究方兴未艾。《陕西地域文学论稿》、《陕西方言文化漫谈》、《陕西当代文学史》、《孝义飞歌》(陕南民歌)等学术著作、民俗作品文集的出现,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西作家无疑起了推波助澜之功。
其次,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重新激发起了人们的文学阅读热情。作为人类实现诗意地栖居和审美地生存的主要手段,文学日益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个性写作成为主导文学的主潮流的情况下,“文学是否依然神圣”“纯文学是否已经失去了生命”等问题已经成了困扰文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斯芬克斯之谜。贾平凹继承了柳青等老一辈陕西作家吃苦、勤奋的遗传基因,笔耕不辍,冲破各种桎梏,用中国水墨画写现代的东西,既写故事,又写生活,关注民生,敞亮个性,张扬主体精神,展现时代情绪,丰富了文学的样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文学的生命和价值。尤其是近年来,影视文化和文学的对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贾平凹和实等作家的作品纷纷被改编为影视剧本,从视觉文化方面吸引了更大多数的受众,为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文学读者、健全和完善新的文学场域提供了可能。
第三,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提升了中国文学尤其是华文文学的世界知名度。贾平凹是一个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作家,他的创作直接指向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贾平凹及其文学在中国港台地区备受关注,其主要作品在港台出版后,被译成英法日韩越等文字,广泛流传,影响极大。1988年贾平凹在美国获得飞马文学奖,并在海外掀起了贾平凹评介热;在俄罗斯,贾平凹也受到高度关注,圣·彼得堡大学还专门设立了《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创作与生平》研究专题;日文版《废都》在日本一版即印6万部,这是继鲁迅著作多年的累计印数之后外国文学在日本发行的新记录。1997年《废都》获得法国国际费米那文学奖,2003年,有着优良文学传统的法国,又将法国最高荣誉奖之一“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授予贾平凹。2005年贾平凹《秦腔》获得首届“世界华文文学红楼梦文学奖”。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红楼梦文学奖”决审委员之一的陈思和教授这样评价:“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说,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获得世界华语文学领域里最高奖金的‘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当之无愧。”美国《自由人报》社长兼总编、华人作家陈瑞琳指出:“贾平凹和那些旅居国外的中国作家一样,一直用人类意识制导自己的创作。他的作品有穿透力,直接抒写深层次人性问题,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是极其正常的。可以说,正是鲁迅、贾平凹等一些华文作家的努力,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价位”。
茅盾文学奖评委、原《小说评论》杂志主编李星指出,“中国是一个兼容并蓄、人才辈出的国度,应该允许杰出人才和优秀作家的出现,应该有容纳杰出人才的气度和雅量。”与同时代作家相比,贾平凹的成就可谓杰出。尽管用伟大来命名还无法被所有人接受。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把历史还原给文学,做时代忠实的记录者一直是贾平凹及其文学的主旋律。现在贾平凹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显学。从事贾平凹研究的人群越来越多,涉及到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和年龄段。正如孙见喜所言,“贾平凹拥有巨大的读者群,他像一片翻卷着扩散着的狼烟弥漫在一处地域,外边的想进去闻闻是什么味儿,受不住地咒骂着逃离,沉浸其中的又迷恋如吸烟上瘾。”从上世纪80年代起,贾平凹就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学存在而彰显于中国文坛。贾平凹最终的家喻户晓也是时代以及读者的审美选择。对于贾平凹及其文学现象的成因,孙见喜也有精辟论述。“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二是他的民间立场。这两点是支撑他艺术大厦的主要支柱。此外,他的悟性和天赋,他的勤奋,他的敏于思慎于行,他的经得住绊磕耐得住挫折,也保证着他的艺术大厦不断生长”。张孔明也说,“贾平凹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现象,他身上纠合和携带着改革开放的若干成果性光芒”。笔者认为,贾平凹及其文学现象的成因还应该包括不断地尝试各种文体,深入地钻研文学的精神。贾平凹身上集纳了优秀中国作家的素质和潜能,诸如勤奋、吃苦,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等。代表着未来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是文学最终成为文学的希望。我们认为开展更深层次贾学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的十七大大确立“文化建设”总体目标以来,有必要对贾平凹及其30多年来的创作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将“贾学”研究做大做强。贾平凹及其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意味的文化课题。现有的研究范围主要有贾平凹生平研究、贾平凹小说研究、贾平凹散文研究、贾平凹书画研究、贾平凹诗歌研究、贾平凹译著研究、贾平凹书信研
转贴于论文联盟
究、贾平凹文论研究、贾平凹文艺观研究、贾平凹与外国文化研究、贾平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贾平凹与其他作家比较研究、贾平凹作品人物研究、贾平凹作品叙事手法研究、贾平凹语言艺术研究、贾平凹手稿及其著作版本研究、贾平凹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贾平凹与寻根文学研究等。笔者认为其研究范围至少还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在研究深度和高度上用力。
1.贾平凹及其贾平凹文学现象的文化学透视
贾平凹的文化意义,重点应该关注“贾平凹”三个字潜在的文化价值、不可忽视的贾平凹文化现象,以及贾平凹的人生观、贾平凹的生活观、贾平凹的宗教文化观、贾平凹的政治文化观、贾平凹的伦理文化观、贾平凹的道德文化观、贾平凹的女性文化观、贾平凹的书画艺术观等。贾平凹文学的文化意义:不可逾越的贾平凹文学文化事实、贾平凹文学文化精神(日常生活审美化、底层写作、精神狂欢与信仰放逐、贾平凹文学中神秘灵异文化现象、贾平凹文学中向民性精神向度等)、三农题材写作:贾平凹文学成功的诀窍、贾平凹文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贾平凹文学中的性文化和市俗化创作取向透视、贾平凹文学的经济文化价值、贾平凹文学的民俗学价值、贾平凹文学的社会学价值、贾平凹文学中的“人学”文化考量等,此属于内外结合,沿波讨流,精细探究,深度用力。
2.贾平凹及其文学的文化学高度定位
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的当代意义;贾平凹的杂文学精神文化图景;精英品质,个性化写作;贾平凹及其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价位;大师和大家之争;文学神话和文化泡沫辨;“稼娃”“愣娃”心态对贾平凹及其创作境界的影响;贾平凹作品在国外;贾平凹三农创作的时代文化价值;贾平凹文学与西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此属于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和思路基础上,宏观定位,正本清源,寻求贾平凹及其文学的当代文化坐标,属于高度研究。宜粗不宜精。
3.贾平凹及其文学对当下文艺文化界的影响及启示
作家引领批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读者意识的转换与挑战;遥远文学殿堂的历史回声——贾平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化(《废都》之与《金瓶梅》、《怀念狼》之与《西游记》、《秦腔》之与《红楼梦》);贴“地面”行走,在城乡“真空地带”飞翔;中国气魄、世界眼光;传统技法如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等的超越;守土与出游;悲悯情怀、精品意识、三农创作、底层写作。此属于整体影响研究范畴。
可以说,贾平凹及其文学的文化意义研究(简称“贾学”)方面,学术空白点、生长点很多。而且,通过作家及其文本的文化学透视,以及有价值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可以激发本土人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重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贾平凹及其文学研究方面,我们学界做得还很欠缺。尽管国内出现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陕西文学研究所等机构,德国、法国也出现了相应的贾平凹研究中心,但基本属于专题性细部研究。国内对贾平凹作品评论研究颇丰,这个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一搜便知,但大多是对作家或者某个创作体类及个别作品的单个分析、解读,一定意义上缺少宏观性的比较大气魄的研究。国内长期追踪研究贾平凹的专家李星、谢有顺、韩鲁华、邰科祥、曾令存、崔志远、石杰、陈晓明、陈建功、孟繁华等除个别人有研究专著外,均为零星论文,不成系统。在贾研方面产生过全国性重大影响的专家不到50位。有论者认为贾平凹为外界所广泛知晓主要原因在于孙见喜等的《鬼才贾平凹》、《贾平凹评传》等偏于广告式媒体批评的贾平凹生平传记,以及备受争议和诟病的《废都》中的性文化描写景观,真正的学院派贾平凹文化批评研究很缺乏。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前国内正式公开出版的贾平凹及其文学研究专著不到40部,2000年以来,中国博士、硕士论文库中,以贾平凹及其文学作品为研究选题的不到50篇。相反,2000年以来,中国重要报纸资料库中关于贾平凹及其文学现象的各类报道就高达500多篇(截止2007年底)。因此,把贾平凹及其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单纯从文学意义上考量是有一定的学术依据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事实是,贾平凹现在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面临各方面的关注。当年被西北大学聘请为研究生导师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现在以74票高票当选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也是让许多人忿忿不平。而曾在贾之前同样当过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的路遥、实却没有遭遇到这么多的烦恼。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创作后记中曾经谈到,由于个人学养等问题,自己的创作已经不可能超越《人生》的高度,《人生》已经达到了作家的创作巅峰,那么作家还要写作怎么办?只好把《人生》往长写,横向铺开了写,这就产生了《平凡的世界》。我们注意到,自《浮躁》以来,求新善变的贾平凹,“几乎每隔10年便给文坛带来一轮震撼:三十岁时写出了《商州初录》,以文化寻根立足;四十岁时写出了《废都》,风格为之一变,在时代大惑中求得个人的不惑;五十岁时写出了《秦腔》,属于知天命之作,同时也道出了中国农村的天命。三十多年来,他像一头沙漠里的骆驼,迈着沉重的雄健的步伐,跋涉在现实生活的泥土和砂石之上”。有论者一直对贾平凹等陕西知名作家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耿耿于怀,其实以贾平凹的知识结构和修养,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始终挺立在中国文坛最前沿很不容易,能把文学事业做到贾平凹这样的程度在全国又有多少?现在科班出身的大学生,钢笔字功底很差,更遑论毛笔字?多才多艺、能写善画的又有几个?现在甚至许多博士毕业的人士,连基本的文从字顺都做不到,更不要提让他们写一篇简单的美文了。贾平凹以其雄厚的创作实绩实践着“文学实践是检验文学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准则,比照贾平凹,我们这些用相对滞后的书本理论,检验和批评丰富多彩鲜活灵动的文学的理论工作者能够得到什么启示?不客气地说,一个茅盾文学奖完全遮蔽了众人的眼光。如果贾平凹当年的《浮躁》将茅盾文学奖纳入怀中,肯定不会出现这么多的状况!通览近年的贾平凹研究,许多都是打着艺论文联盟术的幌子为文学正名,实际上却根据自己的好恶给作家加上了许多戕害社会道德等的罪名。一个久负盛名的青年批评家在公开报告会上大声疾呼:“生活观就是文学观,并一再强调贾平凹文学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由其生活观造成的”。人品和文品的问题属于文学常识问题,作家和作品能划等号吗?丹萌在《贾平凹透视》专著中曾这样写道:“贾平凹一直在低着头往前跑,他已经是个很出色的长跑运动员了,可惜连‘马家军’那样的教练也遇不了,前面的人已经很少,他越跑越孤独了。费秉勋、董子竹可能算是他中学或大学的老师,还有些人可视为‘场外指导’,或者叫做‘票友’。但他现在要读研究生和博士了,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导师。”前些年陕西要成立贾平凹研究会,想在“贾学”方面做点工作,有关机构不予批准。而孙见喜等冒着被谩骂的危险撰写的《贾平凹评传》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愈
转贴于论文联盟
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学术资讯和文化参考价值。
关于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的成就孰高孰低?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下。上世纪以来其散文成就一直受到推崇,明显地呈现“一边倒”的情况;而小说创作自《废都》以来一直命运多舛。甚至有人曾经断言作家不适合写小说。经过将近10余年的调整,是应该对其小说创作重新进行审视的时候了。如果说被誉为从论文联盟中国地层中挖出来的一块岩样的《浮躁》是中国改革开放农村发出的第一声清音,那么,《怀念狼》则是作家对农村生存生态条件遭到极大破坏之后发出的绝望的狼嚎;《秦腔》作品显示出作家笔触更为老辣,作家情绪已经趋向成熟,《秦腔》是天籁之音,是作家多年沉潜之后发出的正音。《高兴》则是知天命之人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时代集体情绪的把握,轻陕之中满目苍凉。贾平凹完全具备了竞争茅盾文学奖的实力,《怀念狼》入围上届茅盾文学奖,而《秦腔》又分别被《收获》杂志、《当代》杂志、陕西省作协三家单位推荐参评本届茅盾文学奖,这在本届候选作品中也是引人注目的,当年的成名作《浮躁》也是与茅盾文学奖错肩而过。可以说,获得茅盾文学奖对贾平凹只是迟早的事情。高远的意旨,宏大的制作,雄浑的艺术视镜,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让人激赏,让人喟叹。所有的成就已经表明,作家早已经步入了成熟作家和优秀小说作家的行列。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贾平凹及其文学是中国文学文化界的突出个案和重要收获。其成功是“文学文化化”,即文学面临生存和革新情况下,一种相对成功的“突围”“转轨”。“在文化人遭受日益边沿化的今天,一些作家率先拣起毛笔字,重燃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焰,这实在是重振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作家除了他的文字作品自有其价值外,其书法也有了价值,这是中国文人升值的表现”。贾平凹及其文学的成功,实际上是文学向文化领域拓展、进军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善写各种文化冲突是贾平凹及其文学的重要特色。其创作的不成熟之处,也是“文学文化化”的衍生物。贾平凹及其文学作品既是文学神话,又摆脱不了文化泡沫的质素,随着文学内外部环境的改善和作家评论家生态关系的协调,贾平凹自身的一些性格缺陷和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将会逐渐得到彰显并克服。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及其文学一直引领并激活着中国文坛,作家深邃的眼光、雄厚的写作功底、旺盛的写作激情,为中国作家赢得了口碑和声誉;与时代同行的贾平凹及其文学也给我们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视域。
“贾平凹是悬崖顶上的孤独者,山还高,路还长,他需要智者的点化和力者的扶助,更需要刮骨疗毒般的自我启示和佛灵之光的内在照耀”。贾平凹是一个始终有个人思想和特点的作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质,为民写心,为知识分子请命是其人格乃至创作的基本指征。2005年贾平凹在接受记者关于《秦腔》创作的答问时曾经这样说:“现在,社会的发展终于使得‘单纯从文学角度言说文学成为可能’。”隐隐表达了作家对非文学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质询;2008年3月在接受两会记者采访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贾平凹在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曾经这样说:“本届政府对民权、民生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以往,这表明了中国在不断地走向进步。”经过血与火炼狱般考验的作家,其人格日益完善,创作更趋于成熟。作家曾经这样宣告:“我的目标永远在天空,我会绿了整个大地的。”可以预测到,与时代同行、正当盛年的作家,必将在三农等其他民生题材创作方面带给我们新的收获。 转贴于论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