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赵凯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举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赵凯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举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赵凯教授治疗周围血管病以“祛邪为先,整体调节”为原则,主张辨明病机、早期治疗,清通之法贯穿治疗始终,它法为辅,配合内外同治,疗效颇为显著。

【关键词】 周围血管病;辨病机;清法;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060-02

周围血管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管三个系统的疾病,主要涉及动脉及静脉的狭窄、闭塞(栓塞)、扩张、损伤及畸形等病变。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赵凯教授对周围血管病的认知和治疗有其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感悟颇深,现将赵凯教授对周围血管病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周围血管病在中医属于脉管疾病。脉,即血脉,为血之府,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全身的血液均在脉内运行,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灵枢・决气》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所以饮食起居饮不节,或者脏腑亏虚,外邪侵袭造成营气不利,血液运行不畅,湿热痰浊瘀血互结,导致脉络闭阻,形成了脉管疾病,即周围血管病。周围血管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存在血瘀共性――血液循环障碍和微循环障碍[1],在早期临床多表现为疼痛、缺血、感觉异常(沉重、麻木、针刺、灼热、发凉等),局皮温、皮色改变,肿块,甚或局部血栓形成、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甚至出现溃疡或坏疽。

赵凯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周围血管病的病机为脾肾亏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体内生湿聚痰,痰瘀互结或痰湿郁而化热、热灼血结而成瘀,痰与血互结,阻于脉道而成瘀;或痰湿郁久化热、热灼血结而成瘀。故湿、热、痰三邪为致瘀之主邪,三者可单独致瘀,亦可相兼或转化,与血搏结凝滞于脉络而变生瘀证。赵凯教授强调“无因不成瘀”,在周围血管病早期急性发作阶段,虽有寒、有热、有瘀, 但其根本可归结为“邪毒”,故赵凯教授将其病机归结为“毒滞脉络”。《内经》有云:“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热,或寒,或痹……变化无穷,此皆邪气之所生也。”周围血管病之初,邪气旺盛,邪毒壅滞脉络,所以辨清主邪、清除邪毒至为重要。赵凯教授主张以清通之法贯穿治疗始终,法贵清通为主,即《内经》:“以通为用”之旨。所谓“清”法,并非是局限的清热解毒,而是主要采用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软坚、清泻祛毒、清浊化毒、清瘀荡毒等药物以清除邪毒的治疗方法。邪去则瘀无所致,毒去则损无所因。此治法可作为辨证与选药的指导。虽然清法的应用贯穿在周围血管病的各个阶段,但是也应当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

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辨证”就是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合参,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临床治病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不但要重视局部,更要重视整体。在方法上,既可通过治疗局部而影响全身,又可通过治疗全身影响局部。周围血管病的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多表现为急性发作期,局部的症状及体征较为明,如局部皮色、皮温异常、肿块、疼痛甚至血栓形成等等,多表现为热像,而整体辨证则可能是阳虚证,所以辨证应当抓住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综合判断疾病的性质及转归[2]。

周围血管病急性发作期(活动期)是肢体缺血、瘀血等症候群呈进行性加剧的阶段,在该阶段,邪、瘀、损三者必然是结合致病的,但应当辨清主邪的性质[3]。周围血管病在各个分期的症状及体征均有所不同,赵凯教授通常以“祛邪为先,整体调节”为原则,主方选用银附冲剂(金银花,制附子,玄参,当归,石膏,知母,苍术,大黄,生薏米,川牛膝等),辨证论治加减治疗。赵凯教授将周围血管病主要分为湿热证、血瘀证、阳虚证三种症型。湿热证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小便频数短涩、尿赤、口干不欲饮、胸脘满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治则:清热利湿,方用银附冲剂加黄柏、泽兰、萆Z等。血瘀证者,主要表现为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治则:活血化瘀,方用银附冲剂加牡丹皮、桃仁、三七等,加大玄参、当归等活血药物用量,此时应当注重滋阴药物的运用,以防活血伤阴。阳虚证者,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足虚浮、手足不温、大便溏薄、夜尿频多、口唇色淡、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微迟等,治则:温阳通脉、益气扶正,方用银附冲剂加黄芪、炙黄芪、细辛、炒白术、干姜等。

赵凯教授在临床中治疗周围血管病,以“清”法为主,祛除主邪,将疾病归结为三期,并总结了不同时期的治疗特点。早期及急性发作期的邪毒主要以湿热之毒而致痰瘀为主,所以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在中期佐以活血化瘀活、理气行郁,后期(恢复期)佐以调和营卫、温阳通脉益气扶正等方法,提出了“祛邪为先,活血生新,扶正康复”的治疗原则,并且主张内外同治,在急性发作期及中期常用芒硝散(芒硝、冰片等)敷于患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提高疗效,促进疾病恢复。

3 病案举例

杨某,女,47岁。2015年8月14日初诊。主诉:左下肢局部皮肤红肿热痛7天。现病史:患者下肢静脉曲张10余年,时有下肢肿胀不适,未接受过相关治疗。7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皮肤局部红肿疼痛,皮温升高,运动状态下疼痛加重,遂来我院门诊求治。刻见:左下肢静脉曲张,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温升高,无溃烂,活动后疼痛加剧,纳可,大便正常,小便色黄,饮食尚可,舌苔黄厚腻,脉细。查体:患者左下肢呈运动性疼痛,局部皮色发红,皮温升高,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未出现溃疡、坏疽,左下肢静脉曲张,轻度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下肢静脉彩超示:左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中医诊断:脉管炎(湿热型);西医诊断:浅静脉炎,静脉曲张。治宜清热化痰,软坚逐瘀。处方:金银花30g,制附子6g,玄参30g,当归10g,知母20g,苍术12g,大黄3g,川牛膝10g,厚朴6g,甘草9g,黄柏10g,萆Z30g,乳香6g,泽兰30g,生薏米15g,蝉蜕6g。连服7剂。同时使用芒硝散外敷于红肿处。

复诊:2015年8月21日。局部皮肤发红肿痛减轻,活动后疼痛明显,二便可,舌苔黄腻,脉细。此次患者舌苔由初诊时的黄厚腻转为厚腻,体内湿邪有所消退,但仍有热象。当加大清热药、活血药,并佐以健脾化湿药,处方:金银花20g,制附子12g,玄参30g,知母30g,石膏20g,大黄6g,苍术12g,生薏米45g,炒白术30g,丹皮20g,藿香10g,川牛膝10g,败酱草30g,甘草9g,陈皮10g,黄芩9g。继续连服7剂,外敷芒硝散。

三诊:2015年8月28日。右下肢局部红肿明显好转,活动后局部不适,未诉其他不适,饮食及睡眠尚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滑。患者属于后期,邪仍有余,应注重补气健脾,顾护正气,处方:金银花30g,制附子9g,玄参30g,当归10g,大黄6g,川牛膝10g,生薏米15g,苍术6g,黄芪30g,益母草15g,炒白术30g,橘核10g,丹皮20g,甘草6g。继服7剂。

之后患者未来就诊。电话随访,已痊愈。

4 讨论

赵凯教授认为在治疗周围血管病的过程中,清通之法应贯穿治疗始终,不过据分期及辨证有所侧重而已。主方银附冲剂,以金银花、制附子为君药。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功效,在现代药理作用中,金银花还有抗炎解毒的作用;制附子性热味辛甘,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显示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以及抗炎、镇痛的作用。在周围血管病急性发作期(活动期),邪毒壅滞脉络,金银花、制附子作为君药,既能清热解毒药,又能活血祛瘀,同时改善局血液循环,祛邪为先;玄参、当归活血祛瘀生新,川牛膝逐瘀通经,补益肝肾;大黄为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之圣品,能攻能守,具有逐瘀通经、凉血解毒、泻热通便之功,使得邪毒从大便去;石膏、知母相须为用,有清热生津之用;薏米、苍术清热、利湿、健脾。诸药合用解毒散结、化痰软坚、逐瘀通络以祛邪,达到了整体调节的作用,祛邪而不伤正。

《古今医言》谓:“邪气者毒也”,此皆因邪气亢盛败坏形体而转化为毒或邪积为毒,故治疗中应首先祛除致病之因,起到截断作用。在治疗该患者的过程中,通过四诊合参辨证,患者体内湿热之邪明显,所以初期运用银附冲剂加厚朴、黄柏、萆Z等药物清热燥湿,以祛除湿热之邪为先;在中期,则加大活血药物的用药,防止毒滞脉络,血行则瘀祛脉通;后期(恢复期)注重补气健脾,益气扶正,加入黄芪,补益正气,御邪外出。初中期外用芒硝散,敷于患处,改善局部血流,促进疾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魏齐,康浩浩,魏彦宁,等.温阳法治疗周围血管病经验举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4(24)253:165,170.

[2]王雁南,陈柏楠.浅谈周围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内涵[J].世界中医药,2013,10(8)10:1154-1156.

[3]李萍,杨云坷.奚九一教授辨治周围血管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2,9(34):14-16.

(收稿日期:201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