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课堂成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课堂成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标的理念,不仅仅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教师也有角色转变的更高要求,那就是课堂上,教师应突出其主导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具体说来就是要让教室成为学室,让古板的教案变为学案,将变教本变为文本,让三尺讲台成为个性张扬的展台。

关键词:课堂成效;老师;讲台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266-01

从教多年的感受和周围同仁们的课堂,课改教学实践,以及通过观摩学习外出参观,让人逐步有一个深刻的教学经验体会,那就是要想切实贯彻好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就必须从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常态开始进行角色的转变,例如走下那让自己四平八稳固步自封的三尺讲台,就是自我角色转变的发端。

1.教师为什么要走下讲台

和合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和手段,协调、重组、优化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融突和合,将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协调、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使各种教育因素发挥最优效能,达成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和谐发展的最佳状态。和合教育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授课者和领导者,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师生关系是和处、和生的关系。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非常乐于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兴致勃勃地独台表演。学生也早已习惯了一言不发、正襟危坐,十分顺从地听从老师的说教。长期在讲台“重压”之下的莘莘学子,已不可避免地对老师产生了畏惧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有生命可言呢?

1.1教师走下讲台,是为了促进教学理念的改变。和合教育强调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合课堂要求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学”中“会”,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研”,让学生在“研”中“思”。只有让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习,学生走上讲台尽情展示,教师“下海”精选习题,学生“上岸”探究创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才会产生质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到实处。

1.2教师走下讲台,是为了促进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的教学方式,独学、群学及活学将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强度与时间长度的加大意味着教学活动、教学结构和师生角色都将发生改变,单一教学结构也完全被打破,而代之以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自学、讨论、汇报、答问、表演、讲述……,教室成为展示师生才华的大讲台。因此,和合课堂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学生高效独学、群学、活学,及时释疑解惑,适度调控课堂学习秩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只有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使学生的每张课桌都成为老师的讲台,师生角色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进一步优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高效课堂才能异彩纷呈。

2.走下讲台的更高要求

走下讲台虽有诸多的好处,但其实小小的几步,却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

2.1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要做到成竹在胸,教师才不至于照本宣科。我们周围的好多教师之所以不能走下讲台,主要还是因为备课不充分,更有个别老师一上课就要带上好大一摞书(教案书、参考书、课本、课辅书等等,真是应有尽有),由此可见自己对所讲的内容根本就没有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于上课就会没有潇洒自如的底气,如此一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统统不在"心"上而在"本本"上,因此一旦离开了讲台,自然就离开了那摞书本,当然就无从讲起了。所以,要老师走下讲台其实就是要求老师摆脱照本宣科的束缚。所以走下讲台的实质就要求老师对教学内容必须做到胸有成竹。

2.2要求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从讲台上走下来上课,必须要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哪些学生上课习惯好,哪些学生上课习惯相对差;哪些学生喜欢课堂上积极思考,哪些学生懒于动手动脑;哪些学生喜欢发言,哪些学生惯于保持沉默等等,只有熟悉本班学生的个性,才会做到有的放矢——该盯住谁,该提问谁,该针对谁,该帮助谁,该拔高谁,唯有如此才不至于盲从,因材施教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课堂成效肯定非同一般。

2.3要求教师从容自如,适时协调讲台上与讲台下的相对关系 要求老师走下讲台,并不是意味着让老师绝对的不站上讲台,相反它要求老师能下得来,还能恰到好处的上得去,因为在走下讲台讲授、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重点的需要板书强调的内容必须要予以文字性的方式来强化,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我们老师把握好讲台上与讲台下的轻、重、缓、急,要灵活把控,适时调控,方能将整个课堂驾驭的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