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播文艺创新创优应以文化为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播文艺创新创优应以文化为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阐述广播文艺创优节目的一个发展趋势和至高追求——凸现文化、弘扬文化、创新文化。文艺是一种文化,又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通过人文化诉求、社会化视角和历史化思维,用以折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大文化,凸现创造文化的主体——社会活动中的人,凸现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并通过文化创新,来提升广播文艺的原创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广播文艺 创新 音乐节目 文化

历年来,我国广播文艺在一系列评奖与评析研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富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原创特色的精品节目,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些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以文化为魂、决胜在文化、文化重创新。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轨迹——凸现文化、弘扬文化、创新文化,这已经成为创优节目的一个发展趋势和至高追求。

一、以文化为魂

对于精品节目来说,其灵魂是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拿广播音乐节目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同时它又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音乐节目之所以成为精品,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而是力求以音乐为载体,折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大文化,凸现创造文化的主体——社会活动中的人,凸现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凸现节目的文化视野、文化气息、文化意蕴、文化关怀、文化思辨、文化追求、文化品位、文化品质……并通过文化创新,来提升广播音乐的原创力和生命力。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冯健等主创的《永远的电波——献给人民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采用以点代面的手法,通过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音乐的结合,重现那些难忘的历史画面,揭示中国人民广播的重大作用及其由弱至强的深层原因,高度概括了人民广播70年的光辉历程,并从中折射出祖国70年的巨大变化。

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于帆、王惠等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海东青的歌唱——萨满音乐寻根之旅》。节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萨满音乐的一般介绍上,而重在对萨满祖先文化遗存的文化思辨。节目开始,主持人说:“金代女真人经过数世纪的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竖写拼音文字——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而能用满语演唱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专家预言,这种口语和萨满神调,将在50年间消失。满语消逝,那段历史将不复记忆和诠释……”提出了传承满语和萨满音乐最后遗存的历史意义和紧迫性。接着,两条线索并行推进:一条线追溯萨满音乐文化在东北黑土地的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另一条线则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讲述一位当代年轻满族歌手的母语寻根之旅。他为了学习纯正的满语和萨满调子,自费走遍中国东北,寻找中国最后懂得满语的老人,采风学习那些尘封的老歌,为此差点冻死在松花江畔。节目进行中穿插满族民歌的珍贵音响资料,展现了一幅幅浓烈的音乐画面,洋溢着对萨满祖先文化的敬畏之情,体现出节目作者对传统遗存的文化关怀。

从上述节目中,我们可以突出感受到其中的人文化诉求、社会化视角和历史化思维。

1.人文化诉求

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景、情怀、向往和追求。《永远的电波》展现了一代代广播人推进人民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的广播情结;《海东青的歌唱》所展现的则是满族后人自发寻求心灵归宿的文化情结。这些人文化诉求,代表的不只是个体或某个群体的意愿,而是时代前进的足音,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和人文意蕴。

2.社会化视角

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在《海东青的歌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变迁给传统音乐带来的冲击,并由此而提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紧迫课题。

而在《永远的电波》中,音乐作品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写照,折射了历史的发展轨迹:从延安窑洞发出的时代最强音——《黄河大合唱》,到人民广播事业的先辈丁一岚在临终前要求播放《延安颂》;从描述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红旗颂》,到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晚会上演奏的《今天是你的生日》;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通过广播传送到人们耳畔的《东方红》乐曲,到歌颂我国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再到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70周年晚会上演奏的管弦乐曲《激情燃烧的日子》……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些人们熟悉的音乐伴随着人民广播的历史进程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历史的一个见证。

用社会化视角来探寻音乐艺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种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从中追寻文化发展的社会轨迹,这样的音乐表现要比那些纯音乐节目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意蕴。

3.历史化思维

如果说社会化视角更多地体现为横向空间的审视,那么,历史化思维则体现为一种时间纵向的思辨。

《永远的电波》通过对人民广播70年历程的回顾,探寻人民广播的成功之道。《海东青的歌唱》通过对萨满祖先文化几个世纪的追溯,探寻它那曾经的辉煌、传奇和如今的衰落。在现实中,反观历史中的某个瞬间,会给人增添一种沧桑的回味。

总之,与音乐本身相比,人文化视角更丰厚;与艺术视野相比,社会化视角更广阔;与现实的思考相比,历史化思维更深远。我们的精品节目应该以音乐为介质,以文化为魂,通过人文化诉求、社会化视角和历史化思维,用以折射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决胜在文化

在各个层次广播文艺节目的评选中,为什么有些节目能从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差异在文化,决胜在文化。

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报道为例,通常的做法往往习惯于停留在开幕式本身,就事论事。而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马国华、唐同炎等主创的专题音乐节目《以“水”为主题的盛典》,凸现的却是其中的水文化:从一滴水的音响开始,引出广州童谣《落雨大》,唤起闽南人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怀念;在“海洋之舟”扬帆起航、驶向大海、与海浪搏击的宏伟场景中,主持人回顾了两千多年前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南方的商人已经开辟了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舞台上45名身穿长裙的姑娘,将取自本届亚运会参赛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之水”汇聚到象征和平、希望和友谊的亚运圣火盆时,主持人追述了自2009年3月起,数百名志愿者从海上和陆上两条路线重走古老的丝绸之路,将途经亚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友谊之水带回广州的壮举;在开幕式精彩纷呈的表演中,融入晚会主创人员和总导演对“水”的主题的诠释,把这场宏大的开幕式浓缩在包容、开放、壮阔而浪漫的水文化之中……《以“水”为主题的盛典》不仅展现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广州亚运会的盛况,更升华了这场开幕式的主题;不仅令人感受到现场演出的大气和优美,更通过时空的交融,品味到“水文化”的神韵,感受到创造“水文化”的岭南人民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