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经济转型思考及实例思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经济转型思考及实例思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中国农村经济现状分析

1.中国农村2009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不断增加

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2009年上半年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情况分析(见表1):人均增加205元,增长8.1%,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954元,增加74元。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央及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及重大项目的投资力度,拉动了本地务工及外出务工形势的逐步好转。家庭经营收入人均1512元,财产性现金收入人均78元。转移性收入189元,同比增长31.4%。由此看出:农村居民现金收入较以往都有大幅度提高。转移性收入的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继续加大和提前到位,上半年农村居民获得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补贴”人均达57元,增加18元。第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今年提高了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并逐渐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仅报销医疗费和领取最低生活保障两项就使人均增收6元。第三、离退休金、养老金及救灾款等增加较多,其中,离退休金、养老金人均增加10元,救灾款人均增加5元。

2.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总量增加

据资料显示,没有耕地可种的农民工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2%,在需要重新找工作的2300万返乡农民工中,没有耕地可种的农民工占6%。在无耕地可种的农民工中,原来就没有分地的占39.3%;耕地已转包的占15%;亲戚朋友代种的占15.7%;耕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占14.7%;耕地被征用的占5.7%;其它占22.8%。在没有耕地可种的返乡农民工中,只有5.4%打算收回耕地自己耕种。据调查结果推算,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增长3.5%。在外出农民工中,举家外出农民工2966万人,增加107万人,增长3.7%。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3.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上。现在,在粮食增长的同时,多种经营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即农民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非农产业兴起早在1987年,其产值就超过农业产值,现在农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产业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业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见图2)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纯农业收入提高幅度比较大,其中农业收入主要包括:农业收入、林业收入、牧业收入、渔业收入。非农收入也在逐年提高,其中非农收入主要包括: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收入,文教卫生业收入等其它收入。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收入来源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农村经济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

二、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实例研究

1.山东省寿光市

传统农村经济转型比较成功的是山东省寿光市,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农村居民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种粮种棉,而是转变为种植蔬菜,而且蔬菜多是新奇特品种,经济价值大幅度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蔬菜的上游产业(如育种、农药化肥、棚膜设施等)和下游产业(如运输、冷藏、加工等)得到迅猛发展,解决了蔬菜种植户和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获得更高的收益。在发展过程中,促使部分农民从单一的种植户到蔬菜加工户蔬菜经销户的角色转变。

案例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寿光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始终以打造“全国最大最安全的蔬菜产销基地”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初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梯次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1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74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4.6∶49.1∶36.3;全市耕地140多万亩,其中,蔬菜面积80万亩,蔬菜年产量40亿公斤,年交易额56亿元,冬暖式蔬菜大棚40万个,412个农产品获得“三品”认证,“乐义”牌黄瓜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桂河芹菜和独根红韭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249家和410家。每年举办一届国际蔬菜博览会,先后推广大棚滴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建成20多处农业示范基地,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并且投资20亿元、建设占地1880亩的国家级农产品物流园,蔬菜日交易量达到500万公斤、日交易额1000万元。

2.浙江省义乌市

浙江义乌小商品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当地农民从农业转向经销,加工等行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改变了农业格局,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转型。案例2:浙江义乌来料加工带动200万农民就业。据了解,素有“全球小商品超市”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内40%以上经营户的订单是通过来料加工点完成。来料加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以来料加工农户为主力,以经纪人为纽带的来料加工产业链模式,走出了义乌,走向了全国。其巨大的来料加工业务如今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带动了近200万农村劳动力原地就业(其中外省农村劳动力达100多万)。来料加工已经扭转农村就业格局,“作为市场经营户和经纪人之间的桥梁,来料加工联合会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来料加工洽谈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截止目前共组织市场经营户参与来料加工现场对接洽谈会200多场次,签约来料加工项目3000多项。据统计,仅去年义乌发放的来料加工费就达到40多亿,使全国近200万农民实现了原地就业,而这个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不断的增加。

三、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1.立足实际,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为目标,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和发挥各地特色产业优势,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切实加快推进农用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流转。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指示: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设立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土地实物交易和指标交易试验,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多业并举

促进农民温饱的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结构。为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①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产销对路的各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的生产。②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分工,使原来居于副业地位的农业生产部门,成长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部门。农户、现代农业企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的社会分工,还必然会向纵向发展,使农业发展成产前、产中、产后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销售体系,并与第二、三产业相互交织,相互促进。不断适应这个趋势,发展各种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不断提高农民技能,稳妥转移剩余劳动力

提供更多的农民工就业机会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①转移劳动力。中国要成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就必须要改变靠大多数劳动力搞饭吃的局面。现在农村仍然蕴藏着巨大的富余的劳动力,成为中国农业、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农民非农化过程,有赖于中国大中城市的继续发展,要合理引导农民向大中城市流动,但更主要的是,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②乡镇企业要适应新形势,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迈上一个历史的新台阶,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要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等。③发展小城镇。小城镇的建立和发展还将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改进农村工业布局;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有利于我国城市的合理结构和布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哄而起,不能脱离经济发展需要而盲目发展,更要注意节约耕地和保护环境。

4.推进农业农村市场化,提高农民市场意识化

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农业市场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加速推进农业市场化,才能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①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真正把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建立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上。坚持市场调节,以国家宏观调控为辅。②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尽快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发展农产品初级市场,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发展各种流通方式。③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引导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按照市场规范发展。④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自觉意识到市场经济,提高经济意识和经济头脑。⑤培育农民流通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5.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与科技的互动增长

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教兴农。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面临着双重的历史任务。要继续大力推广现代常规的适用先进技术,使其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瞄准国际科技革命的新动向,有重点地发展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高科技,借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新的质的飞跃。为此,要坚持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以及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相结合。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我国农业、农村教育将得到优先发展。要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提高到普及十二年教育;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事业。务必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水平,否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转型将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