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油田青年风采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南油田隶属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地处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工作区域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等市的八个县区。30多年来,在油田的发展和青年工作的前进中,时时出现着青年拼搏的身影和汗水。近日,本刊记者走进河南油田,来到石油青年当中,寻找他们闪光的足迹……
赵世玉:立潮头勇创新解疑难
作为油田青年最高荣誉的代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的获得者赵世玉,在平凡的岗位上,12年来他潜心钻研,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生价值。
1994年,赵世玉从江汉石油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第一采油厂双河联合站。2003年,他担任双河联合站站长,大胆创新,科学管理,以创建“团结、进取、安全、高效”的学习型高素质职工队伍为目标,从抓好安全生产、降本增效工作入手,建立了“3321”安全管理模式,提出了“安全只有始点,没有终点”的口号,为双河联合站安全生产25 周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项目技术革新和系统改造过程中,他既负责现场管理、协调、验收,又参与操作方案、技术资料的编写,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先后负责和参与了10余项重大技术改造,累计创效近500万元。
成功之花向来是为不断拼搏敢于创造的人盛开的。赵世玉深知:学以致用,学无止境。工作之余,他刻苦钻研图纸、说明书,分析原理,努力攻读专业理论书籍,并掌握了大量宝贵的输油经验。近三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局“技术创新能手”、局“十大杰出青年”、中石化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局“劳动模范”、“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面对成绩,他没有止步不前,面对荣誉,他更是登攀不止。
马宏伟:献身科研为石油
冰心有诗云:“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马宏伟用艰辛和汗水换来了一系列的荣誉,记录了一名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的青春轨迹;这一个个迸发着智慧光芒的成果,诠释了一名当代青年无怨无悔的人生信念。
1994年,刚刚大学毕业两年的马宏伟负责承担了河南油田局级重点科研项目,这是他第一次承担如此大的课题。他跑现场、查资料,无数次地核对设计,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并达到了国内技术领先的水平。这项技术在河南油田大面积应用的同时,还推广到大庆、胜利等油田。那年,他27岁。
成功的喜悦并没有使他就此止步,他又先后承担了集团公司、局级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在没有同类技术可借鉴的条件下,面对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勇于挑战的他没有畏惧,反而觉得兴奋:“这么大的项目,能攻下来,搭上命也值得。”几年来,这项技术已为河南油田创效1.3亿元,同时,也为国内老油田挖潜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马宏伟的心里,除了科研还是科研,他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用他爱人的话来说,“家,就像一个招待所,如果哪天他准点下班回到家,反倒是一件奇怪的事。”下岗的妻子开了一间服装店,他从无暇顾及,而他唯一帮的一个忙,就是为服装店起了一个名字。
为了科研事业,他谢绝了一次又一次的劳模观摩、荣誉疗养等机会。由于他技术过硬,一些公司想高薪聘请他,朋友们也劝他趁年轻又有名气到外面闯闯,但这些都被他一一谢绝了。他说,我有今天的成绩,都是组织培养的结果,并给了我那么多、那么高的荣誉,我要用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回报油田、回报组织。
景天豪: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年仅32岁的景天豪,从一名采油工到高级技师,他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道路。1993年他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古城油矿的一个采油计量站。在工作之余,他先后自学了《采油地质》、《采油工艺》、《井下作业》等专业课目。2001年他完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专课程,如今,他又学完了石油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在准备2006年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的集训过程中,除了吃饭和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外,其余时间他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前来授课的长江大学一位教授赞扬他说:“作为一名企业职工,其用功之程度比在校大学生强十倍,这精神让我佩服!”
“学以致用才是真学问”。他把理论知识同所从事的采油专业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了多项生产现场中存在的疑难问题。2000年,景天豪看着高架罐油不时被盗,他对防盗阀门密码盘进行多次试验和改造,研制出了防盗性能较好的防盗阀门密码盘。多年来,景天豪与同事一起共完成技术革新成果19项。2006年9月,在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上,他荣获采油工第十二名(银奖),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在景天豪的倾囊相授、热情帮带下,不少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矢志创新的青工也逐渐成长起来了。
王宏亮:扎根一线终不悔
中石化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王宏亮是这两年河南油田录井公司培养和推崇的先进模范,几乎所有的录井人对王宏亮的诚实、忠厚和热心都赞不绝口,更折服于他的能吃苦,讲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1995年毕业的大学生,他扎根一线,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奉献者之歌。
2005年年底,他们中标南方项目部的重点探井老君1井,该井使用空气钻井,这是南方分公司、也是中石化首次使用气体钻井技术。此前,王宏亮他们从来没干过,手头一点资料也没有。面对种种困难,王宏亮知道,在市场竞争中,就是拥有再好借口的失败者仍然是个失败者,自己要做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克服一切困难。
尽管他和队友们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了充分准备,当空气钻井开始,他们仍然乱作一团。好家伙,平均钻速达每小时13米,岩屑变成了比面还要细的“粉”,随高压空气喷出。给录取“岩粉”留下的那个盲肠口,一打开,“岩粉”像白雾似的喷了出来,人一下子像掉进面缸里,浑身上下都是粉尘,就是戴上防毒面具仍然无法工作。钻速快,录取量大,再加上粉尘呛,他们连换班休息的人也出来轮换着守在那里,一个受不住了,换另一个。这样下去,不但要把全队拖垮,更重要的是,真正混在一起录取的“岩粉”资料太少了,就可能影响资料录取质量。得想个办法啊!第三天凌晨,队长李东辉兴奋地跑到正在现场“捞沙”的王宏亮跟前,兴奋地大叫:“面袋子!面袋子!炸爆米花。”他叫着跳着比划着,那神情简直像中了彩票特等奖。王宏亮稍加思考,眼睛一亮,狠狠地骂了一句:呸!看能不能治住你。一会儿工夫,王宏亮和队长拿着一个裤管来了,往那截盲肠口上一套,再一开口,只见裤管膨胀,不见粉尘起,所需要的“岩粉”,想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这个问题竟然如此干净利落地解决了。
王宏亮一年中有10个月都是在一线工作,可他从不向领导提及工作的艰辛和环境的艰苦,再苦再累都带领职工高质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以自身形象带动着全队职工默默奉献在生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