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明·清彩瓷的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明·清彩瓷的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彩瓷是指用高温或合成低温颜料在坯上或白胎上进行加彩装饰的艺术。它是把中国传统绘画运用到瓷器上装饰的一种特有艺术魅力的工艺美术。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釉下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是用褐、绿、蓝三彩在胎体上绘画,有人物、花鸟、走兽、诗词等纹样,技法娴熟,构图美观,为彩瓷装饰开辟了新的路径。到了宋、金时期,彩瓷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部分釉上的红、绿、黄彩和金彩。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是这一时代最负盛名的釉下彩瓷,釉下青花最早是出现于唐代,但青花瓷并不成熟,产量很低,流传不广。到元代青花才成为景德镇的主要产品,元中前期的青花,虽然呈色蓝中暗灰,但从纹饰构图和绘画技巧来看颇具匠意,到了中晚期,则继承了汉唐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注重客观现实,特别是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而且其视野比宋代远为开阔。当时除青花以外还出现了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釉里红,它沉着、耐看,和青花相结合,尤为美观。

明清两代是我国彩瓷高度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明朝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品种为主。其次还有白釉红彩、酱彩、绿彩和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黄釉红彩、酱釉绿彩、素三彩等许多品种。

明洪武时期是元瓷向明瓷发展的过渡阶段,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从造型到纹样装饰都带有元瓷的风格,而且洪武瓷多没有年款,往往容易与元末的瓷器混淆。而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器,则完全摆脱了元瓷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永宣青花胎质坚细洁白。釉质晶莹肥厚,白中闪青,青花料是由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发色明艳,色泽深沉浓丽,由于含铁质较多烧成后会出现带锡光的斑点,成为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独具的特点。

永、宣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式优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永乐青花画面清秀,开始书写年款,一般为“永乐年制”四字。元代创烧的釉里红彩绘瓷,明初继续生产,但器形产量均不如青花瓷多。宣德彩瓷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是将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釉里红同施于一器之上,这就是著名的青花红彩瓷,它们的结合为彩瓷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随后出现了釉下青花和多种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宣德五彩”宣德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制瓷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条件。

斗彩是成化时期最著名的彩瓷,这时斗彩已发展成了独立的彩瓷品种,所用色彩比宣德时期更为丰富,成化斗彩,是以青花作纹饰的外轮廓线或局部图案,再填上各种颜色经低温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鲜明对比。

弘治彩瓷则继承了成化时期的风格,无论造型、胎釉、花纹装饰都与成化彩瓷相似,除白釉青花外所有青花红彩、黄釉青花、五彩、黄绿紫三彩、白釉绿彩、蓝釉金彩等。弘治青花瓷胎质细薄、造型秀丽。弘治彩瓷黄釉为明代黄釉之最,釉色淡雅、娇艳、明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德是明代彩瓷由中期向晚期发展转变的过渡时期,以胎质厚重、釉色闪青、青花浓中带灰为特色。

到了嘉靖、万历时期,风格又为之一变,由于当时皇帝信仰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法,出现了“八仙”“暗八仙”“仙鹤”杂宝之类的装饰题材。总的趋势是器型加大,胎体厚重、造型笨拙、色彩浓烈鲜艳。纹样较密。五彩瓷在嘉靖、万历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盛极一时、流传下来的遗物数量颇多,多以青花五彩、釉上彩以红、绿、黄为主。改变了以往成化瓷疏朗、幽雅、宁静的风格,变为浓艳、暴烈、花纹繁密杂乱,布满器身,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精美不足。

明末的天启,崇祯两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景德镇制瓷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大大下降,流传下来的实物极少。

至于明窑彩瓷。早期由于官府的禁令很少,从正德开始出现了一部分接近官窑的五彩。

随着历史的迁移,清代彩瓷擦器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断创新,工艺上精益求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超过了以往各个年代,达到了我国彩瓷艺术的最高峰。

清代顺治年间。由于战乱频频,景德镇的官窑瓷的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因而流传下来的官窑产品也不多。但民窑青花和釉上彩瓷的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可以媲美康熙早期的作品。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发明和使用了釉上彩的风格:康熙古彩与大明五彩的绘画风格上大为不同,首先在构图上,大明五彩大多是平面化,不重叠的,把各种形象压缩成剪影效果平铺在器皿上,这种构图方法是从青花中继承的,康熙古彩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构图绘画性较强,讲究虚实均衡,按照画意主题的需要,或者铺天盖地、密不透风或者空阔开朗、疏可跑马,康熙古彩线条严谨,纯熟准确、注重写实,上色讲究、一丝不苟,同大明五彩自由奔放、粗犷、豪迈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康熙的创新品种是珐琅彩和粉彩,两者均为釉上彩,珐琅彩又成瓷胎画珐琅,这是因为取法于铜胎画珐琅而得名的。彩绘原料是进口的西洋珐琅彩料。粉彩瓷出现在康熙中期,绘画原料是含铅粉的玻璃白中加入呈色金属而成。在工艺受珐琅彩影响,操作基本与珐琅彩相似,但属初创阶段。比起雍、乾时期显得还不够成熟。

雍正一朝,为时虽然短暂,仅有十三年,但在瓷器制作上却有突出的贡献,雍正瓷器造型尽改康熙古拙之风,变得异常轻盈秀丽、灵巧俊雅。雍正青花不如康熙青花色阶丰富、色泽鲜艳。官窑器以仿宣德、嘉靖青花最为成功。雍正时期釉里红呈色稳定、色润红艳,康熙早中期彩瓷画面宏大,晚期画面逐渐缩小。雍正时期,花纹疏朗、纤细、飘逸,留出较多的空白,显得画面悠远辽阔、清新悦目。粉彩发展到雍正时期,技艺纯熟、色调丰富。

彩瓷发展到乾隆时期为历史的最高峰。此时的彩瓷继承了康熙以来的传统工艺外,还大胆的吸收了西方油画的技法和题材。如“圣经故事”“西洋美女”“婴戏”“风景”等。乾隆青花以正蓝色为主,呈色稳定、无晕散、画面清晰、色彩明艳,出现了青花玲珑是这时期的新品种。

乾隆的珐琅彩和粉彩瓷极为盛行,造型奇巧、纹饰绚丽,工匠精心构思创作了由内外两层组成的转颈瓶和转心瓶等新器型。乾隆珐琅彩往往在一件器物上绘成几组纹饰最多的可达七层,纹饰题材又增加了婴戏、西洋美女、十八罗汉、蟠螭、八宝等二十多种,表现方法也别具一格。

乾隆时期,粉彩广泛制作,并有了新的发展,除白釉地粉彩外,还有釉下青花或啄器上下部分为色地,腹部为白地或色地开光。绘出粉彩纹饰。粉彩的人物、花卉、翎毛等。均以当时名画家的绘画为蓝本,兼西方绘画技法、勾、染、皴擦、浓淡分明,清晰艳丽,立体感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百鹿尊”,九桃天球瓶等,绘画精细,色彩艳丽,立体感强,胎体厚薄均匀,轻重适度,比例协调,再现了我国彩瓷的辉煌。

乾隆中期以后瓷器开始走下坡路,由于过于求精细、华丽,导致了纤巧繁缛有余而深厚高雅不足的后果,艺术水平低落。乾隆以后,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制瓷业一落千丈,昔日陶瓷业的黄金时代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告歇,但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却始终闪烁着永远不会磨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