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佛教中轮回思想和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佛教中轮回思想和现代平面设计的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创造性和审美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科技、经济快速向前发展,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设计师就裹挟其中,一同向前。随之而来的设计作品存在着粗糙、亮点不足、攀比模仿严重、过度等情况。如何将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是我们当代设计师的责任。而佛教文化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佛教六道轮回中对“生”与“死”的理解,揭示佛教文化的具象及它对世俗众生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佛教文化和现代设计的结合,使我们的设计更有自己的民族血液,又不乏现代感,从而在当今的设计潮流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轮回;佛教;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75-01

佛教“六道轮回”并不是主观臆造,而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是为了给不平等的现实世界一个平等的借口,在“三恶”和“三善”分类中,更强调了今生与来世的因果报应,以此说明不平等现实背后有着前世今生善恶的缘由。从而强调现实应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从现代意义来说,不能单纯的以迷信来理解,而要以其对现实的意义来进行有选择的吸纳,以达到对现实的教化。

一、佛教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意义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了力量,提供了营养,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因此,佛教文化在现代的设计中有其积极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的。

设计是一门实用美术,是为生活服务的,佛教中的真、善、美,正是设计所追求的,也是值得发扬的,在这次我们的创作中,我力求能将佛教文化中的真、善、美观点与设计找到结合。

“真”不仅是佛教所追随的,设计的实用性也体现在这一点上,以真实来反映现实生活,是设计之“本”,任何不真实的设计都将是对设计的误导,也是对大众的生活误导。“善”是对设计的另一层理解,即思想上的理解,体现了一种宽容和包涵的心态,体现了一种对物、对人的人文关怀。对于“美”,佛教有自己的观点,它否定现实美,但却追寻一种理想美。

二、以佛教文化思想指导现代平面设计

我将人们最熟悉的生活中的场景和六道中各道最有代表意义的图形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更有现代意义的设计作品,这样在设计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也将佛教的思想和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形成一种既具传统内涵,又有现代设计的视觉图形。

我国的设计起步比较晚,就设计理论上来讲还相对薄弱,大部分设计作品也还停留在对国外设计的借鉴和模仿阶段上。我们应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我们内心最尊崇的文化精神。因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加强,设计中带有了心灵深处最尊崇的文化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在今天信息交流频繁的社会里,我们只有潜心的研究、挖掘、融合、才能使设计脱颖而出。

三、六道轮回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轮回思想所反映的无非是对现实的描述,强调生存的意义。现代设计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支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铺垫,这样的设计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才能打动人。设计也需要不断的变化,有规律的变化,有源可诉的变化,但这只是表现手法的变化,而对于深层次的文化,是不能被随意改变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设计都有其文化背景的,以佛教中的六道轮回为根,进行视觉图形的展开。以传统为根,进行现代设计的创作,是当代设计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此次毕业创作中,用插画的形式来表现佛教中六道轮回的主题。一个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另一个是现代设计的表现,而以佛教思想为指导来进行现代平面设计,是这次创作的一个尝试,试图把佛教的清静、空灵之美运用于现代设计,把设计空灵的意境美展现出来,使设计作品在形式美的前提下反映内容美。六道轮回是对另一世界的六种猜测,而人之所以要面对几种不同的选择,关键在于现实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式,轮回说非常强调这点,是因为他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不平等世界里维持众生的平等,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现代平面设计是对现实的关注,无论反映的是什么文化内涵,总有对现实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是佛教轮回说和现代设计的共同点。用现代平面设计表现佛教文化,将过去的文化进行发展以更好的为现代人服务,这是在设计中最想表达的。

四、结语

将佛教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是当今文化互动、融合的大的形势。六道轮回的思想在本次的设计中,是宗教文化和生活的结合,诉说设计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并不是迷信和宣扬宗教。而是借助宗教文化来反映现实所存在的问题。让人们能更好的理解生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紫图,杨典.唐卡中的六道轮回与地狱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