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与二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与二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依次按着电影《刘天华》的三个章节,解读了每一章节当中重要的电影片段,以此来介绍国乐的代表人物刘天华矢志不渝创新二胡作品的精神,通过把握刘天华的二胡作品,揭示了二胡为电影音乐增加情感表现的作用,以致被众多音乐家应用到电影音乐中。

[关键词] 二胡;《刘天华》;国乐;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民族音乐中的二胡也是各电影音乐人所热衷运用的。由于它音质独特,悲情揪心,在很多电影配乐中经常运用。电影《刘天华》中不光是插入了二胡音乐,而且以二胡为主线贯穿了整部电影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民族音乐家执著于民族音乐创作的一生。

这部影片是由著名导演郑洞天执导的,作为中国著名的第四代导演,郑洞天一直在延续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因此,《刘天华》这部影片仍是作为现实主义题材来创作的,影片本身也明显附带着主旋律电影的印记。电影描绘的刘天华,是中国二胡事业的奠基者。他在二胡等民乐演奏上开风气之先地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技法,并是中国最早创作出当代二胡、琵琶曲目的第一人,为中国教出了一批矢志开拓国粹民乐的学生。

电影一直以刘天华创作的音乐为主线,音乐伴随着刘天华的创作一步步展开。乐曲开头以《病中吟》开始,暗指着旧中国在一种病态下的现状,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接下来电影分三个章节,运用了不同时期的作品代表了不同阶段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及生活。整部电影运用了多角度的对比来深化人物的刻画。

一、病中吟

这一章节中以女性妻子的口吻,侧面地介绍了刘天华。这里给人印象颇深的画面是,一面是娶亲冲喜及奄奄一息的病父,一面是刘天华抛下这所有采集民间唢呐艺人的演奏,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公鸡的鸣叫声,唢呐艺人的模仿声,相映成趣,深深吸引着刘天华。与刘天华的勤奋好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天华的三叔怒摔二胡道:“学什么不好,非要学这叫花子讨饭的东西。”一语道出旧社会这件民族乐器的地位。而今二胡演奏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已有多位演奏家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过此件乐器,此件乐器的发展乃开始于刘天华的创作,并至今秉承着这位前人“西学”的思想,使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影片中古诺夫的旁白中说道:“此前还不知道,二胡只是一件伴奏的乐器。”

二胡作为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深深地扎根于民间,与西洋音乐根植于宗教和宫廷不同。它基础庞大而科学性欠佳,而西洋音乐高贵有余却受众不广,但其曲调宜人,耐人寻味。所以民族乐器的合奏与西洋乐队比较则稍显薄弱。紧接着电影就交代了民族音乐在旧中国的地位,刻画了刘天华在江苏省立五中当音乐教员时的一幕情景。刘天华指导的丝竹乐与西洋管乐队同时演出,丝竹乐悠扬地奏起《紫竹调》,但是被无情地淹没在西洋管乐队中,用此种对比凸显了民族音乐在当时的低微地位,来表现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的沦陷。在这种民族危难的时刻,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刘天华用他的作为在呼唤民族的复兴和自信。影片中刘天华执著于二胡创作,山坡上他仔细聆听大自然的鸟叫声,在琴上尝试各种技法。这时的镜头里只有他自己,既反映出他心无外物的执迷精神同时又暗喻一种孤独感,一种在创新尝试弘扬民族文化上的孤独感,一种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孤独感。探索中他逐步创作出《空山鸟语》这个在二胡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作品。作品描述了“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 作曲家如此着力用音符加以描绘的也许就是他心中的理想境界。

这首作品至今也是演奏起来很有难度的作品,轮指、快速换把、高把位演奏以及三连音等技法,可见当时二胡只是件伴奏乐器并且拘泥于一两个把位的情况下,这种跨度的大发展只有真正的音乐家才能完成。

二、独弦操

在这一章节中电影出现了围绕刘天华身旁的两个重要人物,同在北京大学传习所教课的两位同仁:中国音乐家赵雪朋先生和俄籍教授古诺夫。影片用对比的手法对赵先生的刻画非常有趣。刚开始作为留学归国的赵先生很瞧不起教习琵琶的刘天华,但是一次偶然经过刘天华的教室听到刘天华演奏霸气十足的《十面埋伏》时他卓然倾倒,推门进入与刘天华进行交谈,交谈中发现刘天华并未跟随哪个名师系统学习过而起身离去,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阶级优越性。直到刘天华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题为“国乐之前景”的讲座,赵先生恰巧听到,刘天华的慷慨陈词完全改变了赵先生对他的看法,赵先生由衷地钦佩这位致力于民族音乐改进的知识分子。影片再次出现刘天华与赵先生的会面时,导演以昆曲这种古老的民族音乐为背景,反映了二位共同的民族文化底蕴与根髓。而后赵先生资助贫寒的刘天华把家人接到身边,最重要的是帮助刘天华筹建自己的音乐会。从一位陌生人到资助人的变化,反映出刘天华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执著坚贞的事业追求进而感动观众。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与古诺夫的相识也源于刘天华的勤奋好学,他经常去听西洋管弦乐团的排练,从中汲取营养。渐渐地与外国教师古诺夫熟识起来。刘天华在教学之余跟随他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一次古诺夫举办的家庭音乐会上,古诺夫演奏了著名的小提琴曲《春天》,与刘天华演奏的习作《烛影摇红》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欢快轻松,一个悲怨激昂,正像身后所站立的民族背景一样。《烛影摇红》是运用了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这首作品就好似黑暗中国里的一支红蜡烛。刘天华创作的很多作品中都借鉴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与创作手法。

这一章节中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电影片段。难民涌入北京,刘天华与学生前去探望,一位老人奄奄一息之际,嘴里喃喃念叨着:“二胡、二胡……”刘天华拿起二胡,痛苦地演奏了一曲《苦闷之讴》。悲怨的曲调、忧郁的旋律,深化了旧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年代背景,同时也增加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三、光明行

刘天华主张音乐要能激励人心,以振兴国家民族,他希望创作出一种能够唤醒民族灵魂的音乐,这种想法与刘天华的爱国心相结合,作品《光明行》即起到了激奋人心的作用。他创作的这首作品中运用的大段的颤弓还有连顿弓等都是借鉴小提琴的演奏技法创作而成的,并且运用西洋音乐中的大三和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创造出一种向光明大踏步前进的进行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