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置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置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进行巧妙设置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就设置数学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设置过程性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数理的涵义;设置开放性数学问题、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一下自己的数学问题设置方面的教学心得和体会。

生活问题,感知概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数学教师将数学问题设置更接近于生活,生活化问题就越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感知和探究的积极性。当然,通过探究也就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巩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这样数学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也就更加容易让小学生们接受。

笔者在给六年级学生讲解苏教版数学《折扣问题》一节内容后,给学生们出了一道讨论题目: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打折的涵义。笔者将小学生进行分组,先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例进行讨论,经过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讨论以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发言。第一学习小组讨论结果是:白菜每斤1元,打五折后白菜是5角钱;第二学习小组讨论结果是:大白兔奶糖每斤12元,打六折后大白兔奶糖是7元2角钱;第三学习小组讨论结果是:杏仁露饮料每听36元,打七折后每听是25元2角钱……通过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问题的讨论,他们深刻理解了生活中的折扣问题,明白无论是“打几折”都是商家的促销手段。

这种将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利用设置生活化问题进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身边的数学,进而促进学生带着兴趣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加深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过程问题,理解数理

为了让学生掌握数理的生成过程,数学教师必须针对小学数学中的过程性问题进行设置,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进行重点参与。在参与过程中,理解数理生成的深层含义,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新课标小学数学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解一年级数学《加法》一节中的“连加”内容时,“连加”的概念对于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知识概念显然不够具体,理解起来非常抽象。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对课程内容感到枯燥乏味,很容易听不进去或者听不懂,难于理解“连加”的含义。我就给学生们设置了童话游戏“灰太狼与喜羊羊”进行互动体验,让孩子们分别进行灰太狼和喜羊羊的角色扮演,进行游戏表演来体验题目“1+3+4=8”的生成过程。青青草原上,一只灰太狼抓住了三只小羊,最后来了四只小羊来救这三只小羊,那么青青草原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1+3+4=8”题目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数学“连加”的数学理论生成的含义,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

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关的过程参与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积极互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内涵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从而达到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因此,这种方法很值得教师借鉴和学习。

开放问题,拓展视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进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设置,是锻炼学生数学思维,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多多尝试对开放性数学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相同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来拓展学生数学视野,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

比如,笔者在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题目如下:鸡和兔同笼,一共有头46,有脚共128个,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进行解法探讨,很快得出三种解法:方法一:(兔的脚数×总只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鸡的只数,总只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方法二:(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只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兔的只数,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方法三:总脚数÷2―总头数=兔的只数,总只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这样通过解题方法的讨论,学生们很快就解答出本道题目的答案:鸡的数量是28只,兔的数量是18只。

最后,再引导学生通过逆向代入法进行验算,进一步分别验证三种解法的正确性,达到了生化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目的。

教师通过在数学课堂上设置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多种解法的自主探索,可以拓宽学生数学解题思路,激发学生思维地活跃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巧妙地设置教学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综合能力,深化数学思维,从而完成小学数学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花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