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叶广芩:人,必须懂得敬畏知道感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叶广芩:人,必须懂得敬畏知道感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家简介:

叶广芩,满族,1948年生于北京。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1968年分配到陕西,当护士、记者;1990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1999年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2000年到陕西周至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现为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人大代表。主要作品有家族题材小说《本是同根生》《谁翻乐府凄凉曲》《采桑子》等;家族题材纪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等。多部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如《红灯绿灯》《黄连厚朴》《谁说我不在乎》等。其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百花奖等。

叶广芩是叶赫那拉氏的后裔,恐怕只有她自己最清楚,这个姓氏曾给她带来过什么样的灾难。她8 岁丧父,19岁被迫离开北京远走陕西。1990年到1992年,她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回国后调入西安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有人说叶广芩大器晚成、人生淡定,也有人说她身上散发着贵族气息。但她认为自己在陕西是最平民化的作家,在家里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进了深山老林能一呆几年。当她邀请那些出身“贫下中农”的作家来山里时,被问及的问题是:那儿的厕所怎么样?住的条件好不好?叶广芩纳闷儿了:到底谁是贵族?叶广芩戴着眼镜,着装素净,笑眯眯的脸庞让人感到一种对生活难得的理解与宽容。2007年,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她的长篇小说新作《青木川》,一向为人低调的叶广芩说,我总算对自己有了交代。

她的小说“很会讲故事”

家族小说是叶广芩打开文坛之门、获得读者认同的一把钥匙。1994 年,46岁的叶广芩以一篇《本是同根生》首次接触家族题材,《全家福》《黄连厚朴》等家族题材长篇小说接连涌出,并先后被央视等改编成影视剧。出身于京城大宅门的叶广芩,从小耳濡目染了那里的喜怒悲欢、恩怨情仇,悦耳的京腔京韵中,她穿梭于红墙黄瓦、绿柳平湖之间。曾经煊赫的叶家,当辛亥革命后,“皇恩不再浩荡、俸禄亦如云烟”时,家道中落。直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叶广芩满怀悲凄地离京后,大家族的一幕幕风云变幻、一次次风雨坎坷,却使她在拉开时空距离后有了一种更清醒的感受和认识。

儿时的叶广芩几乎没有正经读书,多是听评书,听父亲成本大套地“说山”,讲《西游记》。认识了些文字便对《儿女英雄传》里的十三妹很崇拜,想的是自己也能骑马射箭;后又对《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很痴迷,咿咿呀呀地学唱,为那半懂不懂的词句倾倒。中学喜欢上了田汉的剧本《关汉卿》,成段地背诵。“”时偷着看《拍案惊奇》和《水浒传》,精彩的情节叙述让她无法将书放下……有人认为叶广芩的小说“很会讲故事”,大概与这些不无关系。

叶广芩说,词人纳兰性德是叶赫家族中最有才华的人。令她在文坛如日中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正是用了纳兰性德的词作为每一节的标题。“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这首词是叶广芩最喜爱的,用它来记述家族说不尽的惆怅,恐怕是再确切不过了。小说中展现出来丰富的满族贵族的典章、礼仪、古玩字画乃至词章方面的知识,反映了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贵族门风家学的渊博。而文中更充满了对人生对人性的孜孜探求和思索,这种探求和思索是温情和慰藉的,充满了人情味的。因此有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以自己的家族文化为背景,写自己熟稔于心而又恍惚隔世的往事。

叶广芩一方面游刃有余地在家族文化的富矿中巡游,素材信手拈来,描人状物鲜活而真切。另一方面,作家又常囿于长年耳濡目染“与之相入相化而不觉”的家族文化审美价值观,在作品中常印有家族文化的徽记。但她毕竟是走出了家门,走出过国门,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作家,清醒的审视意识使她最终能挣破心网的束缚,依稀可见她在对家族文化的深情眷恋中艰难突围的沉重步履。

在央视和老舍先生儿子舒乙的盛邀之下,叶广芩还担纲改编了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把它改编成了20集电视连续剧。当然,特殊的身份,以及早年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才华才使她成为当然的人选。每到重要场合,叶广芩就会一袭藏蓝旗袍出现在众人面前,与藏蓝旗袍相称的还有耳垂上的同色饰物,恰到好处。端肩挺胸走路的叶广芩,让人领略到女性的庄重与温良。为什么选择旗袍?叶广芩告诉大家:第一,可以显示中国传统女性的魅力,第二,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应该为自己的民族争光。

让历史照亮现实

上世纪80 年代初,叶广芩在写小说《洞阳人物录》时,涉及到对当地历史发展有影响的人物――土匪。叶广芩说她当时真不知道陕西哪儿有土匪,就拿张地图在上面找。她心想,土匪出没的地方肯定是最偏僻最复杂的地方,于是她的笔就游走到了川、陕、甘三省的交界处。正好,地图上有个标明是镇的地名就叫“青木川”,于是就用了这个地名。之后,那个地方老在她心里萦绕,她不知道被自己在地图上选中的小圈到底是怎样的地方,也不知道她小说里的青木川和实际有着多大的差别,那里到底有没有土匪?后来到陕西工人报当记者,叶广芩终于有机会到距青木川不远的阳平关采访,跟当地人谈起了自己心里的谜团。于是有人告诉她,青木川在民国时出过一个叫魏辅唐的大土匪。他虽然是土匪,却兴修水利、架桥修路造福当地;他目不识丁,却建校兴教,培养青木川的后人读书识礼;他种植大烟,却只销往外地,不允许当地人抽;他娶了六房太太,个个有故事……

这个埋藏在心里20年之久的故事,终于还是被她写了出来。

陕西汉中市宁强县西约百公里的陕甘川交界地带,有个“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惊”的老镇青木川。青木川镇老街始建于明代,成型于清中后代,鼎盛于民国时期。街道建筑自下而上似一条卧龙蜿蜒延伸800余米,古朴而典雅,现存有老屋260间。叶广芩踏上这片土地后,忽然觉得它是那么亲近,自己仿佛在这里生活过一样,很快她就和这里的百姓无话不唠,熟悉得如乡亲一般。

《青木川》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里面的主要人物都有其原型。小说以一个解放后带枪投诚,却因误会被枪毙的半是乡绅半为土匪的魏富唐的传奇经历为主线,从青木川镇解放前夕战乱写至改革开放的今天,以这片神秘的土地50 多年的变迁来见证历史变革中的功过。爱与恨、生与死、正义与邪恶、浮华与没落,在一个“土匪”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蕴含着深层的人生哲理及人性呼唤。对于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对于那一段众说纷纭的历史,简单的叙述是苍白的,非黑即白的答案又无疑是一种逃避。这就要求作家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反思历史,以淡定的人文思路,解读这一现象。“土匪”对文明的向往,对山外文化追求,应该是青木川几代人延续的梦想,这个梦想其实也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人内心世界的浩渺和历史的严酷,更使其散发出人文的光辉。

在描写历史变迁的同时,小说还不惜篇幅反映现代人思想的困惑,以及文物、建筑保护和开发的两难。这是叶广芩一直在研究的一个社会课题,她要让青木川的历史照亮它的现实,要让它的现实延续它历史中美好的部分。

从家族小说

走向生态文学

周至是一个山区县,地处秦岭。2000 年,叶广芩挂职到这里担任县委副书记。周至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叶广芩陶醉,她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天地,身心完全融入这片土地。关注自然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但以前也就是停留在口头,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到了周至县挂职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面对真切的自然,她形容自己换了一副“狼心狗肺”,学会了用动物的眼光、动物的思考来观察和理解当今这个社会。叶广芩很专业地说,所有的动物都有它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应该对它们的生存方式理解和尊重。所有生命存留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它存留的意义,不应该人为地干预它、改变它。因此,她很快就进入了写作生态小说的角色,写出了《老虎大福》《狗熊淑娟》《熊猫碎货》《猴子村长》《黑鱼千岁》和《长虫二颤》等一批动物小说。如今,叶广芩肚子里装满了动物故事。她非常爱怜秦岭地区的大熊猫,据她描述,秦岭大熊猫的脸是圆的,而四川卧龙地区大熊猫的脸是尖的,秦岭大熊猫更可爱。《熊猫碎货》就是以大熊猫为题材创作的中篇小说,“碎货”在陕西方言中的意思是“小东西”,用“碎货”比喻大熊猫,可见她心里的那份美滋滋的劲儿。

叶广芩曾在现代文学馆做过一个题为《我的写作――从京城四合院到秦岭深山》的讲座,讲述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个老猎人在一次围猴的过程中,发现有一只大母猴抱着一个小猴突围出来了,就跟了过去。这只母猴突围的时候,背了一只别人的小猴,自己还抱着一只自己的小猴。它在围追之下跑到一棵枯树上,再没有地方可跑了。老猎人拿着枪和另外一个赶来的猎人,两个人,对着猴就瞄准。正要开枪的时候,这只母猴对他们做了一个阻挡的手势。猎人明白了,大母猴是想给两个小猴喂奶。于是猎人放下枪,等着它给小猴喂奶。那小猴可能也不太饿,吃了几口不吃了。那只母猴就摘下些枯树叶,把自己的奶水挤到树叶上,然后把树叶放到小猴能够到的地方。最后这只母猴面向两个猎人,把自己的脸一捂,意思是说:好了,开枪吧。可是,这两个老猎人再也举不起枪来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面对的不是动物,而是一个母亲。从此老猎人再也不狩猎了。

这样的故事在山区还有不少流传在民间,叶广芩觉得山区为她的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她必须用自己的笔去回报这份馈赠。在叶广芩笔下秦岭是一个鲜活的、广袤的自然世界,那里有狗熊、狐狸、金丝猴和大熊猫,对于这里的一切的东西,她发出了一些这样的疑问:这些动物吃什么?熊猫吃竹子,金丝猴吃野果,花豹吃肉等等。但是人吃什么?吃果子狸、穿山甲,使劲儿地吃啊,老鼠啊,包括婴儿的胎盘、包括喝自己的尿。人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追求的是什么?是和谐、是质朴、是自然、是天真,我们更需要的是什么?是敬畏、是知道感恩,敬畏山川、天地、敬畏我们的祖先……

“猕猴桃”形象代言人

对于停止正在热头上的家族小说写作,她这样认为,家里的事情、个人的经历,在不去碰撞它的时候,它会封存起来,但是这种封存永远是暂时的,到了一定的条件下,它就会像酒一样的发酵,就变成了很浓的酒。等老了,走不动了,可以关起门来,在书房里踏踏实实地写我的家族小说。

或许是苦难经历使她对满目沧桑的老县城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叶广芩到周至县挂职后,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老县城。在她心里早有个决定,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帮助这里,让老县城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周至盛产猕猴桃,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这里的猕猴桃一直没能够创出自己的品牌。叶广芩一看到如此鲜美的水果却卖不出好价钱,她就急了,顾不上许多了,毛遂自荐地充当起猕猴桃的形象代言人,逢人必说周至的猕猴桃如何如何,还招来许多文化名人当她的产品“用户”。

老县城村人原来比较闭塞,叶广芩初到村里的时候,那里居然还没有人知道作家是干什么的。现在的情况可是大不一样了,老县城成了陕西人旅游的新景点,村里有了“农家乐”服务,家家向游人提供食宿,人人向游客出售自己采的蘑菇、木耳和自家养蜂酿的蜂蜜等,再也没有人扛着猎枪进山了。老县城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

叶广芩没有钱,只有笔,有想法,宣传老县城当然是利用文化。她到老县城后,就开始搜集照片,从人文历史到自然生态,300多幅照片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的有关故事。《老县城》甫一出版,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拓展旅游业的想法有了依托,地方政府也就积极给予政策性的扶持。

让叶广芩最感欣慰的是,《老县城》还连带出不少额外的收获,比如,自开办旅游后,村民们通过与城里人广泛接触,懂得了卫生的重要意义。如今,村里的道路每天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乡们原本不讲究的厕所也整治得比较像样了。去年5月,当叶广芩用《老县城》的全部稿费买了《老县城》,去老县城村送书时,远远看到城墙上贴着标语,她的心里有点冒火。“是谁这么破坏环境?”叶广芩问村干部。村干部笑着请叶广芩走近标语,原来,上面写着:“广芩你好,老县城永远欢迎你!” 叶广芩的眼眶湿润了。

叶广芩至今仍是周至的县委副书记,当地的群众大都认识她。有人说,到周至县城,几乎是随便问上一个马车车夫:“叶广芩住哪儿?”就会有人把你带到她家。本来,按照计划,叶广芩挂职期限已满,该回西安去了。可是,周至县尤其是老县城村的群众集体向组织部门请求挽留她。结果叶广芩没走成,其实她自己也不想走。也许,她会在周至一直工作下去,直到退休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