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摄影视角的空间效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摄影视角的空间效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摄影视觉在视角、视点方面,与人的视觉差别很大。人是双目视物,并可以不断根据目的物大小、远近调整有效视角,如转动头部、高速观察距离等等,所以人的视力一般很少受到局限。当然在固定视点位置、方向时,人的观察视角也有限度,即最大视角150度,最小视角1/60度(即所谓“1分视角”),最佳视角40度―50度。照相机当然在未曝光前,可以自由选择视点、视角,可一旦选定视点、对象,视角却大受限制。作为照片,则一个画面只存在一个固定视角。

在被摄体不动时,照相机作为一个自由视点,可以在前后、上下、左右三个方向上运动。视点的前后运动造成视角变化,上下、左右运动则造成拍摄角度的变化。

拍摄角度,实际上是个很不确切的说法,因为无论视点选在哪里,对于照相机来说,它都是对自己的正面曝光。所谓拍摄角度准确地说,是视点与被摄体正面轴线(横、竖)的相对位置。根据这一相对位置,人们把拍摄角度分成正摄、侧摄、平摄、仰摄、俯摄5种。正摄、侧摄是视点在左右方位上移动造成的,平摄、仰摄、俯摄是视点在上下方位上移动造成的。

正摄,照相机位于被摄体正面左右中轴线上。这是所谓“标准像”的拍摄角度,它显得庄重、严肃、对称、稳定。缺点是立体感极差,前后景次堆叠,画面容易呆板生硬。

侧摄,照相机离开左右中轴线,位于被摄体左右斜侧面或侧面。侧摄选择了被摄体形体的过渡部分,使正面和侧面都有部分形体进入画面,能够有较为完美的轮廓线和丰富的棱边线条。其缺点是正面不能得到完全展现。

平摄,照相机与被摄体竖直轴线平行。正摄、侧摄都属于平摄。平摄能较好地表现景物的纵深层次,合乎人眼透视习惯,画面较为平稳、自然。缺点是近大、远小,对于较近的大型对象如楼层、纪念碑等,难以摄得全貌。

仰摄,照相机低于被摄体水平中轴线,甚至被摄体底边线,采取仰角向上拍摄。仰摄可在较近距离即视角不变的情况下,将高大对象纳入视野,还可以使前景升高突出,地平线降低,后景下降甚至消失。仰摄可使画面形象产生高大、雄伟的美感,也可加强力感、运动感、紧张感。这就是反映体育运动、军事战斗、高大建筑时多采取仰摄的缘故。

俯摄,照相机从高于被摄体的方位向下拍摄。它将展现被摄体的顶部及部分正、侧部。俯摄视野较广,可将横向、纵深都比较大的场面纳入画面。但对于较小对象,容易产生压抑感。

鸟瞰摄影,比如航空摄影是俯摄的一种极端形式,它在远离被摄平面的高处或高空向下拍摄,视野相当广阔,但地面高度不容易体现,缺少立体感。

与拍摄角度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有效视野问题。在照相机焦距大体不变时,物距越远,拍摄的景物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拍摄的景物范围越小。这个有效视野范围被称为景场。景场不但受物距制约,同时也受视角即镜头焦距制约,镜头焦距越短,拍摄的场面越大。一般将景场分成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画面以远入空间为主要被摄体,不以表现个别被摄体为目的。远景照片要求照相机与远处景观之间没有高大遮挡物,视点应当比地平线高,多数是俯摄,对远景拍摄来说是最形象的说明。一般以山川风貌、江河海洋、森林草原为题材的风光摄影,经常采用远景拍摄。远景照片视野宽阔,气魄宏大,有一种壮美感。

全景,以较大群体及其空间环境为主要被摄体。它追求群体与环境的结合,强调群体内部的特定情绪、气氛,或者表现较大个体对象的整体结构。全景有鲜明的纪实特色,主体生动,环境清楚,气氛浓厚,最适于大型群众场面、建筑、风情等摄影。纪实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虽然最善于运用中景拍摄现场人物,但是他在用全景表现特定气氛方面也有超人的造诣。他于1954年在巴黎拍摄的《会议》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布勒松用不大的俯角,越过会议主持人,拍摄了大型群众集会的全景。画面场面恢宏,气氛庄重,有一种决定命运的使命感,叫人不能不折服于群众的威严之下。

视野是由视点、视角、物距、拍摄角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视角具有特殊意义。实际上拍摄的真正有效视角,是由照相机的焦距决定的。由于焦距不同造成的不同视角大体可以分成超大视角、大视角、常视角、小视角、超小视角等。由于艺术上的特殊需要,镜头焦距更多地被分成“广角”、“标准”、“远摄”三类,其实这种分类,主要是从“空间”这一角度区分的,也就是说把照相视角作为空间调节器,实现压缩或扩展空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