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会“抱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会“抱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讨论的不应该是如何消除“抱怨”,而是如何让“抱怨”发挥最大功效,对抱怨者和听抱怨的人都是如此

前几天,一位老友约我喝酒聊天,我的直觉告诉我――他又郁闷了!果然,酒过三巡,他就开始“抱怨”起来。先是“抱怨”他的经理们管理上的低能,接着就是“抱怨”他的员工工作上的不职业,再说就开始“抱怨”家人的不理解……

看着他喋喋不休、咬牙切齿的样子,我脑子里走了神儿,忽然想起张爱玲说过的“三大恨”:一恨鲥鱼刺儿太多,二恨海棠花不香,三恨红楼没写完。据我所知,眼前的这位仁兄的事业心极强,对于“食、色”等诸多调调未必太在意,而我这个俗人,面对这美酒佳肴和鲜花在旁的就餐环境,此时心中只恨他的“抱怨”太多。但我马上又自责了一下,此位仁兄一定是在公司内高处不胜寒,心中有话又无人倾诉,人家既然拿你当朋友,我就不能为朋友两肋插刀一下?更何况他说的都是“活生生的管理实践”。于是我也放下内心的“抱怨”,悉心倾听,力求和他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找不到,我的倾听或许也能帮助我的这位朋友缓解一下心情)。

其实在我看来,公司里的“抱怨”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味地“抱怨”的确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而且,几乎每一位管理者都想根除团队中的抱怨者,并把他们变成“积极的实干者”。据我所知,东西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中国文化讲求“心法”,于是中国的企业家往往把消除“抱怨”的方法寄托在“价值观”的塑造上。

前不久,我的两位朋友的书在企业中热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位叫吴仕逵,他写了一本《学会正面思维》,讲的是人们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先从积极、主动、乐观的意义上思考和行动,这样才能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处理问题,做好工作。而我的另一位朋友叫吴甘霖,他写的《方法总比问题多》更是直言不讳――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据说,他们两位的书被企业“团购”得相当踊跃,我亲眼见到一位老板在数落自己的属下时,特意加上这么一句:“让我们的员工都看看这本书,单看看这书名,你们就知道老‘抱怨’是多么的负面了吧!”

与中国企业不同,西方的许多公司都把消除“抱怨”的具体方法写在“公司规定”上。我知道,有一家德国企业,在那里,“抱怨”是被明令禁止的。但问题是,如果你规定“抱怨三次就走人”你的公司还能剩下多少人呢?

在我看来,“抱怨”其实是一种表达方式,表示抱怨者感到疼痛、苦恼,至少是感到极度厌倦。有人说,这是办公室中人类活动的一部分。总体来讲,“抱怨”是完全负面的,而且没有任何治疗建议。

但管理者往往在否定一个问题的同时,也忽视硬币的另一面――“抱怨”并不会因此而成为一件坏事。众所周知,如果没有消极面可供比照,那么,积极面就没有太多意义。而且,如果方法得当,简单的抱怨行为甚至能减少一些厌倦情绪。就像邀我喝酒的这位朋友一样,他作为一个管理者,恐怕最不愿听到的也是他的员工的“抱怨”吧!但他自己此时向我发出的“抱怨”,不也正是他排解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吗?

虽然适度“抱怨”是有益的,但过度“抱怨”总是可怕的。“抱怨”起来喋喋不休的人,对别人而言是令人讨厌的,对他们自己而言则是致命的。事实上,我也发现那些总是“抱怨”的同事甚至比那些懒惰、恶毒或者背后伤人者更为有害。“抱怨”有些像食物中的盐,你需要一些盐来调味,但过量则是致命的。

因此,在我看来,我们应该讨论的不是如何消除“抱怨”,而是如何让“抱怨”发挥最大功效,对抱怨者和听抱怨的人都是如此。

英国一位女管理学家提出了这样一种方法:

第一步是设定限额。她认为,抱怨在一天中占的比例应该在2%至5%之间,因此在8小时的工作时间,应该花上10至24分钟好好抱怨一番。经常超过上限的人应该考虑减少抱怨时间。不过,如果哪天发生了非常糟糕的事,你也可以超过上限,只要你在其它日子少抱怨一点,把时间补上就行。

对抱怨者,她有三个小建议可以提高“抱怨”的质量。首先,努力使“抱怨”变得有趣。“抱怨”时带点揶揄的笑话是件令人愉悦的事。这会让你的“抱怨”不那么使人情绪低落,也会增加你在听众中的人气。

其次,“抱怨”的内容要有变化。有些人整天“抱怨”食堂里没有什么好吃的,要做的工作太多,或是感到自己多么不受赏识。这些人只会令人厌烦。人们可以“抱怨”的事种类繁多,最好能够从一件事轻松地切换到另一件事。

第三,仔细挑选你的听众。只有在同级别的人之间,“抱怨”才能真正达到效果。向上级“抱怨”是件危险的事,只有在还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时候,这才是可取的。

的确,我的经验也是这样――向下级“抱怨”永远不是个好办法。你拿的薪水高,对下属有控制权,因此他们不会被你的种种不幸所打动。最适合倾诉“抱怨”的,是那些自己也有“抱怨”要回报给你的人。互相“抱怨”可能会不错――但可能也有危险,它可能会让你们相互影响,陷入螺旋向下的“抱怨”怪圈。

最后说句心里话,从听抱怨者的角度来看,有人向你倾诉“抱怨”可能不错。尤其是那些我以为生活和工作都很光鲜的人开始“抱怨”时,我就很喜欢。这会通过对比让我感觉更好,同时从他们的“抱怨”中,也给我在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立一面镜子,免得我重蹈覆辙。这或许也是一种“正面思维”吧!

下期内容《学习夸奖》,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