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热敷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推病130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热敷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推病130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热敷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研面装入布袋内加热,再按颈椎病分型辩证口服中药;结果:130例中优良率97%;结论:此方法对颈椎病症状的消失和改善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中药热敷;中药口服;颈椎病

自2011 年5 月一2012 年5 月作者采用中药热敷配合中药口服治疗各类型颈椎病130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30 例颈椎病人中,男59 例,女71 例;40岁以下39 人,40 岁以上91 人;病程最短2 天,最长15年。颈型23 例,神经根型63 例,脊髓型12 例,椎动脉型16 例,混合型15例,延髓型1 例。

1.2 临床症状

130 例中,103 例有颈活动障碍;65 例颈椎棘突旁有压痛;单纯以项背痛或上肢神经根症状为主要表现者76 例;单纯眩晕或头痛的12 例;单纯以脊髓损害者为主,临床表现为运动不灵活,步态不稳,精细运动障碍者7 例;脊髓损害伴椎动脉压迫症状的1 例;伴胸、腹束缚感或大小便无力的1 例;伴严重跛行,肌肉明显萎缩的1 例;单纯以延髓损害者1 例;一侧或双侧肢体感觉障碍者10 例;有髌、踝阵挛者11例;Hoff manm征阳性11 例;Babinski 征阳性者9 例。

1.3 影像学检查

130 例中,CT 或MRI 检查提示颈椎间盘突出者55 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者21 例;血流图检查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者4 例。全部病例均常规投照颈椎正、侧位片,105 例加摄颈椎双前斜位片,25 例加摄开口位片。X 片显示项韧带钙化者18 例,颈椎弧弦距小于正常值的65 例,C4 一6 椎间隙明显变窄的74 例,颈椎间孔变形狭窄的63 例,椎体后缘局限性双凸或有双边征象的80 例。

2 中医分型及表现

2.1 太阳经脉型 主要以头项肩背痛,颈项强硬,肢体酸麻,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为主。

2.2 痹证型 主要以头颈肩背和上肢酸痛,颈背拘急,发冷疼痛,舌质正常,脉沉弦或迟为主。

2.3 血瘀气滞型

主要以颈项背肩上肢酸麻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弦细或细涩为主。

2.4 痰瘀互阻型

主要以眩晕恶心,伴有胸脘满闷,甚者神昏摔倒,舌暗胖、苔腻,脉弦滑或细涩为主。

2.5 气血两虚型

主要以颈肩背痛,肢体麻木无力,舌淡嫩,脉细弱为主。

2.6 肝肾不足型

主要以颈肩背痛,痛而不甚,肢体麻木,头昏眼花,腰膝酸软,舌体瘦或舌质红降,少苔或无苔,脉沉细为主。

3 药物及治疗方法与结果

3.1 药物及治疗方法

外用药:白芷25g 狗脊25g骨碎补25g川芎20g 川椒20g 透骨草30g 红花20g 当归20g 艾叶20g 伸筋草30g 羌活20g 片姜黄20g 海桐皮30g [1]将上药研成细面温水调匀,装入20cm x15cm 的布袋内,放于颈部用场效应热敷,每日1 次,每次90 分钟,10日为一疗程。

口服药:太阳经脉型,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桂枝15g葛根2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7 枚羌活15g 防风15g 每日一剂,水煎服。

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加味:葛根20g麻黄10g 桂枝15g 白芍15g 丹参20g 生姜5片大枣7枚炙甘草10g 鸡血藤25g ,每日一剂,水煎服。

痹症型,蠲痹汤加味:羌活20g姜黄20g 赤芍15g 黄芪20g 防风15g 炙甘草10g 生姜5片,每日一剂,水煎服。

血瘀气滞型,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5g 红花15g 当归20g川芎15g 赤芍15g 生地20g地龙10g 鹿含草2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痰瘀交阻型,导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半夏10g陈皮15g 茯苓20g 炙甘草10g 枳实10g 南星10g 桃仁15g 红花15g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5g ,每日一剂,水煎服。

气血不足型,八珍汤加味:党参20g白术20g茯苓20g炙甘草10g当归20g白芍20g川芎15g熟地20g生姜5片大枣7枚,每日一剂,水煎服。

肝肾不足型,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24g山药12g山萸肉12g当归20g茯苓20g泽泻10g鹿含草15鹿角胶10g羌活15g ,每日一剂,水煎服。

上述诸方要根据病证的变化,随证在药味药量上加减,直至病愈。

3.2 治疗结果

本组治疗时间最短10 天,最长70 天,平均治疗30 天。治疗3 个疗程后,依照文献标准制定临床疗效,结果:优114 例,良12 例,可3 例,差1例,优良率为97%(详见附表)。

附表. 130例颈椎病分型治疗结果

分 型 例 数 疗 效 优良率(%)

优 良 可 差

颈型 23 20 3 0 0 100

神经根型 63 57 5 1 0 98

椎动脉型 16 14 1 1 0 94

延髓型 1 0 1 0 0 100

脊髓型 12 10 1 1 0 92

混合型 15 12 2 0 1 93

4 讨论

4.1 发病机理 现代病理生理研究表明,颈椎病的病理基础是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因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挤压不同部位的组织血管,而造成不同的临床症状。颈、背部肌群缺血性痉挛,表现为颈型颈椎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动脉血流量降低,则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脊髓型与延髓型颈椎病是因椎管内动脉、静脉血液循环不良致脊髓缺血,从而出现脊髓损害症状。

4.2 治疗机理 外用药主要具有祛风寒湿活血的作用,可以消除病损部位炎症、减少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改善病损处代谢障碍的作用,且加热可以给病损处一种温热刺激。通过药物和热量的双重作用消除病损处的瘀血和炎性水肿,改善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病损组织修复而治愈。

口服药具有祛风散寒和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调补气血、补益肝肾的功能。在现代医学方面的作用机理有待研究。

4.3 疗效分析 本组各型颈椎病的治疗总优良率达97 %有3 例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前后M RI对比观察,脊髓萎缩征象均有不同程度恢复,6 例椎动脉型患者血流图提示,治疗后椎动脉血流量分别比治疗前增加35 %~100 %。上述影像学等方面的资料客观证明了作者在应用中药外部热敷和中药口服相结合确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结构变化。至于这些效果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倪文才.颈椎综合征,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