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差点与英雄擦肩而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差点与英雄擦肩而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塔里木油田的活地图

2002年8月17日,作为《南疆石油报》记者,我第一次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线采访,以宣传报道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所属的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

当时,新疆库车地区遭遇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正赶上塔西南柯克亚试采大队向被洪水围困多日、已经断炊的井上员工抢运粮食,我是在齐脖深的洪水中完成采访任务的。随后,在洪水冲断公路的情况下,我们完成了其他采访。这些时刻伴随着危险的采访,都是由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塔西南试采大队的巡井人陈永伟驾驶着他那辆北京213吉普车完成的。这一过程中,试采大队不少干部一定要让我采访一下陈永伟。

我工作的地方与陈永伟相距900多公里,虽然十多年来我并不了解他的巡井工作,但因我们是以前的同事,我下意识里觉得自己是了解他的,认为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司机和巡井人,不会有什么可写的,所以尽管这些日子天天在一起东奔西跑,但我并没有动过采写他的心思。

后来,试采大队大队长陈美农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要了解了陈永伟的故事,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可写的人物”时,我才在心里打了个问号:“难道他的工作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但我仍然没有对他的工作开展了解,尽管同行的电视记者王英也提醒我“陈永伟身上有故事,你可以采访一下”。

就在我们要离开试采大队时,试采大队调度王新军特别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没有哪个人能有陈永伟那样熟悉每一口井的确切位置和通往每口井的路,他是公认的塔里木油田的一张活地图!”直到这个时候,他的话才像一击重拳打醒了我。

于是,我们决定在试采大队多逗留两天,让陈永伟拉着我们一起去巡井,电视记者王英随行拍摄,但陈永伟基本上闭口不谈他的工作,我只好回到驻地又专门采访了那些曾经要我采访陈永伟的人。

《中国巡井第一人》诞生

当我了解到陈永伟承担着多达十几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山西省的面积)的巡井的面积时,我意识到负责如此之大巡井面积的人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我把题目确定为《中国巡井第一人》。

在写这篇通讯时,我只是通过我从别人那里了解到的东西和我所看到的情况来组织文字,加之我所在的报纸――《南疆石油报》的版面决定了人物通讯的篇幅不能太长,在我完成这篇稿子并在《南疆石油报》刊发出来时,只有1500余字。好在电视专题片加上了画面、音乐和同期声,基本上就算完成了一个不错的人物报道。随后,《中国石油报》在人物版也采用了这篇通讯。这在塔西南公司历史上也算是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平凡人群中发掘出来的人物了。

我没有想到,这篇发表在《南疆石油报》上的《中国巡井第一人》,立即引起中央电视台领导的重视,他们当即拨款7000元请陈永伟前往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录制节目。

他要从中央电视台的塔上跳下去

在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携带着我采写的陈永伟的资料、图片和同事摄制的录像带,2002年11月中旬,我与陈永伟来到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组。

但编导告诉我,仅就《南疆石油报》的《中国巡井第一人》的报道而言,是达不到“讲述”栏目的目的的,她要我全方位地了解陈永伟的巡井工作并深挖他身上的故事,而且要具体到每一个细节。

由于受报纸版面的影响,我不解地问这要多少字才能实现。编导告诉我:“你不要管多少字,素材要尽量全面、饱满,即使一两万字也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把他的特殊性和感人的东西发掘出来。”

摆脱了字数的束缚,我这才开始全面深入地与陈永伟面对面地坐下来了解他巡井工作的全部,我以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

但我没有想到,陈永伟开始拒绝与我配合,因为他说巡井就是他分内的工作,没有什么好说的。而且,当他得知录制节目是一次性完成时,由于长期一个人在大沙漠中巡井使他发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开始弱化,他觉得自己也许没有这个能力完成面对一个全国观众的访谈节目,说“早知道这样就不来了”。

由于以前同事的关系,我对他毫不客气,在一再努力采访他而不能实现的情况下,我气得骂了他。

他毫不留情地与我叫阵,坚决拒绝再说他的工作。

我们争执不下,到了激动之时,他竟急得对我大吼大叫起来:“蒋万全,你再要谈巡井的事,我就从中央电视塔上跳下去!”

我又气又好笑,对他说:“陈永伟,你有本事你就跳,我看着你跳,给你把相片拍下来,绝对可以成为全世界的一大新闻,中央电视台请你来录制节目,你还要从中央电视塔上跳下去,你多出息啊!”

他气得憋出一脸紫红地死盯着我,哼哼唧唧几声却再也找不到反击我的话。

争执归争执,吵归吵,尽管有时也气得我索性就不理他了,但争吵完后要不了一个小时,我们又重归于好。谁叫我们是朋友呢?

虽然要跳中央电视塔的话在后来的相执中他又喊叫过多次,但他最终还是在我好几天的“迂回作战”中使我掌握了需要了解的全部东西,完成了采访。

原来,他的故事根本就不是1500字所能完成的,而其中的传奇色彩我在《中国巡井第一人》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特别是当初我对这个人的心不在焉几乎让我与一个英雄擦肩而过时,我才发现自己犯下了多么大的错误,这让我汗颜。

危情时刻尽显英雄本色

陈永伟从1995年至今任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塔西南柯克亚作业区试采大队巡井工,在2004年之前基本上就由他一个人巡井。

巡井,就是对塔里木油田已经完钻但未开发、或正待开发的油气井进行日常管理、资料录取、巡查维护等等,防止油气井的“跑冒渗漏”和人为破坏,为后期的开发生产作前期管理工作。这些由几代塔里木石油人不断勘探的油气井,在尚未正式启用之前,就由陈永伟管理着,这也成为巡井人最艰巨也最重要的工作。

在陈永伟看来,他所管的那些油气井,任何大意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特别是西气东输的克拉气田和迪那气田,哪怕就是一个小的闪失,一天的损失就可能是一个上海市一天的全部用气量,其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重如泰山。

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一大流动性沙漠,面积34.2万平方公里,其流动性表现在它的沙丘、沙山,在沙暴发生时,一夜之间就可能被搬走,这些来回游走的沙山,可以吞噬任何生命,是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之为进得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我国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烈、探险家余纯顺都是被沙暴夺去生命的。而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荒山野岭之中,一次突发的洪水,就曾夺去了勘探队员9人中5个人的生命……

陈永伟所巡的井,包括远在和田河、罗布泊与塔中油田的井,还包括那口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原料气井――克拉2号井。就是说,塔里木油田探区井开采到哪里,他就巡查到了哪里。在巡井中,他和他那辆最亲爱的伙伴――越野车每天跑300―500公里、甚至更多。为此,他已绕地球行驶十几周。

在塔克拉玛干巡井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概括起来说,巡井这项工作具有外人所不知的四重危险性:一是它面对驾驶的危险,这是每一个驾驶员都深有体会的。二是他要面对大自然的威胁,他一个人在沙漠戈壁,沙暴山洪对他构成了很大威胁,他一个人在远离人烟的万古洪荒、且是电信盲区之中巡井,一旦发生一个什么意外或者是急病,没有人能救助他。三是易燃易爆油气井对他生命安全的威胁,如一些油井含有极高浓度、可以致人“闪电式死亡”的硫化氢气体;有些井,天然气比空气还重,并往下沉,油井的任何一点泄漏都将威胁到他的生命。四是他一个人随时随地都面对着犯罪分子的威胁,在没有人迹的空旷荒野,狗急跳墙的犯罪分子是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的。这是他有别于司机和其他员工的特殊之处。

一次,他独自一人顶着盛夏的太阳在沙漠中步行几个小时,最终找到了那口井后,他几近虚脱了,因为极度的高温已经快把他体内的水分蒸发干了。

那年初夏,为了找到另一口井,从驻地驶出约300公里后,快到他要找的井了,才发现原来的道路已经被山洪冲断,只见山洪挟裹着泥流咆哮奔腾着顺势而下,水势异常凶猛……他和巡井车被山洪挡住了!而要巡查的那口井却在洪水那边。

他想,调头回去吧,不甘心没有巡到那口井,还要白跑这600公里冤枉路;闯过山洪吧,又不敢冒险把人和车都丢在洪水里。思前想后,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步行完成巡井任务。

他经过十几公里的跋涉找到了井,令他预想不到的是,正当他回返重涉洪水时,一阵突如其来的、鸽蛋大小的冰雹噼哩啪啦地从天而降,劈头盖脑地打得陈永伟措手不及,砸得他无处可逃,浪头将他打进洪水,幸亏他水性很好,在洪水中折腾了好一会儿,终于抓住了漂浮在水中的一截枯树,这才捡回了一条性命。当他湿漉漉地爬上岸时,冰雹又变成了一阵倾盆大雨,冻得他驾车急驶而“逃”。

当初,那辆车况越来越差的车让他在一天中只前进了50多公里,因为在沙漠地表温度高达70℃的条件下巡井,开不了多远,车就要开锅,他只得挨到天黑气温降下之后,在沉沉夜色中继续巡井。

那晚,他刚看完那口井,转身准备上车,发现不远处有四只绿灯泡发着光,陈永伟有些纳闷:这个没有人迹的地方哪里来的灯泡?他上车本能地把大灯一开,车灯的光柱中,赫然耸立着两匹狼,正在胡杨林下盯着他。陈永伟被吓得毛骨悚然,感觉自己的头发都竖起来了一样。想着狼要是刚才在他下车巡井时扑上来,自己不就完了?开车返回的路上,陈永伟心里一直怦怦地打着鼓。

空旷浩瀚的戈壁沙漠,对陈永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在万古洪荒之中巡井,渴了,喝口自带的凉水;累了,找个安全的地方在车上睡一会儿。他孤独地整天开着车,在渺无人烟的沙漠里奔波巡井,倒是那种难以忍受的孤独,常常让他觉得自己仿佛一人独自行驶在没有生命的月球上,就像行进在虚无之中,四周的一切都在没有生命的静寂之中:放眼四望,只见天边的云飘。这种时候,他都有点可怜自己,不知为什么竟想流泪,一些时候则心生一种阴森森的害怕,因为他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不可预知的事情。驱车疾驰,只听耳畔的风声……偶尔,传来几声鸟啼兽鸣,才使这戈壁滩有了些许生气。在旷野里孤独时,有时他下车躺在沙包上思索,或不停地抽烟,或打开车上的收音机或者录音机,把音量开到最大,听听音乐,听听新闻,使他摆脱没有人在身边的那种可怕的孤独;或者把车停下来,站到一个高点的地方猛猛地大吼几声,发泄一下,感觉就舒服多了。

那年夏季,他为了巡两口井,车陷在了沙漠中,折腾了一天也没有能够出来。将近黄昏,蒙蒙小雨和着汗水让他浑身湿透,一屁股坐到沙子上,虽然点着了烟,却陷入了深思。

这里与公路还相距上百公里,车出不来,他只有走出去,而在几天向外走的过程中,一旦遭遇沙暴,生命很难保证,因为他的车上只剩2瓶矿泉水、半个馕。但是,不走,没有人能救他。这是他首次真实地触摸到绝望、甚至死亡的危险。他想到了许多,后悔自己干了这份工作,想到了家人和组织……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想着给组织和家人写下遗言留在车上,准备往外走。

正在这个时候,他听到了汽车声,他不敢相信,以为是错觉,他立即冲上沙丘,他真的看见一辆绿色的沙漠车奇迹般地开来。

沙漠车司机问他进到这里来干什么,他说是为了巡他的井,看到他的车深陷沙漠,对方感慨地说:“你今天的运气真好!”人家二话没说,动手将陈永伟的车拖出沙漠拉到了路上。

有一次,巡到一口井,发现油井被不法分子破坏,油气正往外泄漏,井口周围都是原油和天然气,他没有选择,过原油,将油井关掉,控制了泄漏。这个时候,井口非常危险,空气中全是天然气,任何一点火花,就将爆燃;脚下全是原油,非常滑,井口那个深6米的圆井,他一不小心掉下去,将再也爬不上来……

还有一次,一个油井的门被打开,正发生着泄漏,他冲进井口房发现是闸门被不法分子打开,他没来得及看清原因,天然气已经把他熏得发晕。由于与队部相距近200公里,他想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不然,如果一旦发生油井大火,损失将是上千万元,甚至将对整个区块的构造造成更大破坏。他急中生智,立即回到车上将毛巾用水打湿,捂着鼻子6次进井口房把闸门关掉,因为得一次次出来换气,不然他会被天然气熏倒,当最终制止了泄漏后,精疲力竭的他,在地上瘫坐了1个小时才恢复过来。这是他第一次体会到活着的幸福,因为当时的空气中全是天然气,哪怕就是他走动或者操作时衣物产生的静电,井口和他都将变成一片火海……

2005年6月,有两个不法分子蹿进陈永伟巡的井盗油,被天然气熏死在井口房内。

巡井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防止油井设施被贪图小利的不法分子人为破坏和原油被盗,这使陈永伟常常面对犯罪分子。

2002年大年三十中午1点多,他巡到英买21井,当他的车驶过沙包,发现井口房的门被打开,3个人飞一般蹿出,向沙漠深处逃去,他看到井场上有几百袋已经装好的原油,他的头“轰”地一声大了。陈永伟怒火中烧,怒不可遏地冲上去。

那些人始终与他远离着,追了一段,他猛然意识到:这样不行,自己在明处,他们在暗处;自己孤身一人,但不知他们还有几个人?不能蛮干,否则不但不能制止他们的违法犯罪行径,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和危险。他们想把我带到戈壁滩深处,对自己下毒手,然后往沙漠里一埋,谁也不知道,不能上他们的当!

陈永伟赶紧停住了脚步,返回车上,开车向有电话的地方跑去,把车往公路上一横,盗贼就无法通过,因为这是出来的唯一一条路。陈永伟心想:“量你们几个做贼心虚的盗油贼不敢出来与我正面较量。”

在草原站,陈永伟通过座机电话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公安部门,然后又向井上跑去,那些人又躲了起来。

就这样,在荒野中,他冒着零下27℃的严寒,与盗油贼在荒野之中周旋,直到盗油贼被公安干警擒获。后来,公安人员从那些人开的车上发现了两把约60厘米长的大砍刀,显然,那是准备行凶之用……

但他无所畏惧,至今,他已经使几十名不法分子受到了法律制裁!

为了巡井,陈永伟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割舍了亲情,个人为企业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开支等等。对此,有人说他傻,问他你这样值吗?他说:“组织上把这项工作交给我,管着像克拉2号井这样西气东输的著名的气源井,我觉得这是一种荣誉,我就会把工作干好。再说,人总是要有点奉献精神的!”

陈永伟就是心里揣着这个值得他自豪和骄傲的愿望,走遍了塔里木油田探区的每一口井。

英雄往往就在平凡中

有了这些素材,我完成了1.5万字的材料提供给编导,这才比较全面地把这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普通优秀员工发掘出来。 随后,经中央电视台“讲述”节目组工作人员的努力,在主持人高月的访谈中,陈永伟顺利完成了节目的录制,使他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被请进央视制作节目的第二位石油人,为塔西南公司50年来被请进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人。

2003 年1月17日晚21:20,中央电视台在10套“讲述”栏目播出陈永伟的巡井故事,随后又在不同频道多次重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时,该报道还先后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几家媒体刊播,陈永伟的事迹还被中央党校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一书转摘。一篇报道能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在塔西南公司历史上也是首次。

2003年5月,香港媒体《走遍中国》杂志第5期,用了近10个页码的版面,将陈永伟作为本期的惟一一个人物,进行了重点报道。2006年11月,香港《走遍中国》杂志还对陈永伟进行了实地追踪采访。因为这家刊物在对陈永伟进行报道后,欧洲、美洲和澳洲一些读者打电话询问《走遍中国》杂志社,请杂志社转达他们对陈永伟的关注和敬意,同时也盼望什么时候来中国新疆旅游时能与这位巡井人一同体验巡井生活。

今天,陈永伟交出了他管理多年的克拉2号井,即将投入西气东输的另一个重要气源地――迪那气田的建设。为此,他将继续为尽一份石油工人的职责而奔驰在浩瀚沙漠中!

通过对陈永伟的采写前后的经历,我从中汲取了将伴我新闻工作一生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在后来的新闻工作中更加注重深入挖掘,即使是一条小消息或者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物,也要尽量多地、深入地、细致地去实地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素材。这给我一个启示:在新闻工作中,尤其是身处采访一线的记者,非得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可!由于这次采访,从2003年到2006年的4年时间里,我获得19个省部级和国家级新闻奖,其中包括中国行业电视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