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申遗性拆迁”是厚黑的现代化文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申遗性拆迁”是厚黑的现代化文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月11日多家媒体报道,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正面临大规模拆迁。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联合申遗名单上只有兴教寺塔,不包括寺庙内其他建筑。据调查,申遗拆迁的背后,是著名的曲江系公司的商业运作。兴教寺这座千年古刹正成为业界知名的“曲江模式”新的目标。对此,有网友调侃:师傅摊上大事了,悟空你在哪里?

“申遗性拆迁”,单是解析这个词组,就可以看出拆迁人的愚昧与无知,“申遗”是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今人与后人。但为了这个所谓的“申遗”,却必须将千年古寺无情拆除。“皮之不存,毛将存焉”,没了古寺,“申遗”招牌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充其量,是一具文化躯壳而已。在民智已经觉醒很多,在公众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已经开明很多的当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申遗性拆迁”背后有 “地产经济”,当地政府却仍抬出这种堂皇口号,糊弄大众。――当地政府的文化保护意识已经滑落到了“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程度。

尤其不要忘了,拆迁的是玄奘的灵骨,如此地位显赫,名传千古的圣人,当地政府都敢打歪脑筋!还不要忘了,西安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厚的唐文化积淀。这两个重要的文化信息都被忽略了,当地政府在“地产经济”面前的媚态、毫无作为、毫无主见的丑态,由此可见一斑:什么古城文化底蕴,都比不上白花花的房地产银子!

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与消亡已引起了社会重视,比如我国传统戏剧消亡严重,上个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全国当时有367个戏曲剧种,但时至今日,仍在演出的剧种仅为267 个,(其中不少属“天下第一团”仅有此团)。也就是说,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各类剧种消亡了100 种。其中,山西省20 世纪80 年代有地方剧种52 个,现如今除了四大梆子以外,仅存剧种28 个,而原有的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陆花鼓戏、芮城拉乎戏、弦子腔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录音录像材料。

因此,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解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经过了循序推进,很多人都认为地方政府的文化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可从今天的情况看,一旦文化保护遭遇到经济发展等,地方政府仍然会将宝贵文化看成一文不值。再完美的文化保护政策,缺乏基层官员的文化敬畏,所谓的保护只能是一个空谈。

就在我们对祖宗文化不以为然、极不珍惜的当下,有人却非常敬仰,比如韩国2007年,将“祭孔大典”进行了正式文化遗产申报;韩国还说“活字印刷”是韩国人发明的;韩国还把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印在了他们的钞票上。韩国人更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一种心理和文化的安静、滋补,我们为什么不能拜倒在厚重的传统文化面前,提升民族自豪感、归宿感以及民族向心力呢?――这就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文盲”。

“师傅摊上大事了”,我们应该努力拯救和改善,除了网友进行不依不饶的围观,恳请国家文物部门能对兴安寺的命运,进行密切关注。动用行政力量,对这种胆敢拆除兴安寺的做法大声叫停,顺应文化发展需要,尊重大众的文化情感。将兴安寺留下来,为今人、后人,留下安静的文化净土!